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谤书 谤书的意思
bàngshū

谤书

简体谤书
繁体謗書
拼音bàng shū
注音ㄅㄤˋ ㄕㄨ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àng,(1) 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组词】:谤讥。谤讪。谤议。谤毁。诽谤。(2) 责备。【例句】:谤木(传说中舜设立的供人写谏言的木牌,后代仿效。亦称“华表木”)。“厉王虐,国人谤王”。

shū,(1) 成本的著作。【组词】: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2) 信。【组词】:书信。书札。书简。书函。(3) 文件。【组词】:证书。说明书。(4) 写字或写的字。【组词】:书法。书写。书桌。书案。书画。(5) 写文章。【组词】:大书特书。罄竹难书。(6) 字体。【组词】:草书。隶书。楷书。(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组词】:说书。听书。

基本含义

指诋毁他人的文章或著作。

谤书的意思

谤书 [bàng shū]

1. 诽谤和攻讦他人的书函。指《史记》。泛称有直言指斥或毁谤内容的史传、小说等。

谤书 引证解释

⒈ 诽谤和攻讦他人的书函。 《战国策·秦策二》:“魏文侯 令 乐羊 将,攻 中山,三年而拔之。 乐羊 反而语功。 文侯 示之谤书一篋。

乐羊 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
唐 崔颢 《结定襄郡狱效陶体》诗:“谤书盈几案,文墨相填委。”

⒉ 指《史记》。

《后汉书·蔡邕传》:“昔 武帝 不杀 司马迁,使作谤书,流於后世。”
李贤 注:“凡史官记事,善恶必书。谓 迁 所著《史记》,但是 汉 家不善之事,皆为谤也。”
宋 洪迈 《容斋随笔·谤书》:“司马迁 作《史记》,於《封禪书》中述 武帝 神仙、鬼灶、方士之事甚备,故 王允 谓之谤书。”

⒊ 泛称有直言指斥或毁谤内容的史传、小说等。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后汉书>误仿<史记>》:“且序酷吏必屡称天子以为能,未免露谤书之意。”
柯灵 《香雪海·题材问题一解》:“《水浒传》之后有《续水浒传》(《荡寇志》),也是用了同一题材,却干脆成了一部农民起义的谤书。”


国语词典

谤书 [bàng shū]

⒈ 毁谤攻讦他人的书信。

《战国策·齐策二》:「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⒉ 司马迁所作的《史记》。

《后汉书·卷六〇·蔡邕传》:「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
《三国演义·第九回》:「昔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致谤书流于后世 。」


谤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宝镪释义:皇家所赐的钱。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刑部·戊戌谤书》:“或曰:‘五十宝鏹,四匹綵币,十目所视,胡为而来?’曰:‘此贤妃敬贤之礼,却之不恭,是当谅其心矣。’”明 都穆《都公谭纂》卷下:“济寧 人 王士能,年百二十三岁。朝廷闻其老,尝召见之,赐宝鏹以归。”
    • 2.
      排沮释义:排斥抑制。宋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明 薛蕙《从军行》:“赏格多排沮,谤书仍负累。”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殷忧内结,智计外发,知非变法,无以交通外人得其欢心,非交通外人得其欢心,无以挟持重势而排沮太后之权力。”
    • 3.
      浅昧释义:浅陋愚昧。唐 戴叔伦《抚州对事后》诗:“谤书喧朝市,抚己惭浅昧。”明 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某等智识浅昧,未烛于理。”
    • 4.
      箧中书释义:《战国策·秦策二》:“魏文侯 令 乐羊 将,攻 中山,三年而拔之。 乐羊 反而语功,文侯 示之谤书一篋。”后因称诽谤之辞为“篋中书”。宋 陆游《刘太尉挽歌辞》之二:“智出常情表,功如定计初。云何媢公者,不置篋中书。”
    • 5.
      谤箧释义:存放谤书的箱箧。清 孙兆祥 《即事》诗:“谤篋一朝开,孤臣絶塞来。”参见“ 谤书 ”。

谤书(bangsh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谤书是什么意思 谤书读音 怎么读 谤书,拼音是bàng shū,谤书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谤书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