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íng,(1) 人或事物的称谓。【组词】:名字。名氏。名姓。名义。名分(fèn )。名堂。名落孙山。名存实亡。 (2) 起名字。【例句】:“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3)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例句】:这些人以“办学”为名,行骗钱之实。 (4) 叫出,说出。【组词】:不可名状。 (5) 声誉。【组词】:名誉。名声。名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名噪一时。名过其实。 (6) 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组词】:名人。名士。名师。名将(jiàng )。名医。名著。名流。名言。名胜。名剧。 (7) 占有。【组词】:不名一文。 (8) 量词,用于人。【组词】:三名工人。
lǐ,(1) 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组词】:心理。肌理。条理。事理。(2) 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组词】:理由。理性。理智。理论。理喻。理解。理想。道理。理直气壮。(3) 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例句】:理科,数理化。理疗。(4) 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组词】:理财。理事。管理。自理。修理。总理。(5) 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组词】:理睬。答理。(6) 古代指狱官、法官。(7) 姓。
1. 名称与道理。
3. 特指魏晋及其后清谈家辨析事物名和理的是非同异。
⒈ 名称与道理。
引马王堆 汉 墓帛书《经法·名理》:“审察名理名冬(终)始……能与(举)冬始,故能循名廏(究)理。”
帛书整理小组注:“‘理’下‘名’字疑衍文。”
《鹖冠子·泰录》:“泰一之道,九皇之傅,请成於泰始之末,见不详事於名理之外。”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六·罗汉》:“时癸丑会试举人题…… 米 叹其难。 罗汉 为阐发传註,名理灿然。”
郭沫若 《释玄黄》:“焦的内含,可兼容黑、黄两色,而足下使焦字与黑字相等,这恐怕在名理上说不过去吧。”
⒉ 特指 魏 晋 及其后清谈家辨析事物名和理的是非同异。
引《三国志·魏志·锺会传》:“及壮,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
《晋书·范汪传》:“博学多通,善谈名理。”
⒈ 名家的理论,即辨别是非同异的理论。
引《晋书·卷七五·范汪传》:「汪乃庐于园中,布衣蔬食,然薪写书,写毕,诵读亦遍,遂博学多通,善谈名理。」
⒉ 有关逻辑或语词概念方面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