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坐释义:⒈犹今一跪。古人“坐”如今跪,惟不直伸。《礼记·王制》:“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孔颖达 疏:“其受君命之时,理须再拜,不堪为劳,一坐於地,而首再至於地。”⒉指全部在座的人。《史记·孝武本纪》:“少君 资好方,善为巧发奇中。尝从 武安侯 饮,坐中有年九十餘老人,少君 乃言与其大父游射处,老人为儿时从其大父行,识其处,一坐尽惊。”《新唐书·杨师道传》:“帝曰:‘闻公每酣赏,捉笔赋诗,如宿构者,试为朕为之。’师道 再拜,少选輒成,无所窜定,一坐嗟伏。”宋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寇莱公 在中书,与同列戏云:‘
- 2.
从官释义:⒈属官。《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王姊醉,不知其将,使骑谢 李良。李良 素贵,起,慙其从官。”《清史稿·礼志十》:“以次颁赐贡使暨从官从人,咸跪受。”⒉指君王的随从、近臣。《史记·孝武本纪》:“三月,﹝ 武帝 ﹞遂东幸 緱氏,礼登 中岳 太室。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云。”《汉书·元帝纪》:“令从官给事宫司马中者,得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颜师古 注:“从官,亲近天子常侍从者皆是也。”宋 洪迈《容斋续笔·侍从官》:“自 观文殿 大学士至待制,为侍从官,令文所载也。绍兴 三十一年,完颜亮 死於 广陵,
- 3.
偏侍释义:谓双亲一方去世,一方尚在。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李嶢 及第在偏侍下。”明 宋濂《望云图诗序》:“人之壮年有大父母、父母俱存而号重庆者矣;下此,则父母无故而号具庆者矣;又下此,则二亲或有一存而称偏侍者矣。”
- 4.
儿女姻释义:儿女亲家。明 沉德符《野获编·内阁三·刘小鲁尚书》:“刘小鲁,先大父同年进士,亦 夷陵州 人,与 江陵 相儿女姻也。”亦称“儿女姻亲”。清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四:“后 永之 同举戊午乡榜,官至粮道,晚年结儿女姻亲。”
- 5.
八部释义:⒈佛教分诸天鬼神及龙为八部。《翻译名义集·八部》:“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脩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因八部中以天、龙二部居首,故又称天龙八部。 唐 刘禹锡 《送深法师游南岳》诗:“十方传句偈,八部会坛场。”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八一:“遥知法会 灵山 在,八部天龙礼我言。”⒉南匈奴 的八部。《后汉书·南匈奴传》:“二十四年春,八部大人共议立 比 为 呼韩邪单于 ,以其大父尝依 汉 得安,故欲袭其号。”⒊指 契丹 的八部。《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契丹 ﹞其部族之大者
- 6.
司训释义:⒈明 清 时县学教谕的别称。 明 叶盛《水东日记》篇目有“蒋司训”。《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回目:“鲁小姐 制义难新郎,杨司训 相府荐贤士。”张慧剑 校注:“司训,县学教官‘教諭’的别称。”清 叶廷琯《吹网录·石林燕语》:“復假 仁和 劳季言 司训所藏……底本,覆勘一周,考证益密。”⒉指担任司训之职。清 方苞《大父马溪府君墓志铭》:“苞 生六年,大父司训於 芜湖。”
- 7.
墨缞释义:黑色丧服。《魏书·李彪传》:“愚谓如有遭大父母、父母丧者,皆听终服……其军戎之警,墨縗从役,虽愆於礼,事所宜行也。”《旧五代史·梁书·敬翔传》:“臣闻 李亚子 自墨縗统众,於今十年,每攻城临阵,无不亲当矢石。”清 昭槤《啸亭杂录·癸酉之变》:“时 科尔沁 贝勒 鄂尔哲依图 有母丧,闻变,墨縗守 神武门 外,纪律颇严。”
- 8.
大宾释义:⒈周 王朝对来朝觐的要服以内的诸侯的尊称。《周礼·秋官·大行人》:“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郑玄 注:“大宾,要服以内诸侯。”⒉泛指国宾。《论语·颜渊》:“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明 宋濂《林君母墓铭》:“吾母事吾大父母,如子事父,敬吾父犹大宾。”鲁迅《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象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⒊古乡饮礼,推举年高德劭者一人为宾,也称“大宾”。《儒林外史》第二四回:“他是做过 福建 汀州
- 9.
套礼释义:⒈旧时交际中赠送的成套礼品,明 代中叶已有此俗。明 沉德符《野获编·词林·交际》:“﹝先王大父﹞后入补官,去国将二十年,时 严分宜 当国,故旧识也,以一纱二扇謁之……二十年来即平交必用二币,至於四,至於六,今且至八币,而以他物如数侑之,谓之八大八小,不知始自何时,而当之者反以为俗套,不肯尽收。乃於八大八小之后,另开珍异及土宜适用之物,以备选择。”⒉谓陈腐俗礼。清 李渔《意中缘·诳姻》:“洞房中无人注仪,须脱略休行套礼。”
- 10.
寓止释义:寄宿;留住。 唐 无名氏《灵应传》:“妾以寓止郊园,绵歷多祀,醉酒饱德,蒙惠诚深。”宋 秦观《书王氏斋壁》:“余先大父赴官 南康道,出 九江,余实生焉。满岁受代,犹寓止僧舍。”《云笈七籤》卷一一二:“又在 成都市,常寓止 乐温县。”
- 11.
征君释义:征士的尊称。《后汉书·黄宪传》:“友人劝其仕,宪 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竟无所就。年四十八终,天下号曰徵君。”晋 皇甫谧《高士传·韩康》:“亭长以 韩徵君 当过,方发人、牛修道桥。”五代 张观《过衡山赠廖处士》诗:“未向 漆园 为傲吏,定应明代作徵君。”清 戴名世《李烈妇传》:“其曾大父曰 钟元,在 明 天启、崇禎 间,以气节名於时,屡被徵召不出,天下所称 孙徵君 者也。”鲁迅《集外集拾遗·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中国 是隐士和官僚最接近的,那时很有被聘的希望。一被聘,即谓之征君。”参见“徵士”。
- 12.
案省释义:察看,验证。《汉书·元帝纪》“令从官给事宫司马中者,得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颜师古 注引 汉 应劭 曰:“籍者,为二尺竹牒,记其年纪名字物色,县之宫门,案省相应,乃得入也。”《唐律疏议·名例五·同职犯公坐》:“自餘官以下案省不觉,并得免罪。”
- 13.
槃槃释义:大貌。 多指才能出众。《世说新语·赏誉下》“后来出人 郗嘉宾”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 檀道鸾《续晋阳秋》:“大才槃槃 谢 家 安,江 东独步 王文度,盛德日新 郗嘉宾。”宋 陈履常《东山谒外大父墓》诗:“土山宛转屈苍龙,下有槃槃盖世翁。”清 龚自珍《题王子梅盗诗图》诗:“君才何槃槃,体制偏臚列。”《官场现形记》第五二回:“再加以令岳大人的声望罩在那里,你世兄又是槃槃大才,调度有方,还怕不蒸蒸日上吗?”
- 14.
洞霄释义:道观名。 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大父 元祐 间自 湖南 宪请宫祠归,景修 尝以诗寄曰:‘闻説年来请 洞霄,江湖奉使久勤劳。’”详“洞霄宫”。
- 15.
祖构释义:⒈亦作“祖搆”。仿效制作。《文选·皇甫谧<三都赋序>》:“长卿 之儔过以非方之物,寄以中域,虚张异类,託有於无,祖构之士雷同景附,流宕忘反,非一时也。”吕向 注:“祖,法也;构,合也。言后世士人法学 相如 以合其文章者,如雷声发而众蛰同启。”清 王士禛 等《师友诗传录》:“祖搆之士,雷同附和,罔知所终。”⒉指祖先的屋宅。宋 朱彧《萍洲可谈》卷三:“大父居 湖州 城西,绕宅为园……后数十年,诸父贫不能有祖构。”
- 16.
祖泽释义:⒈祖辈手泽。用指先人遗物。清 周棨《重刊<七修类稿>序》:“余家敝篋,悉先大父殿撰留貽,插架无多,皆霑祖泽。”⒉指祖先的恩泽。清 曾国藩《日记·省克》:“观近年忝丁之渐多,子弟之向学,或者祖泽尚厚,方兴未艾,且喜且惴惴也!”⒊地名。春秋 战国 时为 燕 地。《太平广记》卷一一九引 北齐 颜之推《还冤记·燕臣庄子仪》:“明年,简公 将祀於 祖泽。燕 之有 祖泽,犹 宋 之有 桑林,国之大祀也。”
- 17.
科讁释义:亦作“科适”。 谓依法贬谪,流徙戍边。亦指贬谪戍边的罪人。《史记·大宛列传》:“置 居延、休屠 以卫 酒泉,而发天下七科适,及载糒给贰师。”张守节 正义:“音讁。张晏 云: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壻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凡七科。武帝 天汉 四年,发天下七科讁出 朔方 也。”按,《汉书·武帝纪》作“科讁”。汉 桓宽《盐铁论·击之》:“甲士死於军旅,中士罢於转漕!仍之以科适,吏徵发极矣。”明 文徵明《顾春潜先生传》:“一切科讁,凡以瘠民裕上者,悉蠲放之。”
- 18.
科谪释义:亦作“科适”。 谓依法贬谪,流徙戍边。亦指贬谪戍边的罪人。《史记·大宛列传》:“置 居延、休屠 以卫 酒泉,而发天下七科适,及载糒给贰师。”张守节 正义:“音讁。张晏 云: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壻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凡七科。武帝 天汉 四年,发天下七科讁出 朔方 也。”按,《汉书·武帝纪》作“科讁”。汉 桓宽《盐铁论·击之》:“甲士死於军旅,中士罢於转漕!仍之以科适,吏徵发极矣。”明 文徵明《顾春潜先生传》:“一切科讁,凡以瘠民裕上者,悉蠲放之。”
- 19.
裕蛊释义:《易·蛊》:“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孔颖达 疏:“体柔当位,干不以刚,而以柔和能容裕父之事也。”李镜池 通义:“想光大父亲的事业,但实行起来则遇到困难。”后因以“裕蛊”谓光大父业。
- 20.
讥言释义:讥讽的言论。明 海瑞《赠罗近云升钦州太守序》:“五年爱民,一旦不能为。心之甚一切应之。时有讥言,有恕説。讥谓民父母不如是,恕谓又有大父母主持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