小肠 [xiǎo cháng]
1. 肠的前部,它内衬一层分泌消化酶和消化液的复杂的腺性粘膜,消化的营养通过小肠进入血液和淋巴。
英[small intestine;]
小肠 引证解释
⒈ 肠的一部分,上端跟胃相连,下端跟大肠相通,比大肠细而长,约占全肠的五分之四,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部分。主要作用是完成消化和吸收,并把食物的渣滓输送到大肠。
国语词典
小肠 [xiǎo cháng]
⒈ 在肠的上部,较大肠细而长,上接胃部,下连大肠,有消化腺,可分泌胰液、胆汁、小肠液等消化液,有消化和吸收的功用,为人体最重要的消化器官。
小肠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焦释义:中医学名词。 指上焦、中焦、下焦。从部位上分,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肾、膀胱、小肠、大肠等。分别属于胸部、上腹部和下腹部。三焦是体内脏腑功能的综合,也是气和水液运行的通路。
- 2.
下焦释义:中医指胃的下口到盆腔的部分,包括肾、小肠、大肠、膀胱等脏器,主要功能是吸收和大小便。 见〖上焦〗、
- 3.
主心馄饨释义:疝气,俗名小肠气。
- 4.
二十四神释义:道教谓人体中有与自然界二十四气相应的二十四神。 即上景八神(脑、发、皮肤、目、项髓、膂、鼻、舌)、中景八神(喉、肺、心、肝、胆、左肾、右肾、脾)和下景八神(胃、穷肠、大小肠、胴、胸膈、两胁、左阴左阳、右阴右阳)的合称。二十四神各有名与字。修道炼性时,每叩齿咽液,并呼各神名字。见《太微帝君二十四神回元经》。
- 5.
五脏六腑释义: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 6.
五藏六府释义:指体内全部器官。 五藏:心、肺、脾、肝、肾。六府: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亦作“五脏六腑”。
- 7.
六腑释义:中医称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为六腑。
- 8.
化物出焉释义:“化物出焉”指小肠的生理功能而言,小肠接受来自于胃腐熟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吸收食物精华,去其糟粕。
- 9.
十二官释义:人体十二脏腑的合称。 即心、肝、脾、肺、肾、膻中、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十二脏腑。
- 10.
十二指肠释义:小肠的第一段。 上接胃的幽门。长约25—30厘米,约与成人的十二个手指并列的宽度相近,故名。胰管、胆总管都开口于此。
- 11.
十二指阳释义:人的小肠的第一段,上接胃,下接空肠,因其长度约等于人的十二个手指并排的宽度,故名。
- 12.
大肠释义:肠的一部分,消化 管的最末段。 在右髂窝处连接小肠。成人的大肠全长约5米。分盲肠、结肠和直肠。主要有吸收水分和 贮存、排除粪便的作用。
- 13.
寸金圆释义:一种中药方剂,主治治元阳虚弱,寒气攻冲,膀胱、小肠发肿作痛,或在心胁,牵连小腹,连属阴间,致身体憎寒撮痛。
- 14.
小死释义:犹半死。 元 张国宾《合汗衫》第三折:“常是一顿打,就打一个小死。”《西游记》第八十回:“纵无此事,也要问个拐带人口:师父追了度牒,打个小死。”《古今小说·沉小官一鸟害七命》:“原来 沉秀 有一件病在身上,叫做‘主心餛飩’,一名‘小肠疝气’,每常一发一箇小死。”
- 15.
小肠风释义:小肠风指顽固性阴疮。
- 16.
小肠释义:肠的前段。 上接胃的幽门,下连大肠。成人小肠长约3—5米。分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小肠内壁的黏膜有肠腺分泌消化液,并有绒毛扩大消化与吸收的面积,是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场所。
- 17.
小肠疝气释义:即小肠气。
- 18.
手三阳经释义:人体经脉,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的总称。
- 19.
旋毛虫病释义:由旋毛虫寄生于动物体内引起。主要侵袭人、猪、犬及鼠。成虫寄生于小肠内,幼虫蜷缩于肌肉纤维间。人、畜因吃未煮熟的肉而感染。病猪一般症状不显;严重时有呕吐、下痢、肌肉痒痛、运动障碍,呼吸浅短、咀嚼困难等。
- 20.
旋毛虫释义:寄生虫名。 身体小,雄虫长1毫米,雌虫长2毫米,长圆形,前端尖细。常寄生在人和猪狗等哺乳动物的小肠内。旋毛虫由小肠转移到肌肉组织中,患者常感到剧痛,严重时会引起死亡。人体受感染,多由食用未煮熟的含有包囊的猪肉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