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é gē,(1)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组词】:格子纸。方格儿布。(2) 法式,标准。【组词】: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资格。(3) 表现出来的品质。【组词】:格调。风格。人格。国格。性格。(4) 阻碍,隔阂。【组词】:格格不入。(5) 击,打。【组词】:格斗。格杀。(6) 推究。【组词】:格致。(7) 树的长枝。(8) 至,来。【组词】:格于上下。(9) 感通。【组词】:格于皇天。(10) 变革,纠正。【组词】:格非。(11) 某些语言中的语法范畴。
shā,(1) 使人或动物失去生命。【组词】:杀生。杀敌。杀鸡取卵。杀一儆百。(2) 战斗,搏斗。【组词】:杀出重围。(3) 消减。【组词】:杀风景。(4) 药物等刺激身体感觉疼痛。【例句】:肥皂水杀了眼睛。(5) 收束。【组词】:杀价。杀尾。(6) 勒紧,扣紧。【组词】:杀车。(7) 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组词】:笑杀人。恨杀。
wù, ◎ 副词,不,不要。【组词】:请勿动手。勿谓言之不预(不要说没有预先说过)。
lùn lún,(1) 古同“伦”,条理。(2) 〔论语〕中国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3) 古同“抡”,挑选。
1. 对顽抗拒捕或罪大恶极的犯人,按刑律规定,击杀致死不论及执行者的罪行。
英[be shot down;]
⒈ 谓可将犯罪拒捕的人当场打死而不以杀人论罪。参见“格杀”。
引清 林则徐 《体察洋面堵截情形折》:“无论内地何项船隻,驶近夷路,概行追击,倘敢逞兇拒捕,格杀勿论。”
《清史稿·宣统帝纪》:“儻有匪徒从中煽惑,意在作乱者……格杀勿论。”
鲁迅 《伪自由书·止哭文学》:“辣椒可以止小儿的大哭,真是空前绝后的奇闻……不过,这是无效的,远不如哭则‘格杀勿论’的灵验。”
叶紫 《夜哨线》五:“谁敢反抗命令,惑乱军心:--格杀勿论!”
亦作“格杀弗论”、“格杀无论”。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粤民义师》:“洋人入其界者,登时格杀弗论。”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三章第三节:“清 政府以‘格杀无论’对付人民,人民也以‘格杀无论’对待卖国贼。”
⒈ 当场击杀而不以杀人论罪。
引《清史稿·卷二五·宣统本纪》:「傥有匪徒从中煽惑,意在作乱者,照惩治乱党例,格杀勿论。」
1.当局已下令,对暴动份子格杀勿论。
2.侵略军在中国任意践踏人民的生命,常常是格杀勿论。
3.在旧社会,反动派任意屠杀广大爱国志士,如有拒捕等事,便会格杀勿论。
4.安全局官员已经下达了格杀勿论令。
5.敌人早已下了格杀勿论的命令,但学生们还是要上街游行示威,抗议反动派的血腥镇压。
6.军队已被指示见人就开枪,格杀勿论。
7.对不肯解除武装的战俘,我军将领已决定格杀勿论。
8.演习视同战争,凡怠慢而严重貽误军情者,一律格杀勿论。
9.演习视同战争,凡怠慢而严重贻误军情者,一律格杀勿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