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察 [tǐ chá]
1. 体会和观察。
英[ look into matters; experience and observe; ]
2. 考察。
英[ inspect; ]
体察 引证解释
⒈ 体会省察;体验观察。
引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三:“每事有所持循而畏,则其敬也,莫非体察在己实事,见面盎背,临渊履冰。以伪自盖者,能之乎?”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十二章:“两个人不管彼此如何称呼,都可以使人体察到那种极其深厚的、无比关切的阶级感情。”
⒉ 实地考核;亲自考察。
引元 曹瑞 《留鞋记》第三折:“着我扮做个货郎,挑着这绣鞋儿,体察这一桩事。”
京剧《串龙珠》第十二场:“望大人细体察鉴明此冤。”
⒊ 体贴照料。
引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先 姚安公 亦不以常媪遇之。余及弟妹皆随之眠食,飢饱寒暑,无一不体察周至。”
国语词典
体察 [tǐ chá]
⒈ 体会、省思。
引《朱子语类·卷一一·读书法下》:「学者当以圣贤之言反求诸身,一一体察。」
⒉ 考察。
引元·曾瑞《留鞋记·第三折》:「奉老爷的言语·著我扮做个货郎,挑著这绣鞋儿,体察这一桩事。」
体察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体验释义: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作家到群众中去体验生活。他深深体验到了这种工作的艰辛。
- 2.
探察释义:探听侦察;察看:探察地形。 探察敌人的行踪。
- 3.
考察释义:⒈实地观察调查:他们到各地考察水利工程。⒉细致深刻地观察: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勤于考察和思索,才能有成就。
体察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亮工释义:谓辅佐天子以立天下之功。语本《书·舜典》:“钦哉,惟时亮天功。”孔 传:“各敬其职,惟是乃能信立天下之功。”《清史稿·仁宗纪》:“其於风俗之淳薄,尤当时时体察,潜移默化,整纲飭纪,正人心以正风俗。亮工熙绩,莫重於斯。”
- 2.
仰体释义:谓体察上情。
- 3.
伏念释义:⒈谓退而自省。⒉伏,敬词;念,念及,想到。旧时致书于尊者多用之。⒊犹俯念,下念。谓在上者体察下情。
- 4.
会物释义:体察物理。
- 5.
体伏释义:体察隐情。
- 6.
体天格物释义:能体察上天的意志,推究事物的规律而适应它。
- 7.
体审释义:体察。
- 8.
体察民情释义:了解民情:对“民情”的体察办法,就是要沉到基层去,深入群众生活中,与他们拉家常话,谈身边事,在交流中与群众建立感情,取得信任。 俗话说:锣鼓听音,说话听声。
- 9.
体察释义:体验和观察:体察民情。
- 10.
体玄释义:体察玄妙。
- 11.
体究释义:⒈体察考究。 ⒉亲自查究。⒊体会思考。
- 12.
体看释义:犹体察。
- 13.
体知释义:体察了解。
- 14.
体认释义:体察认识:体认生命的意义。
- 15.
修真炼性释义:修真:使心灵纯洁;炼性:磨炼本性。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 16.
冥观释义:玄妙的体察。
- 17.
切己释义:⒈犹切身。谓身受窘迫。晋 葛洪《抱朴子·崇教》:“亦有飢寒切己,藜藿不给……释耒则农事废,执卷则供养亏者,虽闕学业,可恕者也。”⒉犹切身。密切联系自身;和自己有密切关系。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上:“文公 精神气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继往开来,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若先切己自修,自然不暇及此。”明 李贽《答周若庄书》:“今之谈者,切己自反,果能常寂而常定乎?”清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反观内照,近於切己体察。”鲁迅《三闲集·怎么写》:“也是凡事切己,则格外关心的一例罢。”⒊犹切身。贴心。《古今小
- 18.
哀察释义:怜悯体察。
- 19.
善体下情释义:善于体察下属的冷暖。
- 20.
声迹释义:⒈亦作“声跡”。 声望与事迹。《后汉书·李法传》:“﹝ 李法 ﹞出为 汝南 太守,政有声迹。”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大统寺》:“苏秦 时未有佛法,功德者不必是寺,应是碑铭之类,颂其声跡也。”宋 文天祥《出真州》诗序:“予平生仕宦,声迹比比,不曾至 淮。”《元典章·台纲二·体察》:“提刑按察司除声跡不好者,仰御史臺体察,虽未任满,许行奏代。”明 李东阳《武昌府学重修记》:“张公 以《春秋》举进士,绩学翰林,歷著声跡。”《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边远见职有声迹者,使之内迁。”⒉犹言音讯行踪。五代
体察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亮工释义:谓辅佐天子以立天下之功。语本《书·舜典》:“钦哉,惟时亮天功。”孔 传:“各敬其职,惟是乃能信立天下之功。”《清史稿·仁宗纪》:“其於风俗之淳薄,尤当时时体察,潜移默化,整纲飭纪,正人心以正风俗。亮工熙绩,莫重於斯。”
- 2.
仰体释义:谓体察上情。
- 3.
伏念释义:⒈谓退而自省。⒉伏,敬词;念,念及,想到。旧时致书于尊者多用之。⒊犹俯念,下念。谓在上者体察下情。
- 4.
会物释义:体察物理。
- 5.
体伏释义:体察隐情。
- 6.
体天格物释义:能体察上天的意志,推究事物的规律而适应它。
- 7.
体审释义:体察。
- 8.
体察民情释义:了解民情:对“民情”的体察办法,就是要沉到基层去,深入群众生活中,与他们拉家常话,谈身边事,在交流中与群众建立感情,取得信任。 俗话说:锣鼓听音,说话听声。
- 9.
体察释义:体验和观察:体察民情。
- 10.
体玄释义:体察玄妙。
- 11.
体究释义:⒈体察考究。 ⒉亲自查究。⒊体会思考。
- 12.
体看释义:犹体察。
- 13.
体知释义:体察了解。
- 14.
体认释义:体察认识:体认生命的意义。
- 15.
修真炼性释义:修真:使心灵纯洁;炼性:磨炼本性。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 16.
冥观释义:玄妙的体察。
- 17.
切己释义:⒈犹切身。谓身受窘迫。晋 葛洪《抱朴子·崇教》:“亦有飢寒切己,藜藿不给……释耒则农事废,执卷则供养亏者,虽闕学业,可恕者也。”⒉犹切身。密切联系自身;和自己有密切关系。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上:“文公 精神气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继往开来,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若先切己自修,自然不暇及此。”明 李贽《答周若庄书》:“今之谈者,切己自反,果能常寂而常定乎?”清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反观内照,近於切己体察。”鲁迅《三闲集·怎么写》:“也是凡事切己,则格外关心的一例罢。”⒊犹切身。贴心。《古今小
- 18.
哀察释义:怜悯体察。
- 19.
善体下情释义:善于体察下属的冷暖。
- 20.
声迹释义:⒈亦作“声跡”。 声望与事迹。《后汉书·李法传》:“﹝ 李法 ﹞出为 汝南 太守,政有声迹。”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大统寺》:“苏秦 时未有佛法,功德者不必是寺,应是碑铭之类,颂其声跡也。”宋 文天祥《出真州》诗序:“予平生仕宦,声迹比比,不曾至 淮。”《元典章·台纲二·体察》:“提刑按察司除声跡不好者,仰御史臺体察,虽未任满,许行奏代。”明 李东阳《武昌府学重修记》:“张公 以《春秋》举进士,绩学翰林,歷著声跡。”《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边远见职有声迹者,使之内迁。”⒉犹言音讯行踪。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