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记 [zòu jì]
1. 汉时向公府等长官陈述意见的文书。
3. 用书面向公府等长官陈述意见。
奏记 引证解释
⒈ 汉 时向公府等长官陈述意见的文书。
引《汉书·朱博传》:“文学儒吏,时有奏记称説云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迄至 后汉,稍有名品,公府奏记,而郡将奏牋。”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奏之为言进也,於天子曰奏,於王公曰奏书,於公府曰奏记,於郡将曰奏牋,其他为白事。”
⒉ 用书面向公府等长官陈述意见。 《汉书·丙吉传》:“贺 即位,以行淫乱废, 光 与车骑将军 张安世 诸大臣议所立,未定。
引吉 奏记 光。”
汉 王充 《论衡·对作》:“《论衡》之人,奏记郡守,宜禁奢侈,以备困乏。”
唐 刘禹锡 《上杜司徒启》:“是以弥年不敢奏记。”
清 钱谦益 《太常寺少卿鹿公墓志铭》:“公奏记大司农 李汝华 曰:‘每岁 广东 解金花银两恭进大内,此近例也。’”
国语词典
奏记 [zòu jì]
⒈ 古代臣子向君王奏呈的文书。
引《汉书·卷八三·朱博传》:「文学儒吏,时有奏记称说云云。」
⒉ 掌管奏记的官吏。
引《新唐书·卷四九·百官志四下》:「节度使封郡王,则有奏记一人。」
奏记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丁释义:农历每月上旬的丁日。《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又“﹝季秋之月﹞上丁,命乐正入学习吹。”郑玄 注:“为将饗帝也。春夏重舞,秋冬重吹也。”孔颖达 疏:“其习舞吹必用丁者,取其丁壮成就之义,欲使学者艺业成故也。”自 唐 以后,历代王朝规定每年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的上丁之日为祭祀 孔子 的日子。唐 刘禹锡《奏记丞相府论学事》:“今四海郡县咸以春、秋上丁有事 孔子 庙,其礼不应于古,且非 孔子 意也。”《清史稿·选举二》:“太后、皇上万寿节,至圣先师 孔子 诞日,春、秋上丁释奠,
- 2.
上记释义:⒈古代典籍。⒉进呈奏记。
- 3.
国舅释义:⒈指封建王朝中太后或皇后的弟兄,即皇帝的母舅或妻舅。⒉韦澳为京兆尹,豪右敛手。国舅郑光庄不纳租,澳絷其主者。--唐.裴庭裕《东观奏记》
- 4.
圮废释义:毁弃;荒废。 唐 刘禹锡《奏记丞相府论学事》:“今之胶庠,不闻絃歌,而室庐圮废,生徒衰少。”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唐 曲江,开元 天宝 中旁有殿宇,安 史 乱后尽圮废。”明 李东阳《新修平阳府城记》:“平阳城,国朝 洪武 三年都督 冯公 某所建也,歷百有餘年,日益圮废。”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寧夏城 北二里许,有 海宝塔,古道场也,圮废久矣。”
- 5.
奏书释义:⒈汉 时在诸侯王国中,臣下向王公陈述意见的文书称“奏书”。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书记》:“战国 以前,君臣同书;秦 汉 立仪,始有表奏,王公国内,亦称奏书。”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上》:“奏之为言进也,於天子曰奏,於王公曰奏书,於公府曰奏记。”⒉泛指奏章。宋 王安石《王中甫学士挽词》:“同学 金陵 最少年,奏书曾用牘三千。”⒊臣下向君主进呈文书。唐 元稹《沂国公魏博德政碑》:“臣拜稽首,退而奏书於陛下。”⒋丛辰名。为岁之贵神,主奏记与伺察。一说为水神,是岁君的谏臣。《协纪辨方书·义例一·奏书》:“《
- 6.
奏牋释义:汉 时向州郡长官陈述意见的文书称“奏牋”。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书记》:“迄至 后汉,稍有名品,公府奏记,而郡将奏牋。”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上》:“奏之为言进也,於天子曰奏,於王公曰奏书,於公府曰奏记,於郡将曰奏牋。”
- 7.
奏记释义:⒈汉 时向公府等长官陈述意见的文书。 《汉书·朱博传》:“文学儒吏,时有奏记称説云云。”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书记》:“迄至 后汉,稍有名品,公府奏记,而郡将奏牋。”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上》:“奏之为言进也,於天子曰奏,於王公曰奏书,於公府曰奏记,於郡将曰奏牋,其他为白事。”⒉用书面向公府等长官陈述意见。《汉书·丙吉传》:“贺 即位,以行淫乱废,光 与车骑将军 张安世 诸大臣议所立,未定。吉 奏记 光。”汉 王充《论衡·对作》:“《论衡》之人,奏记郡守,宜禁奢侈,以备困乏。”唐 刘禹锡《上杜司徒启》:
- 8.
审刑院释义:亦省称“审刑”。宋 代于禁中设立的官署,其职务是检查大理寺所审理的案件,并上报中书省。《宋史·职官志三》:“淳化 二年,增置审刑院,知院事一人,以郎官以上至两省充,详议官以京朝官充,掌详讞大理所断案牘而奏之。凡狱具上,先经大理,断讞既定,报审刑,然后知院与详议官定成文草,奏记上中书,中书以奏天子论决。”宋 曾巩《本朝政要策·刑法》:“至於 淳化,又置审刑院於禁中,防大理刑部之失。”
- 9.
恬冲释义:淡泊、清虚。三国 魏 阮籍《奏记诣曹爽》:“违由鄙钝,学行固野,进无和俗崇誉之高,退无静默恬冲之操。”明 方孝孺《卢处士墓铭》:“处士居虽近市,然恬冲坦静,不乐芬华。”
- 10.
愤悱释义:⒈谓积思求解。 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啟,不悱不发。”朱熹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唐刘禹锡《奏记丞相府论学事》:“今夫子之教日頽靡,而以非礼之祀媚之,斯儒者所宜愤悱也。”宋苏轼《跋所书<清虚堂记>》:“今子由既轻以余书予人可也,又以其微妙之法言不待愤悱而发,岂不过哉!”明方孝孺《答金景文书》:“执事愤悱,旁求博讨,卒未有得。”章炳麟《文学总略》:“大愚不灵,无所愤悱者,覩眇论则以为恒言也。”⒉愤慨,怨恨。
- 11.
文思院释义:⒈唐 宫殿名。唐武宗 好长生术,于 大明宫 筑 望仙台,宣宗 即位后罢。大中 八年重加修葺,改称 文思院。见 唐 裴庭裕《东观奏记》卷上。⒉宋 官署名。属少府监,下设美术工艺作坊共四十二所。《宋史·职官志五》:“文思院,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金采、绘素装鈿之饰,以供舆輦,册寳、法物凡器物之用。”明 宋濂《题魏教授所受咸淳诰命后》:“然 唐 誥初用纸,至 肃宗 时始用绢,贞元 后乃更之以綾。今用文思院制勅綾,亦其遗制也。”
- 12.
新麦释义:新收的麦子;新熟的麦子。《左传·成公十年》“不食新矣”晋 杜预 注:“言公不得及食新麦。”唐 裴庭裕《东观奏记》卷上:“臣恐新麦未登,徐 师必乱,乞速命良将,救此一方。”
- 13.
方社释义:指四方之神和土地神。《诗·大雅·云汉》:“祈年孔夙,方社不莫。”郑玄 笺:“我祈丰年甚早,祭四方与社又不晚。”唐 刘禹锡《奏记丞相府论学事》:“至二十年,许敬宗 等奏,乃遣天下诸州县置三献官,其他如方社。”明 张居正《贺灵雨表》之三:“圣主对时,因切民天之恤;帝宫肇祀,用昭方社之祈。”清 魏源《默觚上·学篇十四》:“其次者,犹祀于瞽宗、方社、四岳,各如其德业之大小为秩之尊卑,地祇与天神相升降焉。”
- 14.
清路释义:⒈清洁的道路。三国 魏 曹植《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三国 魏 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按轡清路,周望山野。”⒉使道路清净。古制帝王或大臣出巡时清扫道路,驱散行人。三国 魏 阮籍《奏记诣曹爽》:“乞降期会,以避清路。”《梁书·到溉传》:“﹝ 到溉 ﹞冠履十年一易,朝服或至穿补,传呼清路,示有朝章而已。”
- 15.
灌园释义:⒈浇灌园圃。 汉 杨恽《报孙会宗书》:“是故身率妻子,勠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醒世恒言·张孝基陈留认舅》:“你可会灌园么?”许地山《空山灵雨·落花生》:“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⒉从事田园劳动。后谓退隐家居。《史记·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於鄙。”《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是以 孙叔敖 三去相而不悔,於陵子仲 辞三公为人灌园。”三国 魏 阮籍《辞蒋太尉辟命奏记》:“仲子 守志,楚王 不夺其灌园。”唐 陈子昂《感遇
- 16.
白记释义:汉 时下对上陈述意见的奏记。
- 17.
绵惫释义:亦作“緜惫”。软弱疲乏貌。唐 裴庭裕《东观奏记》卷下:“太子少师 柳公权 年亦八十矣,復为百官首,含元 殿廷夐远,自乐悬南步至殿下,力已緜惫。”
- 18.
缄唇释义:谓闭口不言。《隋书·儒林传·王孝籍》:“孝籍 鬱鬱不得志,奏记於吏部尚书 牛弘 曰:‘……况怀抱之内,冰火鑠脂膏;腠理之间,风霜侵骨髓。安可齰舌缄脣,吞声饮气,恶呻吟之响,忍酸辛之酷哉!’”
- 19.
翔步释义:安步,缓步。三国 蜀 秦宓《奏记州牧刘焉荐儒士任定祖》:“此乃承平之翔步,非乱世之急务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彭海秋》:“因而离舟翔步,觉有里餘。”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越铎>出世辞》:“辫髮胡服之虞,旃裘引弓之民,翔步於 无余 之旧疆者盖二百餘年矣。”
- 20.
芹藻释义:⒈比喻贡士或才学之士。语本《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思乐泮水,薄采其藻。”南朝梁江淹《奏记诣南徐州新安王》:“淹幼乏乡曲之誉,长匱芹藻之德。”宋苏辙《燕贡士》诗:“泮水生芹藻,干旄在俊城。”参见“芹宫”。⒉水芹和水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