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发愤 发愤的意思
fèn

发愤

简体发愤
繁体發憤
拼音fā fèn
注音ㄈㄚ ㄈㄣ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fā fà,(1)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组词】:头发。鬓发。怒发冲冠。

fèn, ◎ 因不满而忿怒或怨恨。【组词】:气愤。愤悱(郁闷)。愤慨。愤怒。愤然。悲愤。激愤。愤恚。公愤。义愤填膺。愤世嫉俗。

基本含义

指积极努力,勤奋向上,发奋努力不懈。

发愤的意思

发愤 [fā fèn]

1. 决心努力。

[ exert oneself; make a determined effort; ]

2. 发泄愤怒。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 give free vent to one's grievance; ]

发愤 引证解释

⒈ 勤奋;决心努力。参见“发愤忘食”。

《史记·孔子世家》:“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乃发愤著论,杜门絶交,斯诚感激有为而然。”
《宋史·文苑传五·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徐翁》:“督尚书兄弟发愤为学,相继登第。”
丁玲 《过年》:“小菡 要发愤读书,要争气。”

⒉ 发奋振作。

汉 班固 《东都赋》:“於是圣皇乃握乾符,阐坤珍,披皇图,稽帝文,赫尔发愤,应若兴云。”
《后汉书·班超梁慬传论》:“时政平则文德用,而武略之士无所奋其力能,故 汉 世有发愤张胆,争膏身於夷狄以要功名,多矣。”
《南史·文学传·祖皓》:“逆竖滔天,王室如燬,正是义夫发愤之秋,志士忘躯之日。”
元 刘君锡 《来生债》第一折:“有等人精神发愤,都待要习文演武立功勋。”
《明史·欧阳一敬传》:“自 严嵩 败,言官争发愤论事, 一敬 尤敢言。”

⒊ 发泄愤懑。

《楚辞·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史记·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原兹文之设,迺发愤以表志。”
唐 成玄英 《<庄子>序》:“﹝ 庄周 ﹞当 战国 之初,降衰 周 之末,叹苍生之业薄,伤道德之陵夷,乃慷慨发愤,爰著斯论。”
明 何景明 《述归赋》:“左氏 著《国语》, 马迁 抽《史记》, 荀卿 董子 之流,皆有论譔,大抵困屈穷阨,发愤述作。”

⒋ 激起愤慨;激于义愤。

《史记·伯夷列传》:“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后汉书·袁术传》:“董卓 无道,陵虐王室……天子播越,宫庙焚毁,是以豪桀发愤,沛然俱起。”
《晋书·刘琨传》:“逆胡 刘聪,敢率犬羊,冯陵輦轂,人神发愤,遐邇奋怒。”
宋 司马光 《祭雷道矩文》:“无位於朝,忧国遑遑。发愤抗言,忠鯁激昂。”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盖 秦 灭六国,四方怨恨,而 楚 尤发愤,誓虽三户必亡 秦。”

⒌ 犹含恨。

《汉书·司马迁传》:“是岁,天子始建 汉 家之封,而 太史公 留滞 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
晋 潘岳 《马汧督诔》:“慨慨 马生,硠硠高致。发愤囹圄,没而犹眡。”
唐 刘知几 《史通·五行志杂驳》:“昭子 以纳君不遂,发愤而卒。”
《明史·刘源清传》:“振 前为乱卒所拥,实不反,诣 源清 自明。不能白,发愤自杀。”
清 曾国藩 《江忠烈公神道碑铭》:“城陷,发愤投水死。”


国语词典

发愤 [fā fèn]

⒈ 自觉不满足,而奋力为之。也作「发忿」。

《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史记·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奋发 立志 勤奋

气馁 消沉


发愤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勤奋释义:不懈地努力(工作或学习)。
    • 2.
      立志释义:立定志愿:立志做一名教师。
    • 3.
      奋发释义:精神振作,情绪 高涨:奋发有为。 奋发图强。

发愤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气馁释义:失掉勇气:胜利了不要骄傲,失败了不要气馁。
    • 2.
      消沉释义:情绪低落,萎靡不振:意志消沉。

发愤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进释义:向上;进步:上进心。发愤上进。不求上进。
    • 2.
      不毒不发释义:谓不受凌辱就不能发愤图强而有所成就。
    • 3.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释义: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 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 4.
      争一口气释义:谓发愤向上,有所作为,给亲朋或自己增添光彩。
    • 5.
      争口气释义:谓发愤向上,有所作为,给亲朋或自己增添光彩。
    • 6.
      争气释义:发愤图强,不甘落后或示弱:孩子真争气,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 7.
      写愤释义:犹发愤。
    • 8.
      刺股释义:战国 时 魏 人 苏秦 说 秦王,十次上书不用,资用乏绝,归家发愤读书。 欲睡,则引锥自刺其股。见《战国策·秦策一》。后因以刺股指勤学苦读。
    • 9.
      务本释义:⒈致力于根本。《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 河 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四折:“习诗书,学礼易,从先进君子务本。忘食发愤,能正其身。”清 李渔《闲情偶寄·颐养·却病》:“有务本之法,止在善和其心。”⒉指务农。《管子·禁藏》:“故先慎於己而后彼,官亦慎内而后外,民亦务本而去末。”《汉书·文帝纪》:“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你今
    • 10.
      勉勗释义:亦作“勉勗”。勉励。《后汉书·马援传》:“陛下既已得之自然,犹宜加以勉勗,法 太宗 之隆德,戒 成哀 之不终。”《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其与群卿大夫勉勗乃心,称朕意焉。”晋 葛洪《抱朴子·刺骄》:“愿夫在位君子,无以貌取人,勉勖谦损,以永天秩耳。”孙中山《上李鸿章书》:“此其人必能发愤为雄,卓异自立,无待乎勉勗也。”
    • 11.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释义: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 12.
      发奋为雄释义:犹言发愤自雄。 孙中山《心理建设·知行总论》:“暹羅 向本 中國 藩屬之一……二十年前,幾岌岌可危,朝不保夕,其王室親近,乃驟然發奮爲雄,倣 日本 維新,聘用外才,採行西法,至今不過十餘年,則全國景象爲之一新。”
    • 13.
      发奋爲雄释义:犹言发愤自雄。孙中山《心理建设·知行总论》:“暹罗 向本 中国 藩属之一……二十年前,几岌岌可危,朝不保夕,其王室亲近,乃骤然发奋为雄,倣 日本 维新,聘用外才,採行西法,至今不过十餘年,则全国景象为之一新。”
    • 14.
      发忿释义:⒈愤懑。《楚辞·刘向<九叹·远逝>》:“悲故乡而发忿兮,去余邦之弥久。”王逸 注:“忿,恚也。”⒉犹发愤。发泄愤恨的情绪。《后汉书·朱浮传》:“夫 楚 魏 非有分职匡正之大义也,庄王 但为争强而发忿,公子以一言而立信耳。”《资治通鉴·汉文帝前八年》:“白公 为乱,非欲取国代主;发忿快志,剡手以衝仇人之匈,固为俱靡而已。”⒊犹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努力。元 李行道《灰阑记》楔子:“匆匆发忿出家门,别寻生理度寒温。男儿有躯长七尺,不信天教一世贫。”《儒林外史》第十六回:“这是我分俸些须,你拿去奉养父母。到家并
    • 15.
      发悬梁释义:典出《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孙敬 字 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繫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后以“髮悬樑”形容发愤自学。
    • 16.
      发愤忘食释义:下决心努力学 习和工作,连吃饭也忘记了。 形容勤奋和专心。《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 至。”
    • 17.
      发愤着书释义:司马迁总结历史上许多伟人逆境著书的事迹,提出“发愤著书”说。
    • 18.
      发愤释义:下定决心,振奋精 神:自力更生,发愤图强。
    • 19.
      图强自新释义:为了发愤使自身强大,努力地修正自己的不足。“自新”是指自己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 20.
      多难兴邦释义:国家多患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内部团结,发愤图强,因而兴盛起来。 《左传 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 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唐陆贽《论叙迁幸之由状》:“ 多难兴邦者,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 难(nàn)。

发愤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进释义:向上;进步:上进心。发愤上进。不求上进。
    • 2.
      不毒不发释义:谓不受凌辱就不能发愤图强而有所成就。
    • 3.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释义: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 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 4.
      争一口气释义:谓发愤向上,有所作为,给亲朋或自己增添光彩。
    • 5.
      争口气释义:谓发愤向上,有所作为,给亲朋或自己增添光彩。
    • 6.
      争气释义:发愤图强,不甘落后或示弱:孩子真争气,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 7.
      写愤释义:犹发愤。
    • 8.
      刺股释义:战国 时 魏 人 苏秦 说 秦王,十次上书不用,资用乏绝,归家发愤读书。 欲睡,则引锥自刺其股。见《战国策·秦策一》。后因以刺股指勤学苦读。
    • 9.
      务本释义:⒈致力于根本。《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 河 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四折:“习诗书,学礼易,从先进君子务本。忘食发愤,能正其身。”清 李渔《闲情偶寄·颐养·却病》:“有务本之法,止在善和其心。”⒉指务农。《管子·禁藏》:“故先慎於己而后彼,官亦慎内而后外,民亦务本而去末。”《汉书·文帝纪》:“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你今
    • 10.
      勉勗释义:亦作“勉勗”。勉励。《后汉书·马援传》:“陛下既已得之自然,犹宜加以勉勗,法 太宗 之隆德,戒 成哀 之不终。”《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其与群卿大夫勉勗乃心,称朕意焉。”晋 葛洪《抱朴子·刺骄》:“愿夫在位君子,无以貌取人,勉勖谦损,以永天秩耳。”孙中山《上李鸿章书》:“此其人必能发愤为雄,卓异自立,无待乎勉勗也。”
    • 11.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释义: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 12.
      发奋为雄释义:犹言发愤自雄。 孙中山《心理建设·知行总论》:“暹羅 向本 中國 藩屬之一……二十年前,幾岌岌可危,朝不保夕,其王室親近,乃驟然發奮爲雄,倣 日本 維新,聘用外才,採行西法,至今不過十餘年,則全國景象爲之一新。”
    • 13.
      发奋爲雄释义:犹言发愤自雄。孙中山《心理建设·知行总论》:“暹罗 向本 中国 藩属之一……二十年前,几岌岌可危,朝不保夕,其王室亲近,乃骤然发奋为雄,倣 日本 维新,聘用外才,採行西法,至今不过十餘年,则全国景象为之一新。”
    • 14.
      发忿释义:⒈愤懑。《楚辞·刘向<九叹·远逝>》:“悲故乡而发忿兮,去余邦之弥久。”王逸 注:“忿,恚也。”⒉犹发愤。发泄愤恨的情绪。《后汉书·朱浮传》:“夫 楚 魏 非有分职匡正之大义也,庄王 但为争强而发忿,公子以一言而立信耳。”《资治通鉴·汉文帝前八年》:“白公 为乱,非欲取国代主;发忿快志,剡手以衝仇人之匈,固为俱靡而已。”⒊犹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努力。元 李行道《灰阑记》楔子:“匆匆发忿出家门,别寻生理度寒温。男儿有躯长七尺,不信天教一世贫。”《儒林外史》第十六回:“这是我分俸些须,你拿去奉养父母。到家并
    • 15.
      发悬梁释义:典出《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孙敬 字 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繫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后以“髮悬樑”形容发愤自学。
    • 16.
      发愤忘食释义:下决心努力学 习和工作,连吃饭也忘记了。 形容勤奋和专心。《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 至。”
    • 17.
      发愤着书释义:司马迁总结历史上许多伟人逆境著书的事迹,提出“发愤著书”说。
    • 18.
      发愤释义:下定决心,振奋精 神:自力更生,发愤图强。
    • 19.
      图强自新释义:为了发愤使自身强大,努力地修正自己的不足。“自新”是指自己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 20.
      多难兴邦释义:国家多患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内部团结,发愤图强,因而兴盛起来。 《左传 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 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 唐陆贽《论叙迁幸之由状》:“ 多难兴邦者,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 难(nàn)。

发愤造句

1.他这样发愤忘食,固然令人钦佩,但也要注意驰张有度,不要累坏了身体。

2.只有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

3.中华民族羸弱了一个世纪,但现已发愤图强,大搞精神及物质上的建设。

4.今天特忙,总想把手头上的事处理完,没想到了发愤忘食的地步。

5.三国时的吕蒙,年少不知读书,后来猛醒发愤,最终大器晚成。

6.他教育孩子向赖宁学习,发愤读书,遵守纪律,不要惹是生非。

7.坚韧不拔是水蚌忍痛磨砺,孕育珍珠;坚韧不拔是史迁含垢忍辱,发愤著书;坚韧不拔是苏武吞毡饮雪,边关牧羊。

8.从此发愤改过,不再横行乡里。

9.我们从小就要发愤学习,以求掌握更多的知识。

10.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1.我们一定要发愤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12.发愤学习而忘记了吃饭,快乐的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自己快老了。

13.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14.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15.其三,老师想通过骂些难听的话来刺激你们,好让你们发愤图强,以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6.我们应该发愤图强,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17.为了考上重点中学,同学们都在发愤忘食地学习。

18.要想中国不再受欺辱,就必须牢记历史,发愤图强。

1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愿你在陌生的学校,能够发愤图强,作出成绩。

20.我三番五次帮助他,倒不希望他知恩报德,只要他发愤做个有志气的人,我就心满意足了。

发愤(fafe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发愤是什么意思 发愤读音 怎么读 发愤,拼音是fā fèn,发愤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发愤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