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席地而坐 席地而坐的意思
érzuò

席地而坐

简体席地而坐
繁体
拼音xí dì ér zuò
注音ㄒ一ˊ ㄉ一ˋ ㄦˊ ㄗㄨㄛˋ
结构ABCD式
字数4字词语

拆字解意

xí,(1) 用草或苇子编成的成片的东西,古人用以坐、卧,现通常用来铺床或炕等。【组词】:席子。草席。苇席。竹席。凉席。席地而坐。席卷(juǎn )。(2) 座位。【组词】:席位。席次。出席。列席。(3) 酒筵,成桌的饭菜。【组词】:筵席。宴席。酒席。(4) 特指议会中当选的人数。【组词】:四席。(5) 职位。【组词】:主席。西席(塾师)。(6) 量词。【组词】:一席酒。(7) 姓。

dì de,(1)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例句】: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组词】:地质。地壳。(3)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组词】:陆地。地下。(4) 地球表面的土壤。【组词】: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 地球上的一个区域。【组词】:地区。此地。(6) 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组词】:地板。地毯。(7) 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组词】:地点。目的地。(8)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组词】:易地以处。(9) 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组词】:见地。境地。心地。(10) 底子。【组词】:质地。 ◎ 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组词】:慢慢地走。

ér,(1) 同“尔”,代词,你或你的。【例句】:“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2) 连词(①表平列,如“多而杂”。②表相承,如“取而代之”。③表递进,如“而且”。④表转折,如“似是而非”。⑤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⑥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⑦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3) 表(从……到……)。【组词】:从上而下。

zuò,(1) 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这是其本义,后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组词】:席地而坐。坐待。坐垫。坐骨。坐化(佛教指和尚盘膝坐着死去)。坐禅。坐功。坐骑。(2) 乘,搭。【组词】:坐车。坐船。(3) 坚守,引申为常驻,不动。【例句】:“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坐庄。(4) 建筑物的位置或背对着某一方向。【组词】:坐落。坐北朝南。(5) 把锅、壶等放在火上。【组词】:坐锅。(6) 物体向后施压力。【例句】:房顶往后坐。(7) 介词,因,由于,为着。【例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8) 副词(①空,徒然,如“胡为坐自苦,吞悲仍抚膺”;②无故,自然而然,如“如若此,则盐必坐长十倍”;③遂,即将,如“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④深,如“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⑤正,恰好,如“西村渡口人烟晚,坐见渔舟两两归”)。(9) 定罪。【组词】:连坐。反坐。坐赃(犯贪赃罪)。(10) 瓜果等植物结实。【组词】:坐瓜。坐果。(11) 同“座”。

基本含义

指坐在地上,不用椅子或凳子。

席地而坐的意思

席地而坐 [xí dì ér zuò]

1. 古人习惯在地上铺席,坐在席上。后泛指坐在地上。

东坡命家人取酒,与陈季常就落花之下,席地而坐。——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sit on the ground;]


国语词典

席地而坐 [xí dì ér zuò]

⒈ 古人铺席于地以为坐卧。后指就地坐下。

《旧五代史·卷一三二·周书·世袭传一·李茂贞传》:「但御军整众,都无纪律,当食则造庖厨,往往席地而坐。」
《文明小史·第三五回》:「有上,带来的白兰地酒,慕政取出两瓶开了,大家席地而坐,一气饮尽。」


席地而坐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倒屣相迎释义:屣:鞋。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争于迎客,将鞋穿倒。形容热情欢迎宾客。
    • 2.
      倒屣而迎释义:屣:鞋。 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争于迎客,将鞋穿倒。形容热情欢迎宾客。
    • 3.
      升座释义:亦作“升坐”。登上座位。《荀子·乐论》:“降,説屨升坐,修爵无数。”宋 陈善《扪虱新话·王韶悔杀伐》:“王韶 在 熙河,多杀伐,晚年出知 洪州,颇多恨悔,栖心空寂,冀有以洗涤之。尝请 佛印 元公 升座,元 知其意。”《三国演义》第一回:“﹝帝﹞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二幕:“聂政 升座,三人相让一回,仍凭栏席地而坐。”
    • 4.
      卑躬释义:⒈谦恭逊让。《北史·李彪传》:“臣与 任城 卑躬曲己,其所欲者无不屈从。”宋 无名氏《儒林公议》卷上:“﹝ 曹彬 ﹞每出镇蕃閫,卑躬待士。”⒉犹卑身。《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习惯之碍进化》:“上古席地而坐,故其拜跪,出於自然,至椅桌兴则不适用矣,而世卒不能改,卑躬俯首,生气毫无。”
    • 5.
      同席释义:⒈同一席子,或同坐一席。古人席地而坐,故云。后泛指同坐一处。⒉谓共席而眠。指过夫妻生活。⒊同一宴席。亦指参加同一宴席者。⒋指同学。
    • 6.
      地坐释义:谓席地而坐。
    • 7.
      席地释义:原指在地上铺了席(坐、卧在上面),后来泛指在地上(坐、卧):席地而坐。
    • 8.
      延席释义:1、有将席子展开;2、有保持延安之风的意思;艰苦、朴素、席地而坐、足膝而谈的意思。
    • 9.
      据地释义:⒈以手按着地;席地而坐。 ⒉占据地盘。
    • 10.
      班荆道故释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伍举在从郑国去晋国的路上,和老朋友声子相遇于郑国郊外,两人就铺开荆条席地而坐,一边吃东西,一边谈往事。后用“班荆道故”形容老朋友途中相遇,共话旧谊。班:铺开。
    • 11.
      科头箕裾释义:科头:不戴帽子;裾:通“倨”,傲慢;箕裾:两腿分开而坐。不戴帽子,席地而坐。形容不拘礼法。
    • 12.
      科头箕踞释义:科头:不戴帽子;箕踞:两腿分开而坐。不戴帽子,席地而坐。比喻舒适的隐居生活。
    • 13.
      箕踞释义:古人席地而坐,坐时臀部紧挨脚后跟,如果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就叫箕踞,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
    • 14.
      脱袜释义:古人席地而坐,登席必须脱屦,而朝见、祭祀等重要礼节,尚须脱袜跣足,以示至敬。参阅 清 赵翼《陔馀丛考·脱袜登席》。
    • 15.
      蒲服释义:以跪姿坐于地上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着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 吴市。 --吕淑湘《语言的演变》
    • 16.
      诉词释义:⒈诉讼词状。宋 宋祁《初到郡斋》诗之二:“攘臂贪丰粟,装怀倦诉词。”《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刘氏 与 吕大 大声叫屈,递上诉词。知县接上从头看过。”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批阅》:“被告诉词及后有稟单,俱发该承附卷併审。”⒉指诉苦的文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三回:“有一个卖帖子的,席地而坐。面前铺了一大张帖子的诉词。”
    • 17.
      踏地释义:⒈亦作“蹋地”。亦作“蹹地”。歌舞时以脚踩踏地面为节拍。⒉踩地,蹬脚。激愤时的动作。⒊席地而坐时两膝拱起,以足着地。
    • 18.
      蹑履释义:⒈穿鞋。亦指趿拉着鞋。⒉纳履;整理鞋子。⒊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蹑履谓来不及穿鞋,拖着鞋子匆忙出迎。形容对来人的热情欢迎。
    • 19.
      还屦释义:古人席地而坐,脱鞋于侧。还屦,谓转动鞋履。这是倦客时的一种动作。
    • 20.
      采席释义:饰有文彩的垫席。古人席地而坐,地上铺席。

席地而坐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倒屣相迎释义:屣:鞋。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争于迎客,将鞋穿倒。形容热情欢迎宾客。
    • 2.
      倒屣而迎释义:屣:鞋。 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争于迎客,将鞋穿倒。形容热情欢迎宾客。
    • 3.
      升座释义:亦作“升坐”。登上座位。《荀子·乐论》:“降,説屨升坐,修爵无数。”宋 陈善《扪虱新话·王韶悔杀伐》:“王韶 在 熙河,多杀伐,晚年出知 洪州,颇多恨悔,栖心空寂,冀有以洗涤之。尝请 佛印 元公 升座,元 知其意。”《三国演义》第一回:“﹝帝﹞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郭沫若《棠棣之花》第二幕:“聂政 升座,三人相让一回,仍凭栏席地而坐。”
    • 4.
      卑躬释义:⒈谦恭逊让。《北史·李彪传》:“臣与 任城 卑躬曲己,其所欲者无不屈从。”宋 无名氏《儒林公议》卷上:“﹝ 曹彬 ﹞每出镇蕃閫,卑躬待士。”⒉犹卑身。《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习惯之碍进化》:“上古席地而坐,故其拜跪,出於自然,至椅桌兴则不适用矣,而世卒不能改,卑躬俯首,生气毫无。”
    • 5.
      同席释义:⒈同一席子,或同坐一席。古人席地而坐,故云。后泛指同坐一处。⒉谓共席而眠。指过夫妻生活。⒊同一宴席。亦指参加同一宴席者。⒋指同学。
    • 6.
      地坐释义:谓席地而坐。
    • 7.
      席地释义:原指在地上铺了席(坐、卧在上面),后来泛指在地上(坐、卧):席地而坐。
    • 8.
      延席释义:1、有将席子展开;2、有保持延安之风的意思;艰苦、朴素、席地而坐、足膝而谈的意思。
    • 9.
      据地释义:⒈以手按着地;席地而坐。 ⒉占据地盘。
    • 10.
      班荆道故释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伍举在从郑国去晋国的路上,和老朋友声子相遇于郑国郊外,两人就铺开荆条席地而坐,一边吃东西,一边谈往事。后用“班荆道故”形容老朋友途中相遇,共话旧谊。班:铺开。
    • 11.
      科头箕裾释义:科头:不戴帽子;裾:通“倨”,傲慢;箕裾:两腿分开而坐。不戴帽子,席地而坐。形容不拘礼法。
    • 12.
      科头箕踞释义:科头:不戴帽子;箕踞:两腿分开而坐。不戴帽子,席地而坐。比喻舒适的隐居生活。
    • 13.
      箕踞释义:古人席地而坐,坐时臀部紧挨脚后跟,如果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就叫箕踞,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
    • 14.
      脱袜释义:古人席地而坐,登席必须脱屦,而朝见、祭祀等重要礼节,尚须脱袜跣足,以示至敬。参阅 清 赵翼《陔馀丛考·脱袜登席》。
    • 15.
      蒲服释义:以跪姿坐于地上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着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 吴市。 --吕淑湘《语言的演变》
    • 16.
      诉词释义:⒈诉讼词状。宋 宋祁《初到郡斋》诗之二:“攘臂贪丰粟,装怀倦诉词。”《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刘氏 与 吕大 大声叫屈,递上诉词。知县接上从头看过。”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批阅》:“被告诉词及后有稟单,俱发该承附卷併审。”⒉指诉苦的文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三回:“有一个卖帖子的,席地而坐。面前铺了一大张帖子的诉词。”
    • 17.
      踏地释义:⒈亦作“蹋地”。亦作“蹹地”。歌舞时以脚踩踏地面为节拍。⒉踩地,蹬脚。激愤时的动作。⒊席地而坐时两膝拱起,以足着地。
    • 18.
      蹑履释义:⒈穿鞋。亦指趿拉着鞋。⒉纳履;整理鞋子。⒊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蹑履谓来不及穿鞋,拖着鞋子匆忙出迎。形容对来人的热情欢迎。
    • 19.
      还屦释义:古人席地而坐,脱鞋于侧。还屦,谓转动鞋履。这是倦客时的一种动作。
    • 20.
      采席释义:饰有文彩的垫席。古人席地而坐,地上铺席。

席地而坐造句

1.护法大会上,人们三五成群,席地而坐诵经护法。

2.我们来到郊外春游,大家席地而坐,以天为帐,以地为席。

3.同学们长跑之后,为了歇一会儿,就在操场上席地而坐

4.到了中午,我们在山顶上的一棵松树下面,拿出自带的干粮席地而坐,边吃边聊,好不快活。

5.战士们席地而坐,谈笑风生。

6.在营火晚会上,大家席地而坐,又说又笑,欣赏着精彩的文艺节目。

席地而坐是什么意思 席地而坐读音 怎么读 席地而坐,拼音是xí dì ér zuò,席地而坐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席地而坐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