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年 [qí nián]
1. 指同一年受朝廷征选。
2. 指科举制度下同科登第。
4. 指年龄相同的人。
齐年 引证解释
⒈ 指同一年受朝廷征选。 《南史·颜延之传》:“袁淑 年倍小 延之,不相推重。
引延之 忿於众中折之曰:‘昔 陈元方 与 孔元骏 齐年文学, 元骏 拜 元方 於牀下,今君何得不见拜?’”
⒉ 指科举制度下同科登第。
引《旧唐书·武元衡传》:“始 元衡 与 吉甫 齐年,又同日为宰相。”
⒊ 指年龄相同的人。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九:“惠卿 既得位,遂叛 荆公,出平日 荆公 移书,有曰:‘无使齐年知。’谓 冯公京 也。
引荆公 与 冯公 皆辛酉人。”
国语词典
齐年 [qí nián]
⒈ 同年登科。
引《旧唐书·卷一五八·武元衡传》:「始元衡与吉甫齐年,又同日为宰相。」
齐年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乖互释义:⒈抵触;违背。《后汉书·乐恢传》:“经曰:‘天地乖互,众物夭伤,君臣失序,万人受殃。’”晋 葛洪《抱朴子·交际》:“虽位显名美,门齐年敌,而趋舍异规,业尚乖互者,未尝结焉。”《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四年》:“李平 至 硤石,督 李崇 崔亮 等水陆进攻,无敢乖互,战屡有功。”胡三省 注:“乖,异也。互,差也。”⒉差错。《晋书·裴頠传》:“药物轻重,分两乖互,所可伤夭,为害尤深。”
- 2.
劫石释义:亦作“刼石”。《大智度论》卷五:“佛以譬喻説劫义。四十里石山,有长寿人,每百岁一来,以细软衣拂拭此大石尽,而劫未尽。”后因以“劫石”指时间之久远。唐 李白《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诗:“留欢节可尽,劫石乃成灰。”《敦煌变文集·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淑妃伏愿:灵椿比寿,刼石齐年。”宋 陆游《会庆节明庆寺丞相率百僚启建道场疏》:“至尊寿皇圣帝陛下,伏愿福等河沙,寿逾劫石。”
- 3.
寄筌释义:用《庄子》“得鱼忘筌”事,指托意于言辞。唐 宋之问《游称心寺》诗:“理契都无象,心冥不寄筌。安期 庶可揖,天地得齐年。”参见“言筌”。
- 4.
抚尘释义:儿童游戏之一。 聚沙之类。借指少年交好。《初学记》卷十八引 汉 东方朔《与公孙弘书》:“大丈夫相知,何必以抚尘而游,垂髮齐年,偃伏以日数哉!”《艺文类聚》卷六引 三国 魏 应璩《与曹公笺》:“昔 汉光武 与 戴子高 有抚尘之好。”明 杨慎《俗言·抚尘》:“抚尘,谓童子之戏,若佛书所谓聚沙也。”明 王志坚《表异录·士庶》:“小儿五岁曰鳩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
- 5.
翁甫释义:对老者的尊称。明 何景明《寿母赋》:“矧翁甫之齐年兮,亦欣欣而乐康。”
- 6.
趋舍释义:⒈亦作“趋捨”。取舍。亦引申为好恶。《韩非子·解老》:“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陈奇猷 集释:“趋舍,即取舍。”晋 葛洪《抱朴子·交际》:“故虽位显名美,门齐年敌,而趋舍异规,业尚乖互者,未尝结焉。”唐 骆宾王《萤火赋》:“殆未明其趋舍,庸詎识其旨意,子尚不知鱼之为乐,吾又安知萤之所利。”宋 叶适《宋厩父墓志铭》:“每与余言,自谓乐甚,非人所知。且其趋捨不同流,知奚用为?”明 汤显祖《复牛春宇中丞书》:“夫以贵乡二老趋舍不同,则南北之情益无足异矣。”⒉进退;动止。汉 荀悦《申
- 7.
遂性释义:⒈顺应本性。 三国 魏 嵇康《答<难养生论>》:“然松柏之生,各以良殖遂性。”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非直饮食遂性,舒适自在,至於粪溺,自然一处,不须扫除。”宋 沉遘《谢赐历日表》:“凡四海之广,莫不受制於庭;而羣生之微,一皆遂性於下。”⒉顺适性情。南朝 宋 鲍照《答客诗》:“专求遂性乐,不计缉名期。”《陈书·后主纪论》:“仁义利物而道远,嗜欲遂性而便身。”唐 王毂《赠苍溪王明府》诗:“水云真遂性,龟鹤足齐年。”
- 8.
齐年释义:⒈指同一年受朝廷征选。《南史·颜延之传》:“袁淑 年倍小 延之,不相推重。延之 忿於众中折之曰:‘昔 陈元方 与 孔元骏 齐年文学,元骏 拜 元方 於牀下,今君何得不见拜?’”⒉指科举制度下同科登第。《旧唐书·武元衡传》:“始 元衡 与 吉甫 齐年,又同日为宰相。”⒊指年龄相同的人。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九:“惠卿 既得位,遂叛 荆公,出平日 荆公 移书,有曰:‘无使齐年知。’谓 冯公京 也。荆公 与 冯公 皆辛酉人。”
- 9.
齐年生释义:旧指科举制度下同科登第的人。 清 冯桂芬《顾南林年丈七十寿序》:“齐年生 彝陵 顾君 嘉蘅,官京师之六年,岁在乙巳,为我年伯 南林先生 暨配 李宜人 七十双寿之期,将称觴邸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