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叶 [táo yè]
1. 晋王献之爱妾名。
2. 借指爱妾或所爱恋的女子。
3. 指《桃叶歌》。
5. 指桃叶渡。
桃叶 引证解释
⒈ 晋 王献之 爱妾名。
引《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桃叶歌》 郭茂倩 解题引《古今乐录》:“桃叶,子敬 妾名…… 子敬,献之 字也。”
宋 张敦颐 《六朝事迹·桃叶渡》:“桃叶 者, 王献之 爱妾名也;其妹曰 桃根。”
⒉ 借指爱妾或所爱恋的女子。
引唐 皇甫松 《江上送别》诗:“隔筵 桃叶 泣,吹管杏花飘。”
宋 周邦彦 《三部乐·梅雪》词:“倩谁摘取,寄赠情人 桃叶。”
清 唐孙华 《贺王冰庵太守纳姬》诗之一:“许迎 桃叶 久逡巡,谁道褰幃事果真。”
⒊ 指《桃叶歌》。
引唐 张登 《上巳泛舟得迟字》诗:“《竹枝》游女曲,《桃叶》渡江词。”
唐 孟郊 《答昼上人止谗作》诗:“俗侣唱《桃叶》,隐仙鸣桂琴。”
宁调元 《柬蜕庵》诗:“曾因姊妹吟《桃叶》,若为芳菲惜《柳枝》。”
⒋ 指 桃叶渡。
引清 方回 《访张文峙王穆如有感》诗:“卜居 桃叶 邻秋水,贪看梅花破晓烟。”
桃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丁字帘释义:⒈丁字形的卷帘。 清 钱谦益《留题秦淮丁家水阁》诗:“夕阳凝望春如水,丁字帘前是 六朝。”清 黄景仁《步蟾宫》词:“一层丁字帘儿底,只绣著花儿不理。”亦省作“丁字”、“丁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带三分暖收丁字,隔一重纱放午晴。”刘国钧《月词》之六:“偷向丁帘深处立,怕他花影妬腰支。”⒉地名。在 南京市 利涉桥 畔。明 末为妓女聚居的地方。清 孔尚任《桃花扇·寄扇》:“桃根 桃叶 无人问,丁字帘 前是断桥。”
- 2.
桃叶释义:⒈晋王献之爱妾名。⒉借指爱妾或所爱恋的女子。⒊指《桃叶歌》。⒋指桃叶渡。
- 3.
桃叶渡释义:渡口名。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秦淮河 畔。相传因 晋 王献之 在此送其爱妾 桃叶 而得名。宋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词:“寳釵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元 周德清《红绣鞋·郊行》曲:“题诗 桃叶渡,问酒 杏花村,醉归来驴背稳。”清 魏源《秦淮镫船引》:“二百餘年 桃叶渡,七万里外红毛刀。”
- 4.
桃根释义:⒈晋王献之爱妾桃叶之妹。⒉借指歌妓或所爱恋的女子。
- 5.
渡江曲释义:借指《桃叶歌》。 相传该歌为 晋 王献之 于 秦淮河 畔歌送其妾 桃叶 时作,其词云:“桃叶 復 桃叶,渡 江 不用檝。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见《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桃叶歌》引《古今乐录》。
- 6.
白袷释义:⒈白色夹衣。 《世说新语·雅量》“顾和 始为 扬州 从事”刘孝标 注引 晋 裴启《语林》:“周侯 饮酒已醉,箸白袷,凭两人来诣丞相。”唐 李商隐《楚泽》诗:“白袷经年卷,西来及早寒。”⒉旧时平民的服装。亦借指无功名的士人。清 金农《寄赠于三郎中山居》诗之一:“身离束缚卸犀围,白袷披时少是非。”林学衡《柬樊山》诗:“便著黄冠思入道,可容白袷坐论文。”⒊白色圆领。亦指有白色圆领的外衣。唐 李贺《染丝上春机》诗:“彩线结茸背复迭,白袷玉郎寄 桃叶。”王琦 汇解:“袷有二音,亦有二义。作夹音读者为复衣……作劫音
- 7.
红毛刀释义:明 清 时称西方国家所制的刀。 清 魏源《秦淮镫船引》:“二百餘年 桃叶渡,七万里外红毛刀。”
- 8.
蝶影释义:⒈蝴蝶的身影。唐 王棨《江南春赋》:“蝶影争飞,昔日 吴 娃之径;杨花乱扑,当年 桃叶 之船。”唐 李建勋《蔷薇》诗之二:“拂簷拖地对前墀,蝶影蜂声烂熳时。”⒉喻因风飞舞的梨花。唐 武元衡《左掖梨花》诗:“随风蝶影翻,误点朝衣赤。”
- 9.
谿头释义:犹溪中。 清 徐恪《桃叶曲》:“五月南风来,谿头长莲叶。”
- 10.
连畔释义:谓田界相连。力夫 芒种《二舅》:“我媳妇说:‘连畔种地,又没隔十里八里。’”《中篇小说选刊》1988年第2期:“桃叶 的棉花地跟我的连畔,我和 牢娃 的关系,她不会一点也看不出来。”
- 11.
闵茶释义:安徽省 所产的上等茶。清 刘銮 《五石瓠·闵茶有二》:“閔茶有二: 唐 閔长者 地也,产茶不多,僧培之,岁数斤耳…… 休寧 閔茶, 万厤 末, 閔汶水 所製,其子 閔子长 、 閔际行 继之,既以得名,亦售而获利,市於 金陵 桃叶渡 边。”参阅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闵茶》。
- 12.
阮郎释义:⒈汉明帝 永平 五年,会稽郡 剡县 刘晨、阮肇 共入 天台山 采药,遇两丽质仙女,被邀至家中,并招为婿。 事见《太平御览》卷四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幽明录》。阮郎 本指 阮肇。后亦借指与丽人结缘之男子。唐 刘长卿《过白鹤观寻岑秀才不遇》诗:“应向 桃源 里,教他唤 阮郎。”明 叶宪祖《鸾鎞记·鎞订》:“难摆脱情魔障,肯向人间魅 阮郎。”清 孔尚任《桃花扇·传歌》:“配他公子千金体,年年不放 阮郎 归,买宅 桃叶 春水。”⒉指 晋 阮咸。唐 李商隐《七夕偶题》诗:“明朝晒犊鼻,方信 阮郎 贫。”参见“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