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涂炭 涂炭的意思
tàn

涂炭

简体涂炭
繁体塗炭
拼音tú tàn
注音ㄊㄨˊ ㄊㄢ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tú,(1) 使颜色或油漆等附着在上面。【组词】:涂饰。涂漆。涂抹。(2) 乱写。【组词】:涂鸦。(3) 用笔抹上或抹去。【组词】:涂改。涂窜。涂乙。(4) 泥泞。【组词】:涂炭。(5) 河流或海流夹杂的泥沙在地势较平的河流入海处或海岸附近沉积而成的浅海滩。【组词】:海涂。滩涂。(6) 同“途”。(7) 姓。

tàn,(1) 把木材和空气隔绝,加高热烧成的一种黑色燃料。【组词】:木炭。炭素。炭笔。炭画。(2) 像炭的东西。【组词】:山楂炭。(3) 煤。【组词】:石炭。焦炭。泥炭。

基本含义

指人们生活困苦、贫穷潦倒的境况。

涂炭的意思

涂炭 [tú tàn]

1. 烂泥和炭火,比喻极困苦的境遇。也比喻污浊的地方。

有夏昏德,民坠涂炭。——《书·仲虺之诰》
民生涂炭。——《广东军务记》
生灵免遭涂炭。

[utter misery;]

涂炭 引证解释

⒈ 比喻极困苦的境遇。

《书·仲虺之诰》:“有夏 昏德,民坠涂炭。”
孔 传:“民之危险,若陷泥坠火。”
晋 潘岳 《西征赋》:“竭股肱於昬主,赴涂炭而不移。”
太平天囯 汪潭 《建天京于金陵论》:“於是龙车光降 金陵,日驭威临 建业。后舞前歌,出军民於涂炭。”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三章三:“北伐的目的是为了治世安民,是为了拯生民于涂炭。”

⒉ 借指陷入灾难的人民。

南朝 梁 沉约 《梁鼓吹曲·道亡》:“救此倒悬拯涂炭,誓师刘旅赫灵断。”
清 吕守曾 《经史法戒诗》之十:“治安共説 梁天监,南北通和救涂炭。”

⒊ 泥淖和炭灰。喻污浊之地。亦谓污浊。

《孟子·公孙丑上》:“立於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
《韩诗外传》卷一:“廉洁直方,疾乱不治,恶邪不匡,虽居乡里,若坐涂炭。”
《东观汉记·赵熹传》:“遇 更始 亲属,皆踝跣涂炭,饥困不能前。”
《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大明六年》:“柳元景 欲救 怀文,言於上曰:‘ 沉怀文 三子,涂炭不可见;愿陛下速正其罪。’”

⒋ 蹂躏;摧残。

《后汉书·党锢传序》:“海内涂炭,二十餘年,诸所蔓衍,皆天下善士。”
《水浒传》第六三回:“滥官当道,污吏专权,殴死良民,涂炭万姓。”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戕贼人道,涂炭生灵,是不仁也。”
峻青 《故乡杂记》:“如果不消灭这个敌人……我们的人民,不晓得还要遭受多大的涂炭。”


国语词典

涂炭 [tú tàn]

⒈ 陷于涂泥炭火之中。比喻处境困苦。也作「荼炭」。

《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汉遭王莽,宗庙废绝,豪杰愤怒,兆人涂炭。」
《三国演义·第六回》:「帝星不明,贼臣乱国,万民涂炭,京城一空!」


涂炭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亡释义:古谓导致生灵涂炭的七种原因。
    • 2.
      万民释义:广大的老百姓:万民涂炭(形容广大老百姓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万民欢呼。
    • 3.
      企迟释义:谓急切等待。《晋书·殷浩传》:“自 羯 胡夭亡,羣凶殄灭,而百姓涂炭,企迟拯接。”《宋书·柳元景传》:“大行届道,廓清惟始,企迟面对,展雪哀情。”《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三年》:“大事垂捷,而帝无故自惊,深可怪也。然城内企迟,至必成功,不可稽留。”胡三省 注:“迟……待也。”
    • 4.
      凶狡释义:⒈凶顽狡诈。《后汉书·朱穆传》:“凶狡无行之徒,媚以求官。”《旧唐书·突厥传下》:“不可使凶狡之虏,恣行侵渔,无辜之甿,久遭涂炭。”明 唐顺之《答曾石塘总制》:“譎诈凶狡,虏人所长。”⒉指凶顽狡诈之人。《宋书·礼志一》:“寇 羯 饮马於 长江,凶狡虎步於万里,遂使神州萧条,鞠为茂草,四海之内,人跡不交。”南朝 陈 徐陵《为贞阳侯与陈司空书》:“况復邦家不造,至此横流,凶狡犹存,何所逃责?”《资治通鉴·陈文帝天康元年》:“凶狡猖狂,若待上闻,孤城必陷。”⒊凶暴。狡,暴戾。《北齐书·神武纪上》:“兆 虽劲捷
    • 5.
      十吏札释义:须十名书吏缮写的文稿。语出《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文姬 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餘篇耳。’操 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后多用作女子博学强记之典。
    • 6.
      喧駡释义:吵闹叫骂。《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二年》:“凤翔 兵十餘人遮 韩全诲 於 左银臺门,諠駡曰:‘闔境涂炭,闔城馁死,正为军容辈数人耳!’”
    • 7.
      喧骂释义:吵闹叫骂。《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二年》:“凤翔 兵十餘人遮 韩全诲 於 左银臺门,諠駡曰:‘闔境涂炭,闔城馁死,正为军容辈数人耳!’”
    • 8.
      坐于涂炭释义:涂炭:比喻污浊的地方。坐在泥涂、炭灰上。比喻处于不干净的环境,自身也被玷污。
    • 9.
      墝埆释义:⒈(土地)瘠薄。《墨子·亲士》:“墝埆者其地不育。”汉 王充《论衡·率性》:“夫肥沃墝埆,土地之本性也。”宋 沉辽《代人上太守书》:“墝埆之田,不足以耕污潢之池。”《清史稿·食货志一》:“高、亷、雷 属山荒墝埆,皆给资招垦,并免升科。”⒉地形险要处。《后汉书·南匈奴传》:“墝埆之人,屡婴涂炭,父战於前,子死於后。”李贤 注:“墝埆谓险要之地。”五代 宋齐丘《陪游凤皇台献诗》:“画栋泥金碧,石路盘墝埆。”《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二年》:“地有要害,今北边既失 古北 之险,然自 威虏城 东距海三百里,其地沮泽
    • 10.
      悛悔释义:悔改;悔悟。《旧唐书·王毛仲传》:“往属艰难,遽兹逃慝,念深惟旧,义在优容,仍荷殊荣,蔑闻悛悔。”《资治通鉴·唐昭宗乾宁二年》:“鏐 遗 昌 书曰:‘与其闭门作天子,与九族、百姓俱陷涂炭,岂若开门作节度使,终身富贵邪!及今悛悔,尚可及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刘姓》:“汝即某耶?罪恶贯盈,不自悛悔,又以他人之物,占为己有。此等横暴,合置鐺鼎!”
    • 11.
      抚军释义:⒈谓太子从君出征。《左传·闵公二年》:“大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宋 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东宫居曰监国,行曰抚军。”⒉官名。将军称号。三国 魏文帝 封 司马懿 为抚军将军。其后 晋、南北朝 皆有此称,省称抚军。《晋书·宣帝纪》:“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晋 卢谌《赠刘琨》诗:“桓桓抚军,古贤作冠,来牧 幽都,济厥涂炭。”⒊官名。明 清 时巡抚的别称。清 叶廷琯《鸥陂渔话·路公别传》:“入为御史,劾 宜
    • 12.
      改寤释义:亦作“改悟”。 醒悟改过。《汉书·五行志上》:“是时,夫人淫於二叔,内外亡别,又因凶飢,一年而三筑臺……遂不改寤,四年而死。”《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尽收乘舆服御物置其家”裴松之 注引《献帝起居注》:“今争睚眥之隙,以成千钧之讐,民在涂炭,各不聊生,曾不改寤,遂成祸乱。”《明史·冯琦传》:“天心仁爱,明示咎徵,诚欲陛下翻然改悟,坐弭祸乱。”
    • 13.
      方垂释义:边陲。垂,通“陲”。晋 袁宏《后汉纪·顺帝纪二》:“卿诸人积年为害,一旦解散,方垂荡然,当条名上,必受封赏。”《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二年》:“念彼羣黎,旧为赤子,既久沦於涂炭,思永靖於方垂。”
    • 14.
      昏德释义:昏乱而无仁德;恶德。《书·仲虺之诰》:“有夏 昏德,民坠涂炭。”孔 传:“夏桀 昏乱,不恤下民。民之危险若陷泥坠火,无救之者。”《左传·襄公十三年》:“及其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是以上下无礼,乱虐并生,由争善也,谓之昏德。”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聂政》:“怀庆潞王,有昏德。时行民间,窥有好女子,輒夺之。”
    • 15.
      樊棘释义:荆棘篱笆。语本《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营营青蝇,止于棘。”宋 叶适《中奉大夫曾公墓志铭》:“朝衣负涂炭之羞而以冰玉自洁,青蝇蒙樊棘之誚而与鸿鵠偕逝。”明 无名氏《四贤记·致归》:“君家原是老书生,仕路须知有爱憎,营营樊棘止青蝇。”参阅《诗·小雅·青蝇》毛 传及 郑 笺。
    • 16.
      民社释义:⒈民间祭祀土神。 《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择元日,命民社。”郑玄 注:“社,后土也。使民祀焉。”⒉指人民和社稷。宋 苏轼《贺时宰启》:“民社非轻,犹承宣而惴惴。天渊靡外,亦戾跃以欣欣。”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夏》:“蕞尔一邑,何能养如许騶从?履任,则一方涂炭矣!不可使殃民社,可即旋归,勿前矣。”⒊引申指民间。《封神演义》第九八回:“紂王 聚歛吸民脂,不信当年放 桀 时……今日还归民社去,从来天意岂容私。”⒋指州、县等地方。亦借指地方长官。宋 张孝祥《后土东岳文》:“下臣蟣虱,天子使守民社。服
    • 17.
      涂炭释义:⒈烂泥和炭火,比喻极困苦的境遇。 见〖生灵涂炭〗。⒉使处于极困苦的境遇;蹂躏:涂炭百姓。
    • 18.
      涂炭生民释义: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出自明·沈采《千金记·登拜》:“狂秦暴虐,涂炭生民。”
    • 19.
      淫昏释义:极度昏庸;淫乱昏愦。《书·多方》:“有夏 诞厥逸,不肯慼言于民,乃大淫昏,不克终日劝于帝之迪。”孔 传:“言 桀 乃大为过昏之行,不能终日劝於天之道。”《三国志·魏志·明帝纪》“丁未,行幸 长安”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魏略》:“不欲使千室之邑忠信贞良与夫淫昏之党,共受涂炭。”宋 司马光《和王介甫<巫山高>》:“安肯来从 楚国 君,凭依梦寐为淫昏。”《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四年》:“邕州 俗尚淫祀,被病者不敢治疗,但益杀鸡豚,徼福于淫昏之鬼。”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中国 的阔人诚然很多淫
    • 20.
      生灵涂炭释义: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生灵:人民。涂炭:泥淖(nào)和炭火,比喻困苦的处境。

涂炭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亡释义:古谓导致生灵涂炭的七种原因。
    • 2.
      万民释义:广大的老百姓:万民涂炭(形容广大老百姓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万民欢呼。
    • 3.
      企迟释义:谓急切等待。《晋书·殷浩传》:“自 羯 胡夭亡,羣凶殄灭,而百姓涂炭,企迟拯接。”《宋书·柳元景传》:“大行届道,廓清惟始,企迟面对,展雪哀情。”《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三年》:“大事垂捷,而帝无故自惊,深可怪也。然城内企迟,至必成功,不可稽留。”胡三省 注:“迟……待也。”
    • 4.
      凶狡释义:⒈凶顽狡诈。《后汉书·朱穆传》:“凶狡无行之徒,媚以求官。”《旧唐书·突厥传下》:“不可使凶狡之虏,恣行侵渔,无辜之甿,久遭涂炭。”明 唐顺之《答曾石塘总制》:“譎诈凶狡,虏人所长。”⒉指凶顽狡诈之人。《宋书·礼志一》:“寇 羯 饮马於 长江,凶狡虎步於万里,遂使神州萧条,鞠为茂草,四海之内,人跡不交。”南朝 陈 徐陵《为贞阳侯与陈司空书》:“况復邦家不造,至此横流,凶狡犹存,何所逃责?”《资治通鉴·陈文帝天康元年》:“凶狡猖狂,若待上闻,孤城必陷。”⒊凶暴。狡,暴戾。《北齐书·神武纪上》:“兆 虽劲捷
    • 5.
      十吏札释义:须十名书吏缮写的文稿。语出《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文姬 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餘篇耳。’操 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后多用作女子博学强记之典。
    • 6.
      喧駡释义:吵闹叫骂。《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二年》:“凤翔 兵十餘人遮 韩全诲 於 左银臺门,諠駡曰:‘闔境涂炭,闔城馁死,正为军容辈数人耳!’”
    • 7.
      喧骂释义:吵闹叫骂。《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二年》:“凤翔 兵十餘人遮 韩全诲 於 左银臺门,諠駡曰:‘闔境涂炭,闔城馁死,正为军容辈数人耳!’”
    • 8.
      坐于涂炭释义:涂炭:比喻污浊的地方。坐在泥涂、炭灰上。比喻处于不干净的环境,自身也被玷污。
    • 9.
      墝埆释义:⒈(土地)瘠薄。《墨子·亲士》:“墝埆者其地不育。”汉 王充《论衡·率性》:“夫肥沃墝埆,土地之本性也。”宋 沉辽《代人上太守书》:“墝埆之田,不足以耕污潢之池。”《清史稿·食货志一》:“高、亷、雷 属山荒墝埆,皆给资招垦,并免升科。”⒉地形险要处。《后汉书·南匈奴传》:“墝埆之人,屡婴涂炭,父战於前,子死於后。”李贤 注:“墝埆谓险要之地。”五代 宋齐丘《陪游凤皇台献诗》:“画栋泥金碧,石路盘墝埆。”《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二年》:“地有要害,今北边既失 古北 之险,然自 威虏城 东距海三百里,其地沮泽
    • 10.
      悛悔释义:悔改;悔悟。《旧唐书·王毛仲传》:“往属艰难,遽兹逃慝,念深惟旧,义在优容,仍荷殊荣,蔑闻悛悔。”《资治通鉴·唐昭宗乾宁二年》:“鏐 遗 昌 书曰:‘与其闭门作天子,与九族、百姓俱陷涂炭,岂若开门作节度使,终身富贵邪!及今悛悔,尚可及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刘姓》:“汝即某耶?罪恶贯盈,不自悛悔,又以他人之物,占为己有。此等横暴,合置鐺鼎!”
    • 11.
      抚军释义:⒈谓太子从君出征。《左传·闵公二年》:“大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宋 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东宫居曰监国,行曰抚军。”⒉官名。将军称号。三国 魏文帝 封 司马懿 为抚军将军。其后 晋、南北朝 皆有此称,省称抚军。《晋书·宣帝纪》:“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晋 卢谌《赠刘琨》诗:“桓桓抚军,古贤作冠,来牧 幽都,济厥涂炭。”⒊官名。明 清 时巡抚的别称。清 叶廷琯《鸥陂渔话·路公别传》:“入为御史,劾 宜
    • 12.
      改寤释义:亦作“改悟”。 醒悟改过。《汉书·五行志上》:“是时,夫人淫於二叔,内外亡别,又因凶飢,一年而三筑臺……遂不改寤,四年而死。”《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尽收乘舆服御物置其家”裴松之 注引《献帝起居注》:“今争睚眥之隙,以成千钧之讐,民在涂炭,各不聊生,曾不改寤,遂成祸乱。”《明史·冯琦传》:“天心仁爱,明示咎徵,诚欲陛下翻然改悟,坐弭祸乱。”
    • 13.
      方垂释义:边陲。垂,通“陲”。晋 袁宏《后汉纪·顺帝纪二》:“卿诸人积年为害,一旦解散,方垂荡然,当条名上,必受封赏。”《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二年》:“念彼羣黎,旧为赤子,既久沦於涂炭,思永靖於方垂。”
    • 14.
      昏德释义:昏乱而无仁德;恶德。《书·仲虺之诰》:“有夏 昏德,民坠涂炭。”孔 传:“夏桀 昏乱,不恤下民。民之危险若陷泥坠火,无救之者。”《左传·襄公十三年》:“及其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是以上下无礼,乱虐并生,由争善也,谓之昏德。”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聂政》:“怀庆潞王,有昏德。时行民间,窥有好女子,輒夺之。”
    • 15.
      樊棘释义:荆棘篱笆。语本《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营营青蝇,止于棘。”宋 叶适《中奉大夫曾公墓志铭》:“朝衣负涂炭之羞而以冰玉自洁,青蝇蒙樊棘之誚而与鸿鵠偕逝。”明 无名氏《四贤记·致归》:“君家原是老书生,仕路须知有爱憎,营营樊棘止青蝇。”参阅《诗·小雅·青蝇》毛 传及 郑 笺。
    • 16.
      民社释义:⒈民间祭祀土神。 《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择元日,命民社。”郑玄 注:“社,后土也。使民祀焉。”⒉指人民和社稷。宋 苏轼《贺时宰启》:“民社非轻,犹承宣而惴惴。天渊靡外,亦戾跃以欣欣。”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夏》:“蕞尔一邑,何能养如许騶从?履任,则一方涂炭矣!不可使殃民社,可即旋归,勿前矣。”⒊引申指民间。《封神演义》第九八回:“紂王 聚歛吸民脂,不信当年放 桀 时……今日还归民社去,从来天意岂容私。”⒋指州、县等地方。亦借指地方长官。宋 张孝祥《后土东岳文》:“下臣蟣虱,天子使守民社。服
    • 17.
      涂炭释义:⒈烂泥和炭火,比喻极困苦的境遇。 见〖生灵涂炭〗。⒉使处于极困苦的境遇;蹂躏:涂炭百姓。
    • 18.
      涂炭生民释义: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出自明·沈采《千金记·登拜》:“狂秦暴虐,涂炭生民。”
    • 19.
      淫昏释义:极度昏庸;淫乱昏愦。《书·多方》:“有夏 诞厥逸,不肯慼言于民,乃大淫昏,不克终日劝于帝之迪。”孔 传:“言 桀 乃大为过昏之行,不能终日劝於天之道。”《三国志·魏志·明帝纪》“丁未,行幸 长安”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魏略》:“不欲使千室之邑忠信贞良与夫淫昏之党,共受涂炭。”宋 司马光《和王介甫<巫山高>》:“安肯来从 楚国 君,凭依梦寐为淫昏。”《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四年》:“邕州 俗尚淫祀,被病者不敢治疗,但益杀鸡豚,徼福于淫昏之鬼。”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中国 的阔人诚然很多淫
    • 20.
      生灵涂炭释义: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生灵:人民。涂炭:泥淖(nào)和炭火,比喻困苦的处境。

涂炭造句

1.兵连祸结,涂炭平民,耗损国内,悔之晚矣。

2.有些国家内战连年,当然免不了生灵涂炭,民怨四起。

3.战国时代列强争霸,长年战事不断,举世生灵涂炭

4.她报道战事,为的是表达自己对生灵涂炭那刻骨的痛恨。

5.旦发生战争,就免不了生灵涂炭,为政者岂可不慎?

6.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7.年自然灾害,加上政治运动,中华大地上生灵涂炭

8.忽闻贼兵至,百姓将涂炭

9.旧中国,新旧军阀连年混战,弄得国无宁日,大地萧条,生灵涂炭

10.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互相征伐,百姓生灵涂炭

11.回顾历史,历经军阀混战和外来侵略,造成我们这块土地上生灵涂炭

12.我们希望最好不再有战争,以免生灵涂炭

13.旧中国战火弥漫,生灵涂炭;新中国百业俱兴,国富民安。

14.在军阀混战的时代,房屋丘墟,生灵涂炭,老百姓苦不堪言。

15.战争一旦发生,兵连祸结,生灵涂炭,最苦的是百姓!

16.三年自然灾害,加上政治运动,中华大地上生灵涂炭

17.圣君视民如伤,暴君坐观生灵涂炭

18.一旦发生战争,就免不了生灵涂炭,为政者岂可不慎?

涂炭(tuta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涂炭是什么意思 涂炭读音 怎么读 涂炭,拼音是tú tàn,涂炭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涂炭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