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人 [sì rén]
1. 古代宫中的近侍小臣。多以阉人充任。
寺人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宫中的近侍小臣。多以阉人充任。
引《诗·秦风·车邻》:“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郑玄 注:“寺人,内小臣也。”
《周礼·天官·序官》:“寺人,王之正内五人。”
郑玄 注:“寺之言侍也。”
贾公彦 疏:“云寺之言侍者,欲取亲近侍御之义,此奄人也。”
《左传·僖公二年》:“齐 寺人 貂 始漏师于 多鱼。”
杜预 注:“寺人,内奄官 竖貂 也。”
自 东汉 始即以称宦官。 《后汉书·宦者传序》:“閽人守中门之禁,寺人掌女宫之戒。”
《新唐书·于志宁传》:“今殿下左右前后皆用寺人,轻忽高班,陵轢贵仕。”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御前大臣》:“本朝鉴 明 弊政,不许寺人干预政事,命内务府大臣监之。”
国语词典
寺人 [sì rén]
⒈ 古称宫内供使令的小臣。即后世所称的宦官、太监。
引《诗经·秦风·车邻》:「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内押班张迪者,帝所亲幸之寺人也。」
近太监 宦官
寺人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内宠释义:⒈帝王宠爱的人。 指姬妾。《左传·桓公十一年》:“君多内宠,子无大援,将不立。”唐 白居易《杂兴》诗之一:“楚王 多内宠,倾国选嬪妃。”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隋文帝废长》:“隋文帝 自谓傍无姬侍,五子同母,岂若前代多诸内宠,孽子忿諍,为亡国之道。”⒉帝王宠爱的人。指内官之有权宠者。《左传·僖公十七年》:“易牙 入,与寺人 貂 因以内宠以杀羣吏。”杜预 注:“内宠,内官之有权宠者。”《后汉书·孔融传》:“尚书畏迫内宠,召掾属詰责之。”⒊帝王宠爱的人。指男宠。宋 庄季裕《鸡肋编》卷下:“陛下内宠已有 薛怀义
- 2.
内师释义:太子宫中宦官的头目。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寺人 惠墙伊戾 为太子内师而无宠。”孔颖达 疏:“内师者,身为寺人之官,公使之监知太子内事,为在内人之长也。”杨伯峻 注:“内师,盖太子宫内宦官之长,故为寺人。”
- 3.
南箕释义:星名。即箕宿。共四星,二星为踵,二星为舌。踵窄舌宽。夏秋之间见于南方,故称。古人观星象而附会人事,认为箕星主口舌,多以比喻谗佞。典出《诗·小雅·巷伯》:“哆兮侈兮,成是南箕。彼譖人者,谁适与谋?”郑玄 笺:“箕星哆然,踵狭而舌广。今谗人之因寺人之近嫌而成言其罪,犹因箕星之哆而侈大之。”《周书·文帝纪上》:“而 欢 威福自己,生是乱阶。缉构南箕,指鹿为马,包藏凶逆,伺我神器。”清 陈梦雷《东行口占》诗之三:“岂意上官专草藳,翻令巷伯叹南箕。”参见“南箕北斗”。
- 4.
及难释义:⒈指灾难发生时。《左传·僖公五年》:“及难,公使寺人 披 伐 蒲。”⒉遇祸。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六·郑端清世子》:“王府一旧人忽遇 端清 于山中云:‘传语诸孙当速去,故里不可居也。’寿平 兄弟以为妄,不听,未几,及难。”
- 5.
圉人释义:《周礼》官名。掌管养马放牧等事。亦以泛称养马的人。《周礼·夏官·圉人》:“圉人掌养马芻牧之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使圉人驾,寺人御而出。”唐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僕皆惆悵。”清 戴名世《北行日纪序》:“寝纔安,而圉人已趣之起矣。”
- 6.
壶飧释义:壶盛的汤饭熟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 问 原 守於寺人 勃鞮,对曰:‘昔 赵衰 以壶飧从径,馁而不食,故使处 原。’”《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四年》:“至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壶飧以入官寺。”胡三省 注:“熟食曰飧。”按,《三国志·魏志·和洽传》作“餐”。
- 7.
夙沙释义:⒈古部落名。 在今 山东 胶东 地区。《吕氏春秋·用民》:“夙沙 之民,自攻其君而归 神农。”高诱 注:“夙沙,大庭氏 之末世也。”⒉复姓。春秋 时,齐 有寺人 夙沙卫。见《左传·襄公二年》。
- 8.
奄寺释义:指宦官。古称阉人、寺人,后称宦官、太监。
- 9.
宦寺释义:即宦官。宦官古称寺人,故云宦寺。《新唐书·李石传》:“方是时,宦寺气盛,陵暴朝廷。”宋 陆游《冬日读白集作古风》诗:“汉 祸始外戚,唐 乱基宦寺。”《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二年》:“﹝ 蔡京 ﹞内结宦寺,外连臺諫,合党缔交,以图柄任。”清 方苞《书<王氏三烈女传>后》:“窃尝叹自古乱亡之衅,不过数端:或以权姦,或以女宠,或以宦寺。”参见“宦官”。
- 10.
寺人释义:古代宫中的近侍小臣。多以阉人充任。《诗·秦风·车邻》:“未见君子,寺人之令。”郑玄 注:“寺人,内小臣也。”《周礼·天官·序官》:“寺人,王之正内五人。”郑玄 注:“寺之言侍也。”贾公彦 疏:“云寺之言侍者,欲取亲近侍御之义,此奄人也。”《左传·僖公二年》:“齐 寺人 貂 始漏师于 多鱼。”杜预 注:“寺人,内奄官 竖貂 也。”自 东汉 始即以称宦官。《后汉书·宦者传序》:“閽人守中门之禁,寺人掌女宫之戒。”《新唐书·于志宁传》:“今殿下左右前后皆用寺人,轻忽高班,陵轢贵仕。”清 昭槤《啸亭续录·御前大臣
- 11.
巷伯释义:宦官,太监。 因居宫巷,掌宫内事,故称。《左传·襄公九年》:“令司宫、巷伯儆宫。”杜预 注:“司宫,奄臣;巷伯,寺人。皆掌宫内之事。”唐 范摅《云溪友议》卷五:“李相公 林甫,当 开元 之际,与巷伯交通,权等人主。”
- 12.
徒人释义:⒈指没有兵器、铠甲装备的战士。《管子·参患》:“将徒人,与俴者同实。”尹知章 注:“徒人,谓无兵甲者。”⒉步兵。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阵》:“车毋驰,徒人毋趋。”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问》:“敌虽十倍,便我车骑,三军可击。此击徒人之道也。”⒊内侍。《左传·庄公八年》:“豕人立而啼。公惧,队于车,伤足,丧屨。反,诛屨於徒人 费。”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上》:“徒当为侍字之误也。侍人即寺人。”《汉书·古今人表》作“寺人 费”。⒋弟子,门生。清 曾国藩《送唐先生南归序》:“仲尼 既没
- 13.
更践释义:任职。唐 李华《含元殿赋》:“又有银璫珥貂,寺人巷伯,奉宣出纳之令,更践宫中之役。”唐 元稹《赠太保严公行状》:“公之先,自两 汉 至 隋氏,郡守、列侯、駙马、御史、郡丞、将军、刺史、著作郎,数百年冠冕不絶代,若公之出入更践,位与寿极,其上无如也。”宋 王闢之《渑水燕谈录·歌咏》:“王文正公 曾、李文定公 迪,咸平,景德 閒相继状元及第,其后更践政府,乃罢相镇 青,又为交承,故 文正《送文定移镇兗海诗》有‘锦标夺得曾相继,金鼎调时亦践更’之句。”
- 14.
未冠释义:⒈古礼男子年二十而加冠。 故未满二十岁为“未冠”。《周礼·天官·冢宰》“内竖倍寺人之数”汉 郑玄 注:“竖,未冠者之官名。”《新唐书·车服志》:“未冠者童子髻。”⒉没戴帽子。唐 皮日休《贫居秋日》诗:“亭午头未冠,端坐独愁予。”
- 15.
漏师释义:谓泄露军事机密。《左传·僖公二年》:“齐 寺人 貂 始漏师于 多鱼。”杜预 注:“貂 於此始擅贵宠,漏洩 桓公 军事,为 齐 乱张本。”孔颖达 疏:“漏师者,漏泄师之密谋也。”
- 16.
竖刁释义:亦作“竖刀”。春秋 时 齐桓公 的宦官 寺人貂 谀事 桓公,颇受宠信。桓公 卒,诸公子争立,寺人貂 等恃宠争权,杀群吏,立公子 无亏,齐国 因此发生内乱。见《左传·桓公十七年》。后世用“竖刁”或“竖刀”蔑称 寺人貂。亦以泛指阉宦奸臣。《史记·齐太公世家》:“冬十月乙亥,齐桓公 卒。易牙 入,与 竖刀 因内宠杀羣吏,立公子 无诡 为君。”明 潘问奇《五人墓》诗:“竖刁 任挟冰山势,緹骑俄成纸虎威。”
- 17.
童竖释义:⒈未成年的宦官。 《周礼·天官·内竖》“内竖”汉 郑玄 注:“使童竖通王内外之命,给小事者,以其无与为礼,出入便疾也。”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五:“童竖,寺人未冠者之名也。”⒉小孩。晋 张载《七哀诗》之一:“蒙蘢荆棘生,蹊逕登童竖。”唐 刘知几《史通·言语》:“至如《鶉賁》、《鸜鵒》,童竖之謡也。”
- 18.
箝口释义:闭口。 谓不言或不敢言。《逸周书·芮良夫》:“贤智箝口,小人鼓舌。”汉 杨修《答临淄侯笺》:“《春秋》之成,莫能损益;《吕氏》、《淮南》,字直千金。然而弟子箝口,市人拱手者,圣贤卓犖,固所以殊絶凡庸也。”宋 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三:“世人以饶舌掇祸者多;而 习(习解)迺以箝口丧躯。”《明史·锺同传》:“臣草茅时,闻寺人搆恶,戕戮直臣 刘球,遂致廷臣箝口。”陈炜谟《狼筅将军》:“白棣 靠东坐着,箝口抱膝,像泥塑木雕的菩萨一样。”
- 19.
荐羞释义:⒈指进献美味的食品。《周礼·天官·庖人》:“凡其死生鱻薧之物,以共王之膳,与其荐羞之物,及后世子之膳羞。”郑玄 注:“荐亦进也,备品物曰荐,致滋味乃为羞。”《周礼·天官·笾人》:“凡祭祀,共其籩荐羞之实。”郑玄 注:“荐羞皆进也,未食未饮曰荐,既食既饮曰羞。”《左传·僖公十七年》:“雍巫 有宠於 卫 共姬,因 寺人貂 以荐羞於公,亦有宠。”南朝 宋 鲍照《园葵赋》:“顾堇荼而莫偶,岂苹藻之荐羞。”⒉美味的食品。《周礼·天官·宰夫》:“以式灋掌祭祀之戒具,与其荐羞。”郑玄 注:“荐,脯醢也;羞,庶羞内羞。”
- 20.
请见释义:⒈请求接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吕却 畏偪,将焚公宫,而弑 晋侯。寺人 披 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论语·八佾》:“仪 封人请见,曰:‘君子之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⒉宋 代士人的一种礼节。宋 王闢之《渑水燕谈录·杂录》:“国初袭 唐 末士风,举子见先达,先通牋刺,谓之请见。既与之见,他日再投启事,谓之谢见。”⒊相见。请,敬辞。《左传·成公二年》:“齐侯 使请战,曰:‘子以君师辱於敝邑,不腆敝赋,詰朝请见。’”⒋邀请会见。瞿秋白《饿乡纪程》十一:“忽有外交部部员传信给我们,说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