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南曲 南曲的意思
nán

南曲

简体南曲
繁体
拼音nán qǔ
注音ㄋㄢˊ ㄑㄨ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nán nā,(1) 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右手的一边,与“北”相对。【组词】:南北。南方。南面。南国(指中国南部)。南陲(南部边疆)。南极。南半球。(2) 姓。 ◎ 〔南无(mó)〕佛教用语,意思是合掌稽首,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常加于佛、菩萨名的前面,如“南南阿弥陀佛”、“南南观世音菩萨”。

qǔ qū,(1) 弯转,与“直”相对。【组词】:弯曲。曲折(zhé)。曲笔(①古代史官不按事实、有意掩盖真相的记载;②写文章时故意离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曲肱而枕。曲尽其妙。(2) 不公正,不合理。【组词】:曲说。曲解(jiě)。委曲求全。(3) 弯曲的地方。【组词】:河曲。(4) 偏僻的地方。【组词】:乡曲。(5) 酿酒或制酱时引起发酵的东西。【组词】:酒曲。曲霉。(6) 姓。(1) 能唱的文词,一种艺术形式。【组词】:曲艺。曲话。(2) 歌的乐调。【例句】:曲调(diào)。曲谱。异曲同工。曲高和(hè)寡。

基本含义

南曲是指南方的曲调,也用来比喻南方的音乐艺术或南方的文化。

南曲的意思

南曲 [nán qǔ]

1. 宋·元时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

南曲 引证解释

⒈ 宋 元 时南方戏曲、散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


国语词典

南曲 [nán qǔ]

⒈ 元、明、清时,流行于南方的歌曲。相对于北曲而言。有抒情写景的散曲与铺演故事的戏剧二种。南曲源于唐宋大曲、宋词及南方小曲,用五音系统,声调婉转柔缓,伴奏以管乐器为主。宋元南戏及明清传奇均以南曲为主。

⒉ 用南曲演唱的戏曲。


南曲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临江仙释义:⒈词牌名。 本为唐教坊曲名,多用以咏水仙,故名。双调五十八字或六十字,皆用平韵。⒉曲牌名。南曲南吕宫、北曲仙吕宫都有同名曲牌。南曲较常见,字句格律与词牌六十字体半阕同。用作引子。
    • 2.
      九宫十三调释义:南曲宫调诸调式的总称。 正宫、中吕、南吕、黄钟、仙吕、越调、商调、双调、仙吕入双调为九宫,加上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羽调、合为九宫十三调。
    • 3.
      二郎神释义:⒈民间传说中的神名。 ⒉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此牌转变甚多,徐伸词,名《转调二郎神》,吴文英词,名《十二郎》。详见《词谱》卷三二。⒊曲牌名。南北曲均属商调,南曲较常见。
    • 4.
      人月圆释义:⒈词牌名。又名青衫湿。始创于宋王诜,因其词中有“人月圆时”句,故名。双调四十八字,有平韵、仄韵两体。⒉曲牌名。南曲大石调、北曲黄钟宫均有同名曲牌。字数与词牌不同。
    • 5.
      传奇释义:⒈唐宋时期的短篇小说。情节多奇特、神异,故名。⒉明清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每本一般分四五十出。一出戏中可用不同宫调的曲牌,也可以换韵,曲词中间夹有念白。登场的角色都可以唱,有时是二人对唱、轮唱,或数人齐唱。伴奏以管乐为主,词少腔多,节奏舒缓。⒊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⒋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中一种长篇故事诗。
    • 6.
      八声甘州释义:⒈词牌名。 又叫《甘州》、《潇潇雨》。双调平韵,九十五至九十八字,共有七体。本唐时教坊大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为词牌。⒉曲牌名。南北曲均有此曲牌,属仙吕宫。北曲字数、格律与词牌字句不同,用在套曲中。南曲又有二:一与词牌同,用作引子;一与词牌不同,而与北曲略同,用作过曲。
    • 7.
      六幺令释义:⒈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六幺》、《绿腰》。幺是小的意思,因此调羽弦最小,节奏繁急,故名。其词为双调九十四字,仄韵。⒉曲牌名。南北曲均有此曲牌。南曲属仙吕入双调,字数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北曲属黄钟宫者,字数与词牌或南曲都不同;属仙吕宫者,字数与词牌相同,句读略异;都用在套曲中。京剧亦有《六幺令》,系吹打曲牌,无唱词,多用于官员上朝、回府时。
    • 8.
      刮地风释义:⒈曲牌名。在南曲和北曲中都属黄钟宫,北曲用之较多。一般用在黄钟套曲内。如昆剧《麒麟阁·三挡》中秦琼见贺方时所唱“这马儿一声声不住嘶”即是。⒉掠地大风。
    • 9.
      前腔释义:南曲中连续使用同一曲牌时,只在第一支曲前标明曲牌名,其后各曲前都标作“前腔”。 与北曲中的“幺篇”或“幺”同。意谓曲名同前。参阅 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
    • 10.
      北西厢释义:指 元 王实甫 所写的杂剧《西厢记》。为与 明 李景云、李日华 等所写的南曲传奇《西厢记》相区别,故有南西厢、北西厢之名。后者称为“南西厢”。
    • 11.
      十三调释义:南曲十三种乐调的合称。南曲曲牌分属仙吕宫、羽调、黄钟宫、商调、正宫、大石调、中吕宫、般涉调、道宫、南吕宫、越调、小石调、双调十三个宫调。其中有九个宫调为戏曲常用。
    • 12.
      十二峰释义:⒈亦作“十二峯”。 指川、鄂边境巫山的十二座峰。峰名分别为:望霞、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凤、登龙、圣泉。⒉曲牌总名的一种。属南曲南吕宫,以由《三仙桥》、《白练序》、《醉太平》、《普天乐》、《征胡兵》、《香遍满》、《琐窗寒》、《刘泼帽》、《三换头》、《贺新郎》、《节节高》、《东瓯令》十二只曲牌组成,故名。
    • 13.
      千秋岁释义:⒈词牌名。又名“千秋节”。双调,七十一字,前后段各八句,五仄韵。参阅《词谱》卷十六。⒉词牌“念奴娇”的别称。参阅《词谱》卷二八。⒊曲牌名。南北曲均属中吕宫。南曲较常见,字句格律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
    • 14.
      卑屑释义:⒈丑陋轻贱。唐 孙棨《北里志·海论三曲中事》:“平康里 入北门东回三曲,即诸妓所居之聚也。妓中有錚錚者,多在南曲中曲。其循墙一曲,卑屑妓所居,颇为二曲轻斥之。”⒉指丑陋轻贱的妓女。清 余怀《<板桥杂记>序》:“南市者,卑屑所居。珠市者,间有殊色。”清 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雅游》:“至 白塔巷、王府塘 诸处,室宇湫隘,类皆卑屑所居,不敢与水榭頡頏,闻亦间有丽人。”
    • 15.
      南北合套释义:在一个套曲里兼用南曲和北曲的一种体式。最初南北曲的曲牌不能出现在同一套曲内。
    • 16.
      南北曲释义:南曲与北曲的合称。 南曲又称“南词”,北曲又称“北词”,故也合称为“南北词”。南曲以 唐 宋 大曲、宋 词为基础,曲调用五音阶,用韵以南方(今 江 浙 一带)语音为标准,有平上去入四声。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
    • 17.
      南戏释义:古典地方戏的一种,南宋初年形成于浙江温州一带,用南曲演唱。 到明朝演变为传奇。也叫戏文。
    • 18.
      南曲侯国释义:西汉清河纲王子刘迁,昭帝始元六年(前81)五月封南曲侯,南曲侯国国都在今河北邱县北。
    • 19.
      南杂剧释义:明 中叶以后出现的一种戏曲形式。 在一个剧本内兼用南北曲或专用南曲。类似短的传奇,但仍称为杂剧。戏曲史上称之为南杂剧,以别于 元 杂剧。
    • 20.
      南西厢释义:以南曲演唱《西厢记》故事的南戏或传奇剧本的通称。系据 王实甫 北曲《西厢记》翻变而成,情节基本相同,有 宋 元 南戏《崔莺莺西厢记》(作者不详),明 李景云 南戏《莺莺西厢记》和 李日华《南调西厢记》、陆采《陆天池西厢记》等。
南曲是什么意思 南曲读音 怎么读 南曲,拼音是nán qǔ,南曲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南曲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