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膈 [xiōng gé]
1. 亦作“胸鬲”。泛指胸腹。膈,膈膜。
3. 犹胸怀、胸臆。
胸膈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胸鬲”。泛指胸腹。膈,膈膜。
引《后汉书·律历志下》“晷景” 刘昭 注引《易纬》:“秋分,晷长七尺二寸四分。当至不至,草木復荣,多病温,悲心痛;未当至而至,多病胸鬲痛。”
明 高攀龙 《缪仲淳六十序》:“当是时, 兴甫 得异疾,勺水不下嗌,诸医望而走,一息未絶耳, 仲淳 为去其胸膈中滞如铁石如拳者二。”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二:“焕之 仿佛觉得胸膈间舒畅了一点。”
⒉ 犹胸怀、胸臆。
引宋 苏舜钦 《过濠梁别王原叔》诗:“余生性阔疎,逢人出胸膈。”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问疾》:“霎时间患病神魂乱,算将来有两月之半,饭食不吃一碗,几时得胸膈暂宽?”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然 放翁 多自写胸膈,非因人因地曲折以赴,往往先得佳句而足成之。”
郭沫若 《题<此身篇>》:“右係寄赠 立群 之作,成於北上舟中,见者谓颇别致,在余则仅抒写胸膈,所谓鄙直如偶语耳。”
胸膈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二十四神释义:道教谓人体中有与自然界二十四气相应的二十四神。 即上景八神(脑、发、皮肤、目、项髓、膂、鼻、舌)、中景八神(喉、肺、心、肝、胆、左肾、右肾、脾)和下景八神(胃、穷肠、大小肠、胴、胸膈、两胁、左阴左阳、右阴右阳)的合称。二十四神各有名与字。修道炼性时,每叩齿咽液,并呼各神名字。见《太微帝君二十四神回元经》。
- 2.
小理中圆释义:一种药名,主治治三气弱,中焦积寒,脾虚不磨,饮食迟化,吃物频伤,胸膈满闷,胁肋疗刺,呕吐哕逆,噫醋恶心,腹胀肠鸣,心腹疼痛,噎塞膈气,翻胃吐食,饮食减少。
- 3.
支饮释义:中医学名词。指水饮留滞胸膈,以致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主要表现为咳嗽、气喘、浮肿、吐白色泡沫痰。
- 4.
橘叶释义:橘树的叶子。可入药,治疗胸膈逆气,消肿散毒。参阅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二·橘》。
- 5.
气鬲病释义:气聚于胸膈之病。
- 6.
沉香饼子释义:一种药名,主治食饮停积,胸膈痞满,腹胁疼痛,呕吐不止。
- 7.
消食圆释义:一种药名,主治治脾胃俱虚,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闷,腹胁时胀,连年累月,食减嗜卧,口苦无味,虚羸少气。
- 8.
痰结释义:梅核气,也指胸膈或胁下之痰结。
- 9.
百部圆释义:一种药名,主治治肺气不调,咳嗽喘急,胸膈烦闷,唇乾口燥,面目浮肿,咽嗌不利,积久不差。
- 10.
胸鬲释义:见“胸膈”。
- 11.
连翘圆释义:一种药名,主治治男子、妇人脾胃不和,气滞积聚,心腹胀满,乾呕醋心,饮食不下,胸膈噎塞,胁肋疼痛,酒积面黄,四肢虚肿,行步不能,但是脾胃诸疾,并宜服之。
- 12.
郁膈释义:指气血郁结於胸膈的病症。
- 13.
阴维释义:中医学名词。奇经八脉之一。阴维主里,有维系联络在里诸阴经的作用。循行路线是:起于诸阴经之交会处,上沿腿内侧,上抵小腹部,沿胁肋,上贯胸膈,到咽部的两旁会合,上行头面,至顶前的头额部。
- 14.
青解毒圆释义:一种中药方剂,主治治大人、小儿五脏积热,毒气上攻,胸膈烦闷,咽喉肿痛,赤眼痈肿,头面发热,唇口乾燥,两颊生疮,精神恍惚,心忪闷乱,坐卧不宁,及伤暑毒,面赤身热,心躁烦渴,饮食不下。
- 15.
香薷圆释义:一种药名,主治治大人、小儿伤暑伏热,躁渴瞀闷,头目昏眩,胸膈烦满,呕哕恶心,口苦舌乾,肢体困倦,不思饮食,或发霍乱,吐利转筋,并宜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