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伏莽 伏莽的意思
mǎng

伏莽

简体伏莽
繁体
拼音fú mǎng
注音ㄈㄨˊ ㄇㄤ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fú,(1) 趴,脸向下,体前屈。【组词】:伏卧。伏案读书。(2) 低下去。【组词】:此起彼伏。(3)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组词】: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4) 使屈服。【组词】:降伏。降龙伏虎。(5) 隐藏。【组词】:伏兵。埋伏。(6) 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组词】:伏日。伏旱。伏暑。伏天。(7) 姓。

mǎng,(1) 草,密生的草。【组词】:莽原。草莽。(2) 广大,辽阔。【组词】:莽苍。莽莽(a.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b.形容草木茂盛)。(3) 古书上指一种短节竹。(4) 粗鲁,冒失。【组词】:莽汉。莽撞。鲁莽。(5) 姓。

基本含义

指隐藏在暗处的力量,也用来形容隐藏在背后的强大势力。

伏莽的意思

伏莽 [fú mǎng]

1. 《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莽,丛生的草木。后以“伏莽”指军队埋伏在草莽中。亦指潜藏的寇盗。

伏莽 引证解释

⒈ 莽,丛生的草木。后以“伏莽”指军队埋伏在草莽中。亦指潜藏的寇盗。

《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
唐 李德裕 《授王元逵平章事制》:“始擒伏莽之戎,遽拔升天之险。”
清 黄宗羲 《阎公神道碑铭》:“伏莽一发,必不可支。”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方今伏莽时闻,灾荒频见。”


国语词典

伏莽 [fú mǎng]

⒈ 本为军队藏匿草丛中,后世用以指隐伏的盗匪。

《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史臣曰》:「由是攫金有耻,伏莽知非。」

盗匪


伏莽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盗匪释义:用暴力劫夺财物,扰乱社会治安的人(总称)。

伏莽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伏莽释义:《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莽,丛生的草木。后以“伏莽”指军队埋伏在草莽中。亦指潜藏的寇盗。
    • 2.
      凶祲释义:灾害。 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教养·立义冢》:“甚或年遭凶祲,疫癘大作,尸骸枕藉道路,填委沟壑,而臭彻地天者。”孙中山《上李鸿章书》:“方今伏莽时闻,灾荒频见,完善之地已形觅食之艰,凶祲之区难免流离之祸。”
    • 3.
      创局释义:谓前所未有的局势或局面。 清 王韬《变法自强下》:“居今日而论中州大势,固四千年来未有之创局也。”清 夏燮《<中西纪事>后序》:“阳託和戎,阴同让衅,实昧抽薪之计,早貽伏莽之戎,此华洋之变局,亦千古之创局也!”张孝若《立宪运动及谘议局成立》:“谘议局在 中国,本来是破题儿的第一个创局。”
    • 4.
      班春释义:颁布春令,指古代地方官督导农耕之政令。《后汉书·崔篆传》:“篆 为 新建 大尹……称疾不视事,三年不行县。门下掾 倪敞 諫,篆 乃强起颁春。”李贤 注:“﹝班春﹞班布春令。”宋 王安石《次韵春日感事》:“病得一官随太守,班春无助愧 周任。”明 杨慎《放春行春发春班春》:“《汉书》,太守有班春之文。”清 赵翼《吊汤纬堂殉难凤山》诗:“一官海外正班春,伏莽无端起劫尘。”
    • 5.
      饥黎释义:飢民。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江苏民清军交战清方档案·张勋奏折》:“今年大水,飢黎转徙,伏莽滋多。”

伏莽(fuma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伏莽是什么意思 伏莽读音 怎么读 伏莽,拼音是fú mǎng,伏莽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伏莽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