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卒而 卒而的意思
ér

卒而

简体卒而
繁体
拼音zú ér
注音ㄗㄨˊ ㄦ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ú cù,(1) 兵。【组词】:士卒。小卒。兵卒。(2) 旧称差役。【组词】:走卒。(3) 死亡。【组词】:病卒。生卒年月。(4) 完毕,终了。【例句】:卒岁(度过一年)。卒业(毕业)。(5) 终于。【组词】:卒胜敌军。 ◎ 同“猝”。

ér,(1) 同“尔”,代词,你或你的。【例句】:“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2) 连词(①表平列,如“多而杂”。②表相承,如“取而代之”。③表递进,如“而且”。④表转折,如“似是而非”。⑤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⑥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⑦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3) 表(从……到……)。【组词】:从上而下。

基本含义

突然、忽然、意外地

卒而的意思

卒而 [zú ér]

1. 突然。

卒而 引证解释

⒈ 突然。

《淮南子·人间训》:“单豹 倍世离俗,巖居谷饮,不衣丝麻,不食五穀,行年七十,犹有童子之颜色,卒而遇饥虎,杀而食之。”
《后汉书·窦武何进传论》:“卒而事败阉竖,身死功穨,为世所悲,岂智不足而权有餘乎。”


卒而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卒而释义:突然。《淮南子·人间训》:“单豹 倍世离俗,巖居谷饮,不衣丝麻,不食五穀,行年七十,犹有童子之颜色,卒而遇饥虎,杀而食之。”《后汉书·窦武何进传论》:“卒而事败阉竖,身死功穨,为世所悲,岂智不足而权有餘乎。”
    • 2.
      散卒释义:⒈指被击溃了的士兵。《战国策·魏策一》:“臣闻 越王 勾践 以散卒三千禽 夫差 於 干遂。”《史记·朝鲜列传》:“将军 杨朴 失其众,遁山中十餘日,稍求收散卒,復聚。”《三国志·魏志·贾诩传》:“绣 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宋 秦观《谋主》:“昔 张綉 以精卒追 魏 师,贾詡 以为不可,已而果败;既又请收散卒而攻之,已而果胜。”⒉零散的士卒。《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元年》:“发 江 淮 下军散卒及募民以充役,每屯十人,人给牛一头,治田五十亩。”
    • 3.
      有素释义:⒈本来具有,原有。三国 魏 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至於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移子弟。”《文选·卢谌<赠崔温>诗》:“古人非所希,短弱自有素。何以敷斯辞,惟以二子故。”李善 注:“郑玄《礼记》注曰:‘素,犹故也。’”⒉由来已久。三国 魏 曹冏《六代论》:“且墉基不可仓卒而成,威名不可一朝而立,皆为之有渐,建之有素。”《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宝元二年》:“闻去年十二月 元昊 反,变起仓卒,众皆谓之忽然,臣则知其有素。”陶曾佑《中国文学之概观》:“吾縈怀有素,癖
    • 4.
      法程释义:法则,程式。《吕 氏春秋·慎行》:“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 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 5.
      赐族释义:犹赐氏。《春秋·隐公八年》“冬十有二月,无骇 卒”晋 杜预 注:“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卒而后赐族,故不书氏。”《左传·隐公八年》“无骇 卒”杨伯峻 注:“族与姓氏之氏同义。毛奇龄《经问》云:‘氏与族原无分别,襄仲 以“仲”为氏,以“东门”为族,而《春秋》呼 襄仲 之子为 东门氏,则族亦称氏。’”

卒而(zuer)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卒而是什么意思 卒而读音 怎么读 卒而,拼音是zú ér,卒而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卒而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