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阶 [guān jiē]
1. 官员的等级次第。
英[official ranking;]
官阶 引证解释
⒈ 官员的等级。
引南朝 梁 沉约 《论谱籍疏》:“凡此姦巧,并出愚下,不辨年号,不识官阶。”
唐 白居易 《妻初授邑号告身》诗:“我转官阶常自愧,君加邑号有何功?”
《老残游记》第七回:“若官阶稍大,辖境稍宽,略为易办;若止一县之事,缺分又苦,未免稍形棘手,然亦非不能也。”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二篇三:“同时他自己的官阶也已经达到了应该持盈保泰的时候了。”
国语词典
官阶 [guān jiē]
⒈ 官位的等级。
例如:「他因为战功彪炳,官阶连升数级。」
官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命释义:⒈周 时官阶从一命到九命,一命为最低的官阶。《左传·昭公七年》:“三命兹益共。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杜预 注:“三命,上卿也。”《北史·周纪上》:“以第一品为九命,第九品为一命。”后亦用以泛指低微的官职。南朝 梁 刘孝绰《上虞乡亭观涛津诸学潘安仁河阳县诗》:“无貲徒有任,一命忝为郎。”唐 白居易《松斋自题》诗:“非贱亦非贵,朝登一命初。”《警世通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你生於富家,长在名门,难道没几个好亲眷,何不去借贷,为求官之资,倘得一命,偿之有日。”⒉相同的命运。汉 王充《论衡·气寿》:“
- 2.
一秩释义:⒈官阶的一级。《隋书·百官志中》:“禄率一分以帛,一分以粟,一分以钱。事繁者优一秩,平者守本秩,闲者降一秩。长兼试守者,亦降一秩。”⒉古以十年为一秩。唐 白居易《七年元日对酒》诗之二:“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唐 白居易《喜老自嘲》诗:“行开第八秩,可谓尽天年。”原注:“时俗谓七十已上为开第八秩。”
- 3.
七品琴堂释义:封建时代对县令的美称。 因县令官阶一般为七品,故云。
- 4.
上大夫释义:为 中国 古代的官阶之一。
- 5.
九品中正制释义: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吏的制度。自曹魏开始,用各州郡有声望的人任“中正”官,负责在本地区品评人物,选拔官吏。把人物分为九等,称九品,然后按品级选官。据门第高低划分品级上下,按品级上下决定官阶大小,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世族地主操纵政权、发展权势的工具。至隋改行科举制,此制废。
- 6.
人位释义:⒈人的地位。⒉指官阶、职位。
- 7.
从九品释义:封建社会中,官阶分为九品十八级,每品有正从之别。
- 8.
八品释义:⒈秦汉时后宫爵位有八,故称“八品”。⒉魏晋以后,官分九品,八品为低级官阶。⒊犹八珍。
- 9.
刺史释义:古代地方官名。 西汉划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主管巡察,官阶低于郡守。东汉末将一部分刺史改为州牧,居郡守之上。魏晋后一般称刺史。隋唐改州为郡时称太守,改郡为州时称刺史。宋以后废,但习惯上仍用作知州的别称。
- 10.
削阶释义:贬降官阶。唐 崔湜《春日赴襄阳途中言志》诗序:“景龙 二年,余自门下平章事削阶授 江州 员外司马。”金 王若虚《<新唐书>辨下》:“萧復 以擅发京畿观察使储粟,削阶停职。”
- 11.
副尉释义:⒈汉代西域副校尉的简称。⒉唐代设武散官,如旅威、致果、翊麾、宣节、御侮、仁勇、陪戎等副尉之类,官阶在六品以下。⒊清代武官名。隶属于守卫京师的提督九门步军统领。有翼尉、协尉、副尉、负责守卫、巡警、扫除等职。参阅《清史稿·职官志四》。
- 12.
副爷释义:⒈将领的属僚,官阶较低的武官。⒉旧时亦用以谀称士兵。
- 13.
功次释义:指功绩的大小、官阶升迁的先后顺序。《史记·万石张叔列传》:“綰 以戏车为郎,事 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后汉书·韦彪传》:“是时陈言多,多言郡国贡举率非功次,故守职益懈而吏事寖疏,咎在州郡。”宋 王安石《屯田员外郎邵君墓志铭》:“年四十,始以进士出佐 镇东军,积功次,入尚书为屯田员外郎。”
- 14.
加官晋爵释义:加封官阶,晋升爵位。 晋:晋升。
- 15.
加官进位释义:加官:指官阶晋升;进:增加。晋升官职,增加俸禄。
- 16.
加阶释义:晋升官阶。
- 17.
升转释义:⒈旧称官职的提升与调动。亦偏指提升。官阶自下而上叫升,同级平调叫转。《宋史·兵志十》:“积习既久,往往超躐升转,后名反居前列,高下不伦,甚失公平之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我在 上海 看了报,他这侍郎是才升转的。”⒉旧称官职的提升与调动。宋 赵昇《朝野类要·故事》:“射于玉津御园,胜则有金带陞转官资之赏。”明 王琼《双溪杂记》:“外官必九年考满,论繁简陞转,此定制也。”清 沉初《西清笔记·纪恩遇》:“曹元埴、彭元瑞、沉初、董誥 学问俱优,因内廷有交办事件,不令考试,未得与诸臣一体陞转,着加恩
- 18.
华序释义:⒈显要的官阶。⒉美好的时节。
- 19.
叙封释义:封建时代按官吏的官阶和爵位,封其妻、母、祖母、曾祖母。
- 20.
名秩释义:⒈名次。 ⒉名位官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