揶揄 [yé yú]
1. 戏弄,侮辱。
例市人皆大笑,举手揶揄之。——《东观汉记·王霸传》
英[ridicule; deride; tease;]
揶揄 引证解释
⒈ 嘲笑;戏弄。
引《东观汉记·王霸传》:“上令 霸 至市口募人,将以击 郎,市人皆大笑,举手揶揄之, 霸 惭而去。”
《世说新语·任诞》“襄阳 罗友 有大韵” 刘孝标 注引《晋阳秋》:“乃是首旦出门,於中途逢一鬼,大见揶揄,云:‘我只见汝送人作郡,何以不见人送汝作郡?’”
清 钱谦益 《云阳草堂记》:“举世之人,见不越晦朔,智不出口耳,闻点石移山之説,未有不揶揄手笑者也,而又何怪与!”
蔡元培 《工学互助团的大希望》:“文学家、美术家的著作往往受同时人的揶揄非笑,直到死后几十年几百年才受人崇拜。”
国语词典
揶揄 [yé yú]
⒈ 嘲弄。
引唐·白居易〈东南行〉:「时遭人指点,数被鬼揶揄。」
揶揄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嗤笑释义:讥笑:为人嗤笑。嗤笑他不懂道理。
- 2.
嘲弄释义:嘲笑戏弄:好好讲道理,不要嘲弄人。
- 3.
嘲笑释义:用言辞笑话对方:自己做得对,就不要怕别人嘲笑。
- 4.
嘲讽释义:嘲笑讽刺。
- 5.
戏弄释义:耍笑捉弄;拿人开心。
- 6.
讥笑释义:讥讽和嘲笑:别人有缺点要热情帮助,不要讥笑。
- 7.
讥讽释义:用旁敲侧击或尖刻的话指责或嘲笑对方的错误、缺点或某种表现:讥讽的口吻。
- 8.
调侃释义:⒈〈动〉戏弄;嘲笑;开玩笑。 ⒉〈动〉同行业的人说行话。
揶揄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冷嘲热駡释义:尖刻的嘲笑和谩骂。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独立苍茫子<东京学界公愤始末告乡人父老兴学书>》:“诸兄父老知当时之光景乎,死者蹈海,生者病狂,愁云匝地,愤气填胸,百鬼环伺,羣魔揶揄,外人之冷嘲热駡,几於不可以人,而各方面之刺击,更非笔所殫述。”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一:“他一进一出要受学生们的冷嘲热骂,然而也不能不忍耐着装聋卖哑。”聂绀弩《汽油--艺术》:“《八十一梦》,只是一种游戏笔墨,重影射,多谴责,浮光掠影,冷嘲热骂,不脱《官场》《现状》窠臼。”
- 2.
揄揶有鬼释义:《世说新语·任诞》“襄阳 罗友 有大韵”刘孝标 注引《晋阳秋》:“友 字 宅仁,襄阳 人。少好学,不持节检…… 温(桓温)虽以才学遇之,而谓其诞肆,非治民才,许而不用。后同府人有得郡者,温 为席起别,友 至尤晚。问之,友 答曰:‘民性饮道嗜味,昨奉教旨,乃是首旦出门,於中路逢一鬼,大见揶揄,云:“我只见汝送人作郡,何以不见人送汝作郡!”民始怖终惭,回还以解,不觉成淹缓之罪。’温 虽笑其滑稽,而心颇愧焉。”后用为宦途坎坷之典。
- 3.
揄揶释义:揶揄。
- 4.
揶弄释义:犹揶揄。 明 高启《天平山》诗:“几年歷忧欢,造物若揶弄。”
- 5.
擨歈释义:揶揄。歈(yú)。
- 6.
攘揄释义:斥责揶揄。
- 7.
李四释义:假设的名字,常与张三、王五一起指代不特定的某个人,揶揄或者概括常用;李实为中国之大姓,由古至今均如此,百家姓中李在当时排名第四,俗称李四。
- 8.
橘中叟释义:⒈指善弈者。清 钱谦益《<棋谱新局>序》:“安知夫烂柯之老,橘中之叟,不揶揄窃笑耶?”吴梅《题天香石砚室棋谱》诗:“我欲去寻橘中叟,力学三年便国手。”⒉指隐于弈者。清 钱谦益《与族弟君鸿论求免庆寿诗文书》:“子诚爱怜我,犹以是为橘中之遗叟,鷄巢之老人。”参见“橘中戏”。
- 9.
歋歈释义:揶揄,戏弄。唐 薛用弱《集异记·王涣之》:“涣之 即歋歈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宋 梅尧臣《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纸砚》:“拜貺双珍不可辞,年衰只怕歋歈鬼。”
- 10.
相门洒埽释义:《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魏勃 少時,欲求見 齊 相 曹參,家貧無以自通,乃常獨早夜埽 齊 相舍人門外……於是舍人見 勃 曹參,因以爲舍人。”后因以“相門灑埽”形容干求有术。清 钱谦益《吉水公总宪诣阙》诗:“世路揶揄誠有鬼,相門灑埽豈無人。”
- 11.
耶揄释义:揶揄。 耍笑、嘲弄。
- 12.
蹲沓释义:⒈亦作“蹲踏”。蹲,通“噂”。议论纷杂。⒉指揶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