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 [píng yáng]
1. 〈方〉:指平地。
例虎落平阳被犬欺。
英[smooth land;]
平阳 引证解释
⒈ 犹平坦。
引《西游记》第五六回:“下西坡,乃是一段平阳之地。”
《说岳全传》第四十回:“但见一片荒山,四面平阳,多是青草。”
《孽海花》第一回:“忽然到一个所在,抬头一看,好一片平阳大地!”
⒉ 指 平阳侯。汉 曹参 封号。 秦 以酷政失天下, 曹参 为 齐王 相国,师 盖公 治要事清净,称贤相。后继 萧何 为 汉 相,一切按 何 成规办事,不作任何更改。常日夜饮酒,人或来规劝,至则醉以酒,使无言。闻邻近吏舍饮酒喧哗,不予制止,反唱酒相应和。后用以为典。
引唐 刘禹锡 《酬乐天斋满日裴命公置宴席上戏赠》诗:“平阳 不独容宾醉,听取喧呼吏舍声。”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宣古》:“尚书独不念诸郎学文,待士如此,那得 平阳 之誉乎?”
⒊ 指 平阳侯。汉 曹寿 封号。 寿 娶 武帝 姊 阳信长公主。时 汉武 夜间改装出行,常冒称 平阳侯 ;宠幸侯家歌女 卫子夫,后立为皇后。
引唐 王昌龄 《殿前曲》:“平阳 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⒋ 指 平阳公主。唐高祖 李渊 女, 柴绍 妻。 隋 大业 十三年(公元617年) 绍 从 李渊 在 太原 举兵反 隋,她回家散财招兵得七万人,亲率师与 李世民 会于 渭 北,时称娘子军。后封为 平阳公主。
引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柔福 何惭 宋,平阳 可佐 唐。”
国语词典
平阳 [píng yáng]
⒈ 平坦的地方。
引《西游记·第二二回》:「话说唐僧师徒三众,脱难前来,不一日,行过了黄风岭,进西却是一脉平阳之地。」
⒉ 地名。在现今山西省临汾县。为尧的都城,汉朝曾经置县于此。
引《文选·马融·长笛赋并序》:「独卧郿平阳邬中,有雒客舍逆旅。」
《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相国平阳懿侯沛曹参。」
平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亳王释义:古代 西戎 君主的名号。《史记·秦本纪》:“寧公 二年,公徙居 平阳。遣兵伐 荡社。三年,与 亳 战,亳王 奔 戎,遂灭 荡社。”司马贞 索隐:“西戎 之君号曰 亳王,盖 成汤 之胤。其邑曰 荡社。”
- 2.
从死释义:⒈杀人以殉;陪葬。《史记·秦本纪》:“二十年, 武公 卒,葬 雍 平阳 。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诗·秦风·黄鸟序》:“《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 穆公 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汉书·赵敬肃王刘彭祖传》:“病先令,令能为乐奴婢从死,迫胁自杀者凡十六人,暴虐不道。”⒉自杀以陪随其死。《汉书·匡衡传》:“ 秦穆 贵信,而士多从死。” 明 陈邦瞻 《宋史纪事本末·会蒙古兵灭金》:“将士皆曰:‘相公能死,吾辈独不能耶!’於是参政 孛术鲁娄室 、 乌林荅胡土 ……及军士五百餘人皆从死焉。”
- 3.
仗身释义:帝、王或高官的随身卫士。《北齐书·平阳王淹传》:“皇建 初,为太傅,与 彭城、河间王 并给仗身、羽林百人。”《南史·齐衡阳公谌传》:“及废帝日,领兵先入后宫,斋内仗身,素隶服 諶,莫有动者。”《南史·齐衡阳公谌传》:“二年六月,上幸 华林园,宴 諶 及尚书令 晏 等数人尽。坐罢,留 諶 晚出,至 华林閤,仗身执还入省。”参阅《通典》卷三五。
- 4.
关汾释义:宋 代理学的两个主要学派。其代表人物为 关中 张载,晋州 平阳 孙复。
- 5.
冒姓释义:假托他人姓氏。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大将军 卫青 者, 平阳 人也。其父 郑季 ,为吏,给事 平阳侯 家,与侯妾 卫媪 通……故冒姓为 卫 氏。”《新五代史·杂传十五·慕容彦超》:“ 慕容彦超 , 吐谷浑 部人, 汉高祖 同产弟也。尝冒姓 阎 氏……号 阎崑崙 。”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妾本无氏,此冒姓也。”
- 6.
十八侯释义:指 汉 初功臣十八诸侯。 即 酂侯 萧何、平阳侯 曹参、宣平侯 张敖、绛侯 周勃、舞阳侯 樊哙、曲周侯 郦商、鲁侯 奚涓、汝阴侯 夏侯婴、颍阴侯 灌婴、阳陵侯 傅宽、信武侯 靳歙、安国侯 王陵、棘浦侯 陈武、清河侯 王吸、广平侯 薛欧、汾阴侯 周昌、阳都侯 丁复、曲成侯 虫达。又,汉 班固《十八侯铭》有 留侯 张良、曲逆侯 陈平、襄平侯 纪通,而无 奚涓、薛欧、丁复。上列各侯之先后也表示十八侯之位次。参阅《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及 颜师古 注。
- 7.
圮废释义:毁弃;荒废。 唐 刘禹锡《奏记丞相府论学事》:“今之胶庠,不闻絃歌,而室庐圮废,生徒衰少。”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唐 曲江,开元 天宝 中旁有殿宇,安 史 乱后尽圮废。”明 李东阳《新修平阳府城记》:“平阳城,国朝 洪武 三年都督 冯公 某所建也,歷百有餘年,日益圮废。”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寧夏城 北二里许,有 海宝塔,古道场也,圮废久矣。”
- 8.
天井关释义:又名 太行关。在今 山西 晋城县 南 太行山 顶,因关南有 天井泉 三处得名。形势险峻,当 太行 南北要冲,历代为兵争要地。宋 靖康 元年改称 雄定关,元 末亦名 平阳关。《后汉书·章帝纪》:“﹝ 元和 二年﹞幸 东阿,北登 太行山,至 天井关。”李贤 注:“今 太行山 上,关南有 天井泉 三所也。”
- 9.
妙丽释义:⒈美丽。《汉书·外戚传上·孝武帝李夫人》:“平阳主 因言 延年 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宋 苏轼《邰茂诚诗叙》:“余读之,弥月不厌,其文清和妙丽,如 晋 宋 间人。”《二刻拍案惊奇》卷三:“谁想此女如此妙丽,在此另许了人家。”⒉指美丽的女子。宋 董颖《薄媚·西子·第十攧》词:“有倾城妙丽,名称 西子,岁方笄。”
- 10.
委讬释义:⒈亦作“委托”。将自己的事务嘱托他人代为处理。《北齐书·武成帝纪》:“孝昭 幸 晋阳,帝以懿亲居守 鄴,政事咸见委託。”唐 可止《雪十二韵》:“道路依凭马,朝昏委託鸡。”《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赞》:“奢淫自纵,谓有 泰山 之安;委託非人,坐受 平阳 之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梅佐贤 受了 徐义德 的委托,特地选择了闹市中这个幽静的所在来和他商议。”⒉交结,结纳。《北齐书·贺拔允传》:“魏武帝 之猜忌 高祖 也,以 允 弟 岳 深相委託,潜使来往。”⒊犹依托,依靠。《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
- 11.
娘子关释义:地名。 一称 苇泽关。在 山西省 平定县 东北,河北省 井陉县 西。相传 唐 平阳公主 率娘子军驻此,故名。历 宋 至 明,并为军事要戍。
- 12.
娘子军释义:隋末李渊女儿(即平阳公主)统率的军队。后泛指由女子组成的队伍。也泛指妇女集体:红色娘子军。
- 13.
定问释义:⒈确切的消息。问,消息音信。《晋书·孝愍帝纪》:“又詔 琅琊王 曰:‘……间遣使适还,具知 平阳 定问,云 幽 并 隆盛,餘胡衰破,然犹恃险,当须大举。’”《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元年》:“﹝ 楚王 ﹞ 瑋 之起兵也,陇西王 泰 严兵将助 瑋,祭酒 丁绥 諫曰:‘公为宰相,不可轻动。且夜中仓猝,宜遣人参审定问。’”清 曾国藩《仁和邵君墓志铭》:“国藩 心知 位西 烈士也,必不苟免。其家固知之,以无定问,不敢发丧。”⒉指“问名”等聘婚手续。定,聘定。宋 秦醇《谭意哥传》:“张 内逼慈亲之教,外为物议之非,更朞
- 14.
尚主释义:娶公主为妻。 因尊帝王之女,不敢言娶,故云。尚,承奉、奉事或仰攀之意。《史记·外戚世家》:“是时 平阳主 寡居,当用列侯尚主。”唐 权德舆《古乐府》:“身年二八壻侍中,幼妹承恩兄尚主。”宋 司马光《论李玮知卫州状》:“陛下始者追念 章懿太后,选 瑋 使之尚主。”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云萝公主》:“安大业 ……世家争婚之。母梦曰:‘儿当尚主。’信之。”
- 15.
尧陵释义:帝尧 陵墓。在今 山西省 临汾县 东北七十公里 郭村 西隅 涝河 北侧。陵前有祠,传为 唐 初所建。自 元 历 清,多次重修,至今完好。按,古籍多载 尧陵 在 山东 菏泽 与 濮县(今属 河南省)交界处。因 河 水泛滥,今遗迹无存。依古史“尧 都 平阳”之说,陵墓宜在 山西。参阅《史记·五帝本纪》、《水经注·河水四》、《嘉庆重修一统志·平阳府》。
- 16.
市吏释义:管理市场的官吏。 《韩非子·内储说上》:“﹝太宰﹞因召市吏而誚之曰:‘市门之外何多牛屎?’”《汉书·尹翁归传》:“是时大将军 霍光 秉政,诸 霍 在 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鬭变,吏不能禁,及 翁归 为市吏,莫敢犯者。”
- 17.
平水释义:⒈平治水利。《后汉书·百官志五》:“郡县有水池及鱼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鱼税。”宋 曾巩《工部尚书制》:“今中臺起曹,实践其任,矧屯田、虞衡、平水之职,莫不隶焉。”⒉指银子的标准成色。《镜花缘》第十一回:“老兄且慢,银子的平水都错了。”⒊集市名。在浙江 绍兴 东南,傍 平水溪。唐 时已成市,见 唐 元稹《〈白氏长庆集〉序》。附近盛产茶,名为“平水茶”。⒋旧 平阳府 城(今 山西 临汾)的别称,以城西南有 平水 支流得名。金 元 时称 平阳 所刻书籍为“平水板”。
- 18.
平阳府君阙释义:在 四川 绵阳市 东北 仙人桥。东汉 初平 年间建造,双阙。原有阙题“汉平阳府君叔神道”八字,今仅存“汉平”二字。北阙高35米,南阙高5米。上部有人物、车马、狩猎等浮雕。下部四角刻力士像,姿态雄伟。阙盖四角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檐上有狩猎场面,情景生动。
- 19.
张敞画眉释义:张敞:汉时平阳人,宣帝时为京兆尹。张敞替妻子画眉毛。旧时比喻夫妻感情好。
- 20.
愿朴释义:⒈亦作“愿朴”。朴实敦厚。《后汉书·循吏传·刘宠》:“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明 沉德符《野获编·内阁三·江陵震主》:“朱 愿朴君子,言当不妄。”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六·平阳僧》:“平阳府 南 高河桥 僧,甚愿朴,造桥工成,遂结菴桥侧。”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故专制国之职官,不必问其贤否才不才,而惟以安静、谨慎、愿朴,能遵守旧规服从命令者为贵。”⒉见“愿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