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刈 [zhǎn yì]
1. 砍伐。
2. 斩杀。
4. 断绝;灭绝。
斩刈 引证解释
⒈ 砍伐。
引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兵燹后,寿藤古木斩刈无存。”
⒉ 斩杀。
引《孔子家语·六本》:“斩刈黎民,如草芥焉。”
《金史·移剌成传》:“以所部护粮赴 扬州,敌兵乘夜来攻, 成 整兵奋击,斩刈甚众。”
清 黄宗羲 《通议大夫兵部职方司郎中太垣靳公传》:“国家新造,攻城略地,俘累即为军赏,斩刈首馘之餘,汩没於奴隶。”
⒊ 断绝;灭绝。
引《左传·昭公二十年》:“高臺深池,撞鐘舞女,斩刈民力,输掠其聚,以成其违,不恤后人。”
汉 焦赣 《易林·坤之蛊》:“斩刈宗社,失其邦国。”
斩刈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俘纍释义:亦作“俘累”。 俘获捆绑;俘掳。宋 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然此等皆戕杀已降,俘纍老弱,困弊腹心,而取空虚无用之地以谓武功。”宋 陆游《南唐书·朱元传论》:“元 降,诸将束手无策,相与为俘纍以去。”清 黄宗羲《太垣靳公传》:“国家新造,攻城略地,俘累即为军赏,斩刈首馘之餘,汨没於奴隶。”
- 2.
斩刈释义:⒈砍伐。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兵燹后,寿藤古木斩刈无存。”⒉斩杀。《孔子家语·六本》:“斩刈黎民,如草芥焉。”《金史·移剌成传》:“以所部护粮赴 扬州,敌兵乘夜来攻,成 整兵奋击,斩刈甚众。”清 黄宗羲《通议大夫兵部职方司郎中太垣靳公传》:“国家新造,攻城略地,俘累即为军赏,斩刈首馘之餘,汩没於奴隶。”⒊断绝;灭绝。《左传·昭公二十年》:“高臺深池,撞鐘舞女,斩刈民力,输掠其聚,以成其违,不恤后人。”汉 焦赣《易林·坤之蛊》:“斩刈宗社,失其邦国。”
- 3.
斩艾释义:⒈斩刈。砍伐。《墨子·备城门》:“斩艾与此长尺,乃置窑灶中。”⒉斩刈。斩杀。《左传·哀公二年》:“范氏、中行氏 反易天明,斩艾百姓,欲擅 晋国 而灭其君。”汉 刘向《说苑·善说》:“楚 虽无德,亦不斩艾其民。”宋 秦观《法律上》:“法律所以制姦,其事皆鞭笞斩艾人之所恶,欲以报所恶之讎者也。”清 戴名世《<孑遗录>自序》:“而一旦称兵起事,横行天下,斩艾良民。”
- 4.
输掠释义:掠取。《左传·昭公二十年》:“斩刈民力,输掠其聚,以成其违,不恤后人。”
- 5.
高台释义:⒈高建楼台。 《管子·小匡》:“昔先君 襄公,高臺广池,湛乐饮酒。”《左传·昭公二十年》:“其适遇淫君……高臺深池,撞鐘舞女,斩刈民力,输掠其聚,以成其违,不恤后人。”⒉高的楼台。晋 左思《吴都赋》:“造 姑苏 之高臺,临四远而特建。”明 王世贞《登岱》诗:“轩辕黄帝 有高臺,鞭石千秋輦道开。”⒊比喻京师。《文选·曹植<杂诗>之一》:“高臺多悲风,朝日照北林。”李善 注引《新语》:“高臺,喻京师。”⒋头之别称。清 厉荃《事物异名录·形貌·头》:“《黄庭经》:高臺通天临中野。”原注:“头为高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