熨斗 [yùn dǒu]
1. 烫衣服用的金属器具。
英[pressing flatiron;]
熨斗 引证解释
⒈ 烫平衣物的金属器具。旧时构造形似斗,中烧木炭。今有火熨斗、电熨斗、蒸汽熨斗等。
引《晋书·韩伯传》:“伯 年数岁,至大寒,母方为作襦,令 伯 捉熨斗。”
南朝 梁简文帝 《和徐录事见内人作卧具》:“熨斗金涂色,簪管白牙缠。”
《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只见一家楼上推开窗,将熨斗播灰下来,都倾在 许宣 头上。”
钱锺书 《围城》七:“刘小姐 叫老妈子准备炭熨斗,说要熨衣服。”
国语词典
熨斗 [yùn dǒu]
⒈ 藉热力烫平衣料的金属器具。
引《红楼梦·第四四回》:「又见方才的衣裳上喷的酒已半干,便拿熨斗熨了叠好。」
《老残游记·第二回》:「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
熨斗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尚方释义:古代官署名。掌宫内营造杂作。始置于 汉 代,唐 改称中尚署,元 为中尚监,明 以后不设。三国 魏 曹叡《赐彭城王据玺书》:“有司奏王遣司马 董和,齎珠玉来到京师中尚方,多作禁物,交通工官。”晋 陆翙《邺中记》:“织锦署在中尚方。”清 叶廷琯《吹网录·魏太和铜熨斗熨人款识》:“欵识刻于跗上,文曰:‘大和 三年二月廿三日,中尚方造。’”
- 2.
佳熨释义:用烙铁、熨斗烫平。
- 3.
察战释义:官职名。三国 吴 设置的负责监视吏民的职官。《三国志·吴志·孙休传》:“是岁使察战到 交阯 调孔爵、大猪。”裴松之 注:“察战,吴 官名号,今 扬都 有 察战巷。”《晋书·五行志上》:“六年十月,石头 小城火,烧西南百八十丈。是时嬖人 张布 专擅国势,多行无礼,而 韦昭、盛冲 终斥不用,兼遣察战等为内史,惊扰州郡,致使 交阯 反乱,是其咎也。”一说“察战”为人名。清 沉涛 谓《三国志》无书官而不书人姓名例。参阅 沉涛《铜熨斗斋随笔》卷五。
- 4.
尉斗释义:熨斗。 《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穆 使 浑 奉尉斗於 坚。”胡三省 注:“尉斗,今之熨斗。”
- 5.
折脚铛释义:断脚锅。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雷》:“騞然坠地,变成熨斗、折刀、小折脚鐺焉。”《景德传灯录·汾州大达无业国师》:“茅茨石室,向折脚鐺子里煮饭喫过三十二十年,名利不干怀,财宝不为念,大忘人世,隐跡巖丛。”清 钱谦益《送瞿稼轩给事南还》诗:“橛头船里新茶灶,折脚鐺边旧佛龕。”亦省作“折鐺”。清 黄宗羲《顾玉书墓志铭》:“憔悴江湖,红米折鐺。”
- 6.
火斗释义:⒈即熨斗。⒉旧式火器。置火药于斗状容器中,掷之使爆以杀敌。
- 7.
烫斗释义:即熨斗。详“熨斗”。
- 8.
热升释义:熨斗。
- 9.
煴斗释义:即熨斗。
- 10.
熨斗焦释义:砚石纹理名。因石纹如熨斗焦物状而得名。
- 11.
熨斗释义:形状像斗,用来烫平衣物的金属器具。旧式熨斗中间烧木炭,新式熨斗用电发热。
- 12.
熨烫释义:指通过加热熨斗烫平衣料。一般使用熨斗熨烫衣物,以使衣物平整。
- 13.
电热丝释义:一种电阻率较高的金属丝,通电后能产生热量。常见的电热丝有镍铬丝,多用于电炉、电烙铁、电熨斗等电热设备或用具。
- 14.
电熨斗释义:用电加热的熨斗。
- 15.
画行释义:旧时主管长官在公文稿上判一“行”字,表示认可。原判一“依”字,到 宋孝宗 时才代以“行”字。见 清 沉涛《铜熨斗斋随笔·案牍书行之始》。沈从文《烟斗》:“年纪还青的科长,完全如旧官僚习气,大声喝着应答稍迟的工友,把一迭拟稿妥贴、应当送过老总处画行的公文推到工友手上去。”
- 16.
花线释义:⒈电线的一种,由许多根很细的金属丝合为一股,用绝缘材料套起来后,再将两股(或三股)拧在一起,外面多包着有彩色花纹的绝缘层。通常用作没有固定位置的用电设备(如台灯、电熨斗等)的电源线。也叫软线。⒉绣花用的彩色丝线或棉线。
- 17.
褶子释义:⒈(衣服上)经折叠而缝成的纹:裙子上的褶子。 ⒉(衣服、布匹、纸张等上面)经折叠而留下的痕迹:用熨斗把褶子烙平。⒊皮肤上的皱纹。
- 18.
运斗释义:⒈谓北斗星的运行。⒉方言。即熨斗。
- 19.
金斗释义:⒈饮器。 ⒉熨斗。⒊指金印。⒋筋斗。
- 20.
钴鉧释义:熨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