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本 [fǎ běn]
1. 佛教语。犹法性。以“法性”为诸法之本,故名。
法本 引证解释
⒈ 佛教语。犹法性。以“法性”为诸法之本,故名。
引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法本不然,今则无灭。”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二折:“一花五叶总犯虚脾,百媚千娇无非法本。”
法本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头头是道释义:明圆极居顶《续传灯录》卷二六:“方知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 后用以形容一个人说话做事很有条理。
- 2.
如梦勤加释义:佛教术语,梦本无实,乃属睡眠中之妄识对境作弄而已!但凡夫在梦中,却认为是真实不虚而勤加追求!当知诸法本无,因被无明惑作弄,故有如梦之诸多现像存在!如能了悟真性无梦,同时即可转迷成智,得以将空名无实之妄惑断绝,而证入真如清净性海为旨趣!。
- 3.
子母释义:⒈母子。亦指母女。《孟子·离娄下》:“夫 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史记·高祖本纪》:“老父已去,高祖 适从旁舍来,吕后 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法本 众僧徒,别了 鶯鶯、夫人子母,佛堂里自监覷,覷着收拾铺陈来的什物。”《水浒传》第二回:“两个恐怕连累,只得去殿帅府首告:‘王教头 弃家在逃,子母不知去向。’”⒉指大小、主从关系。三国 魏 阮籍《咏怀》之八:“昔闻 东陵 瓜,近在 青门 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通志·总序》:“文有子母,主类为母,从类为
- 4.
宪法价值释义:宪法价值这一范畴包括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一是宪法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保护和促进哪些社会价值;二是宪法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因素;三是宪法所包含的价值评价标准。 以上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共同构成宪法价值的完整内涵。
- 5.
徧计所执自性释义:佛教语。由于不知诸法本空,而普遍计度,执迷为有,谓之“徧计所执自性”。如绳本非蛇,妄计为蛇。与“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合称“三性”。
- 6.
根窝释义:清 代盐商专卖凭证。起源于 明 万历 时纲法的窝本。清 沿 明 制,两 淮 课盐,招商人认窝缴纳银两,发给专卖凭证,谓之“根窝”。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勘两 淮 盐务,奏上节浮费、革根窝等八条,并请裁盐政,由总督兼辖。”清 魏源《圣武记》卷十四:“近世银币日穷,银价日贵,於是有议变通行楮币者。其法本於 唐 之飞钱,宋 之交会,其用同於近日北五省之会票,淮南 之根窝。”《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有部帖的盐商,叫做‘根窝’。有根窝的,每盐一引,他要抽银一两,运脚公用。”
- 7.
歪打正着释义:比喻方法本来不恰当,路子本来不对,却侥幸地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 8.
犯罪工具释义:犯罪工具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工”指工作、工程、生产劳动,“具”指用具、器具、器物,“工具”泛指劳动生产中使用的器具,还比喻用以达到目的的事物。我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没有对“犯罪工具”作出具体的定义,根据字面意思,结合司法实践和立法本意,我们认为,“犯罪工具”可以理解为“供犯罪分子实施犯罪使用的财物或器具”。
- 9.
盐香风色释义:盐的香味,风的颜色。 盐本无香,风本无色,佛家用以比喻法本无有。
- 10.
诏选释义:⒈皇帝下诏任命。《新唐书·隐逸传·贺知章》:“申王 薨,詔选挽郎,而 知章 取捨不平,荫子喧诉不能止。”宋 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一:“咸平 三年十二月丁未,詔选判司簿尉充吏部流内銓南曹主事。”明 叶盛《水东日记·刘宗器送行诗》:“正统 十三年,彭时 榜进士,詔选北士为庶吉士,命儒臣教督之。”⒉皇帝亲自在殿廷考试取士。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法本 请其从来。生对以:‘儒学进身,将赴詔选,游学连郡,访诸先觉。’”参见“詔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