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介胄 介胄的意思
jièzhòu

介胄

简体介胄
繁体介冑
拼音jiè zhòu
注音ㄐㄧㄝˋ ㄓㄡ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jiè,(1) 在两者中间。【例句】:介于两者之间。介词(用在名词、代词之前,合起来表示地点、时间、方向、方式等关系的词,如“从”、“向”、“在”、“以”、“对于”等)。介入。(2) 这样,这么。【例句】:像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么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3) 放在心里。【组词】:介意。介怀。(4) 耿直。【组词】:耿介。(5) 甲。【组词】:介胄。介壳。(6) 个(用于人)。【组词】:一介书生。(7) 大。【例句】:介圭(大玉)。(8) 传统戏曲脚本里表示情态动作的词。【组词】:笑介。饮酒介。(9) 助。【组词】:介寿。(10) 姓。(11) 古同“芥”,芥菜。

zhòu,(1) 盔,古代战士戴的帽子。【例句】:甲胄(甲衣和头盔)。介胄(“介”,甲衣)。(2) 帝王或贵族的后代。【组词】:贵胄。王室之胄。胄裔。胄子(古代帝王和贵族的长子,都要进入国学学习,后亦泛称国子学生)。(3) 泛指后代。(4) 姓。

基本含义

指人物形象的外表或形容人的容貌。

介胄的意思

介胄 [jiè zhòu]

1. 铠甲和头盔。

2. 披甲戴盔。

4. 甲胄之士。指武士。

介胄 引证解释

⒈ 铠甲和头盔。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介胄生蟣蝨,民无所告愬。”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二张援襄》:“有浮尸遡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
《水浒传》第八十回:“不知詔意如何,未敢去其介胄。”

⒉ 披甲戴盔。

《管子·小匡》:“介胄执枹,立於军门。”
汉 贾谊 《新书·解县》:“将吏戍者或介胄而睡。”
《新唐书·来济传》:“遂不介胄而驰贼,没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争位》:“副净扮 高杰,末扮 黄得功 ……俱介胄上。”

⒊ 甲冑之士。指武士。

《陈书·鲁广达传》:“爪牙背义,介胄无良。”
明 何景明 《点兵行》:“富豪输钱脱籍伍,贫者驱之充介胄。”
清 黄鷟来 《甲戌夏至武威晤张蔚生先生喜而有赋》:“登堂来万民,下及介胄属。”


国语词典

介胄 [jiè zhòu]

⒈ 被甲和头盔。为古代的军服。

《汉书·卷四八·贾谊传》:「斥候望烽燧不得卧,将吏被介胄而睡。」
《水浒传·第八〇回》:「不知诏意若何,未敢去其介胄。」

⒉ 披甲戴盔。

《管子·小匡》:「介胄执枹,立于军门。」
《新唐书·卷一〇五·来济传》:「遂不介胄而驰贼,没焉。」

⒊ 身穿盔甲的武士。

《陈书·卷三一·鲁广达传》:「爪牙背义,介胄无良。」


介胄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拜释义:⒈古代以拜为谒见上级的礼节。 武官披甲,屈伸不便,允许不拜。《礼记·曲礼上》:“介者不拜。”《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⒉不接受任命。晋 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奉使京师,除尚书删定郎,不拜。”《宋书·南平王穆铄传》:“﹝ 元嘉 ﹞二十六年,进号平西将军,让不拜。”宋 洪迈《夷坚乙志·刘若虚》:“后七年,始以特奏召试大廷,又入五等为助教,纳敕不拜。”
    • 2.
      介胄之间释义:介胄:古代作战时将士们穿戴的铠甲和头盔。借指在战争中或战场上。
    • 3.
      战伐释义:征战;战争。《史记·龟策列传》:“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推兵求胜。”《三国志·魏志·辛毗传》:“连年战伐,而介胄生蟣蝨。”唐 杜甫《阁夜》诗:“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元 马致远《汉宫秋》楔子:“四海平安絶士马,五穀丰登没战伐。”朔望《英雄碑前的花朵》诗:“当年随战伐,何日命干城。”
    • 4.
      拒敌释义:⒈抗拒敌人。《庄子·盗跖》:“跖 之为人也,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强足以拒敌,辩足以饰非。”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像》:“夫执介胄而后能拒敌者,故非圣人之所贵也。”《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备 不知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⒉抵挡,抵抗。《元典章·吏部六·司吏》:“比年以来,凡有强盗窃贼生发,劫夺民财,致伤人命,事主不能拒敌,必须报告巡检官。”《水浒传》第十三回:“我自到任以来,闻知本府 济州 管下所属水乡 梁山泊 贼盗聚众打劫,拒敌官军。”
    • 5.
      播获释义:⒈喻子孙继承父祖之业。语出《书·大诰》:“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穫。”《资治通鉴·宋明帝泰始三年》:“裴子野 论曰:高祖 蟣虱生介胄,经啟疆埸,后之子孙,日蹙百里,播穫堂构,岂云易哉!”⒉播种收获。清 唐甄《潜书·居心》:“若农夫然,播穫百穀,候之而弗失焉。”
    • 6.
      木介释义:⒈即木冰。 因木冰如树枝披介胄然,故又名木介。《汉书·五行志上》:“今之长老名木冰为木介。介者,甲。甲,兵象也。”宋 薛季宣《城台雪望怀子都》诗之三:“此情谁与度,木介响琤瑽。”⒉指出现木冰的现象。《清史稿·灾异志三》:“康熙 元年十二月,嘉定 木介。”参见“木冰”。
    • 7.
      木冰释义:⒈雨雪霜沾附于树木遇寒而凝结成冰。 《春秋·成公十六年》:“王正月,雨木冰。”杜预 注:“记寒过节,冰封著树。”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变救》:“木有变,春凋秋荣。秋木冰,春多雨。”明 陶宗仪《辍耕录·木冰》:“又十日雨木冰,状如楼阁、人物、冠带、鸟兽、卉木,百态具备,殆非人工。高林大树,珠葆羽幢,弥望不絶。凡五日,始解。”清 周亮工《书影》卷五:“寒甚而木冰,如树作介胄也。”《清史稿·灾异志三》:“顺治 六年十二月,咸寧 木冰。”⒉指雨雪霜沾附于树木所凝结成的冰。《旧唐书·五行志》:“永泰 元年二月甲
    • 8.
      杨令公释义:对 北宋 名将 杨业 的誉称。业 初为 五代 北汉 将领,善骑射,人称“无敌”。归 宋 后,任知 代州 兼 三交 驻泊兵马都部署。屡败 契丹,战功卓著。雍熙 三年(公元986年)宋 军北征,业 因矢尽援绝,被俘,绝食死。《宋史》有传。后来小说、戏剧中以 杨业 事迹为引线演为 杨 家将故事。元 徐大焯《烬余录》甲编:“兴国 五年,太宗 莫州 之败,赖 杨业 护驾,得脱险难。业,太原 人,世称 杨令公。”明 秦淮墨客《<杨家将演义>序》:“宋 起鼎沸之后,一时韜鈐介胄之士,师师济济,忠勇如 杨令公 者,盖举世
    • 9.
      树介释义:严寒时节,树上霜雪雾露凝冻成冰,状如着介胄,称为“树介”。《新唐书·五行志一》:“永徽 二年十一月甲申,阴雾凝冻封树木,数日不解。刘向 以为木少阳,贵臣象。此人将有害,则阴气胁木先寒,故得雨而冰也。亦谓之树介,介,兵象也。”宋 王溥《唐会要·杂录》:“开元 二十九年冬十月,京城寒甚,凝霜封树,学者以为《春秋》‘雨木冰’即是。亦名树介,言其象介胄也。”
    • 10.
      树稼释义:⒈指农林作物。汉 王充《论衡·率性》:“夫肥沃墝埆,土地之本性也。肥而沃者性美,树稼丰茂。”⒉种植庄稼。《旧唐书·狄仁杰传》:“今不树稼,来岁必饥,役在其中,难以取给。”⒊即树介。《旧唐书·让皇帝宪传》:“﹝ 开元 ﹞二十九年冬,京城寒甚,凝霜封树,时学者以为《春秋》‘雨木冰’即此是,亦名树介,言其象介胄也。宪 见而叹曰:‘此俗谓树稼者也。谚曰:树稼,达官怕。必有大臣当之,吾其死矣。’”参见“树介”。
    • 11.
      流誉释义:⒈没有根据的称誉。《荀子·致仕》:“凡流言、流説、流事、流谋、流誉、流愬、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杨倞 注:“流者,无根源之谓。”章炳麟《国故论衡·原道上》:“将率必出于介胄,宰相必起于州部,不贵豪杰,不以流誉用人也。”⒉传播声誉。《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淮南王 安 为人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誉天下。”《旧唐书·良吏传上·李桐客》:“贞观 初,累迁 通 巴 二州,所在清平流誉。”《诗刊》1978年第10期:“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 庄躋 流誉后,更 陈王 奋起挥黄鉞。”
    • 12.
      灵轜释义:灵车。《文选·曹植<王仲宣诔>》:“灵轜回轨,白驥悲鸣。”刘良 注:“灵轜,丧车也。”晋 陆机《挽歌》之一:“舍爵两楹位,启殯进灵轜。”《新唐书·来济传》:“遂不介胄而驰贼,没焉,年五十三。赠 楚州 刺史,给灵轜还乡。”
    • 13.
      甲胄释义:也叫介胄。即铠甲和头盔。
    • 14.
      百介释义:介胄。
    • 15.
      蒲苏释义:⒈长矛。唐 韩愈《南山诗》:“杉篁咤蒲苏,杲耀攒介胄。”⒉扶疏。枝叶茂盛分披的样子。《公羊传·宣公六年》“子某时所食活我於暴桑下者也”汉 何休 注:“暴桑,蒲苏桑。”陈立 义疏:“《易林》:‘扶疏条桃,长大茂盛。’扶疏,即蒲苏。”
    • 16.
      镇殿将军释义:古时朝廷新年朝会时立于殿角的武装侍卫。选身躯高大者担任。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旦朝会》:“正旦大朝会,车驾坐 大庆殿,有介胄长大人四人立于殿角,谓之‘镇殿将军’。”明 陶宗仪《辍耕录·大汉》:“国朝镇殿将军,募选身躯长大异常者充。”

介胄(jiezho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介胄是什么意思 介胄读音 怎么读 介胄,拼音是jiè zhòu,介胄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介胄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