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数 [ēn shù]
1. 指朝廷赐予的封号等级。
恩数 引证解释
⒈ 指朝廷赐予的封号等级。
引宋 范仲淹 《求追赠考妣状》:“今又俯临葬礼,尚闕褒封,祭奠之间,誌述之际,乏兹恩数。”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今参知政事恩数比门下中书侍郎,在尚书右丞之上。”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或纂修功多,及书成,以事故去,则不霑恩数。”
清 吴伟业 《雕桥庄歌》:“同是冢臣恩数异,伤心非復 定陵 年。”
恩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仪品释义:⒈礼制;品级。 《汉书·梅福传》:“叔孙通 遁 秦 归 汉,制作仪品。”晋 葛洪《抱朴子·疾谬》:“﹝若问以﹞朝廷宗庙之大礼,郊祀禘祫之仪品……则怳悸自失,喑呜俛仰,蒙蒙焉,莫莫焉。”《资治通鉴·晋愍帝建兴二年》:“然 雄 朝无仪品,爵位滥溢。”《宋史·职官志二》:“元祐 三年,復置南、北院使,仪品恩数如旧制。”⒉威仪与品节。唐 司空图《唐宣州观察使王公行状》:“极天人之仪品,不陷於浮;挺文学之宗师,不炫其价。”
- 2.
冢臣释义:大臣;朝廷重臣。汉 马融《忠经·冢臣》:“冢臣於君,可谓一体。下行而上信,故能成其忠。”清 吴伟业《雕桥庄歌》:“同是冢臣恩数异,伤心非復 定陵 年。”
- 3.
宣锁释义:宋 制,凡拟草除授宰执及重要事项的制诏,由天子当晚宣召当直翰林学士官面谕,归院后,令内侍锁学士院,禁人出入。天明前呈送皇帝,俟当日晨交中书授舍人宣读后,方可开院。合称“宣锁”。见《宋史·职官志二》。宋 周必大《玉堂杂纪》卷下:“隆兴 初,上用 真宗 故事,轮讲筵,学士院官直宿禁林……间遇除授宣锁,讲筵官已入直,率闻名苍皇而出,有不及伺候,从吏借马於内诸司者。”宋 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史嵩之致仕》:“丙申之春,御笔:‘史嵩之 退安晚节已踰十年,可特授观文殿大学士,依旧金紫光禄大夫求国公致仕,仍尽与宰执恩数
- 4.
恩数释义:指朝廷赐予的封号等级。宋 范仲淹《求追赠考妣状》:“今又俯临葬礼,尚闕褒封,祭奠之间,誌述之际,乏兹恩数。”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今参知政事恩数比门下中书侍郎,在尚书右丞之上。”明 王鏊《震泽长语·官制》:“或纂修功多,及书成,以事故去,则不霑恩数。”清 吴伟业《雕桥庄歌》:“同是冢臣恩数异,伤心非復 定陵 年。”
- 5.
揆路释义:宰相之位;内阁。 《旧唐书·哀帝纪》:“左僕射 裴枢,右僕射 崔远,虽罢机衡,尚居揆路。”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今参知政事恩数比门下、中书侍郎,在尚书左右丞之上,其议出於 李汉老。汉老 时为右丞,盖暗省转厅,可径登揆路也。”明 沉德符《野获编·礼部一·辛丑二宗伯》:“又十八年,陆 始正春卿之席,则今上龙飞,江陵 欲收 陆 以为重,且示意即入揆路。”
- 6.
计省释义:⒈宋 代管理国家财经事务最高行政机关三司的别称。《宋史·职官志二》:“三司之职,国初沿 五代 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其恩数廪禄,与参、枢同。”宋 文同《谢转官表》:“是使吏闈之蕞品,亦升计省之中行。”⒉察考。元 袁桷《信州贵溪县杨林桥记》:“二千年来著律令者,长吏率遵守文具,饰传舍,除驛道为急;使者所弗至,不復计省民所必趋而顓受其害。”
- 7.
顶门上一针释义:针灸时自脑门所下的一针。比喻击中要害而能使人警醒的言论或举动。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朱文公 告 陈同父 云:‘真正大英雄人,却从战战兢兢、临深履薄处做将出来,若是气血麄豪,却一点使不着也。’此论於 同父,何谓顶门上一针矣。”亦省作“顶门一针”、“顶门一鍼”。宋 刘克庄《题毋惰赵公辞执政恩数简》:“吾事上十年,聒聒顶门一鍼,每言治乱,原於君心。”明 卢象昇《与少司成吴葵庵书》:“顶门一针,拜此君之益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