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驱 [sān qū]
1. 古王者田猎之制。谓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易·比》:“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孔颖达疏:“褚氏诸儒皆以为三面着人驱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于后,皆有驱之。”一说,田猎一年以三次为度。陆德明释文引马融云:“三驱者,一曰干豆,二曰宾客,三曰君庖。”
三驱 引证解释
⒈ 古王者田猎之制。谓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
引《易·比》:“九五,显比,王用三驱。”
孔颖达 疏:“褚氏 诸儒皆以为三面著人驱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於后,皆有驱之。”
一说,田猎一年以三次为度。 陆德明 释文引 马融 云:“三驱者,一曰乾豆,二曰宾客,三曰君庖。”
《汉书·五行志上》:“故行步有佩玉之度,登车有和鸞之节,田猎有三驱之制。”
此谓田猎以三驱为度,见 颜师古 注。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君道》:“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戈直 注:“三驱者,围合其三面,前开一路,使之可去,不忍尽物,好生之仁也。”
国语词典
三驱 [sān qū]
⒈ 古时天子田猎的法度。说法不一,一指一年以三次为度,一指三面驱禽,前开一路,使之可去。
引唐·魏征〈论时政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三驱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去释义:犹三驱。谓三次驱逐。《左传·僖公十五年》:“千乘三去,三去之餘,获其雄狐。”杨伯峻 注引 石韫玉 曰:“三去即三驱,其词应於下文之‘三败及 韩’盖 晋 人三败,则 秦 人三驱之矣。”
- 2.
三驱释义:古王者田猎之制。谓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易·比》:“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孔颖达 疏:“褚氏 诸儒皆以为三面著人驱禽。必知三面者,禽唯有背己、向己、趣己,故左右及於后,皆有驱之。”一说,田猎一年以三次为度。陆德明 释文引 马融 云:“三驱者,一曰乾豆,二曰宾客,三曰君庖。”《汉书·五行志上》:“故行步有佩玉之度,登车有和鸞之节,田猎有三驱之制。”此谓田猎以三驱为度,见 颜师古 注。唐 吴兢《贞观政要·君道》:“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戈直 注:“三驱者,围合其
- 3.
前好释义:⒈以前的友好关系。《左传·成公十一年》:“秋,宣伯 聘於 齐,以修前好。”杜预 注:“以前之好。”三国 魏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离絶以来,於今三年,无一日而忘前好。亦犹姻媾之义,恩情已深。”⒉前人的喜好。《国语·周语中》:“唯是先王之宴礼,欲以貽女。余一人敢设飫禘焉,忠非亲礼,而干旧职,以乱前好。”韦昭 注:“前好,先王之好。”汉 扬雄《羽猎赋序》:“尚泰奢丽夸詡,非 尧、舜、成汤、文王 三驱之意也。又恐后世復修前好,不折中以泉臺,故聊因《校猎赋》以风之。”
- 4.
禁御释义:⒈禁止;制止。 《左传·昭公六年》:“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汉 桓宽《盐铁论·错币》:“故有铸钱之禁,禁御之法立而姧伪息。”《后汉书·朱暉传》:“子弟亲戚并荷荣任,故放滥骄溢,莫能禁御。”⒉指禁止奸盗等犯罪活动的措施和效果。《新唐书·陆贽传》:“视姦盗有无以稽禁御,视选举众寡以稽风化。”⒊同“禁籞”。汉 扬雄《羽猎赋》序:“然至羽猎,甲车戎马,器械储偫,禁御所营,尚泰奢丽夸詡,非 尧、舜、成汤、文王 三驱之意。”唐
- 5.
训禽荒释义:谓以迷于畋猎将导致亡国为训。语本《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必不亡。”孔 传:“作,为也。迷乱曰荒。色,女色。禽,鸟兽。”唐 刘肃《大唐新语·规谏》:“玄宗 初即位,猎于 渭川。时 知古(魏知古)从驾,因献诗以讽,曰:‘尝闻 夏 太康,五弟训禽荒,我后来冬狩,三驱盛礼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