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 [dà zhuàn]
1. 周朝的字体,是一种笔画较繁复的篆书。秦朝创制小篆以后,把这种字体叫大篆。
英[big seal character;]
大篆 引证解释
⒈ 汉 字书体的一种。相传 周宣王 时 史籀 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书。 秦 时称为大篆,与小篆相区别。
引《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 唐 颜师古 注:“周宣王 太史作大篆十五篇。”
国语词典
大篆 [dà zhuàn]
⒈ 书体名。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创的汉字。
引〈说文解字序〉:「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大篆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古释义:⒈上古、中古、下古的合称。所指时限各别。⒉泛指古代。⒊指书体演变过程中的古文、大篆、小篆。
- 2.
二篆体释义: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
- 3.
二篆释义:指大篆、小篆。
- 4.
八体释义:秦始皇时定的八种书体。即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大篆、小篆、虫书、隶书是四种字体,刻符、摹印、署书、殳书是由于用途不同而区别的。
- 5.
六体释义:⒈六种字体。(1)指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汉书·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繆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2)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行书、草书。唐 张怀瓘 有《六体论》。⒉指六书。《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唐 贾公彦 疏:“书有六体,形声实多。”参见“六书”。⒊《尚书》的六种文体。汉 孔安国《尚书序》:“典、謨、训、誥、誓、命之文,凡百篇。”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书》之体例有六:曰典,曰謨,曰训,曰誥,曰誓,曰命,是称六体。”@
- 6.
十体释义:⒈指十种文体。 唐 陆龟蒙《再酬袭美先辈见和读襄阳耆旧传之作》诗:“吾祖仗才力,革车蒙虎皮,手持一白旄,直向文场麾……十体免负赘,百家咸起痿。”明 杨慎《文赋列十体》:“分文之十体,各以四字尽之,可谓妙矣。”⒉指书法的十体。唐 张怀瓘 所分为: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见所著《书断·列传》。⒊指书法的十体。唐 唐元度 所分为: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飞白、薤叶、垂针、垂露、鸟书、连珠。见《宣和书谱·唐元度》。⒋指十种诗体。唐 元稹 于 元和 七年时,将自己所作诗分编为
- 7.
古学释义:研究古文经、古文字之学。汉 何休《<春秋公羊传>序》:“是以治古学、贵文章者,谓之俗儒。”徐彦 疏:“《左氏》先著竹帛,故 汉 时谓之古学;《公羊》汉 世乃兴,故谓之今学。”汉 许冲《上<说文解字>书》:“臣父故大尉南閤祭酒 慎,本从 逵 受古学。”段玉裁 注:“古学者,《古文尚书》、《诗毛氏》、《春秋左氏传》及《仓頡古文》、《史籀大篆》之学也。”《后汉书·郑玄传》:“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 之徒争论古今学,后 马融 答 北地 太守 刘瓌 及 玄 答 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明 杨慎《谭
- 8.
古篆释义:指篆书。 有大篆、小篆,通行于 春秋战国 及 秦 代,故称古篆。
- 9.
小篆释义:也叫秦篆。汉字字体之一。是在大篆(即籀文)基础上发展形成,较大篆简化。结构整齐,字体略长,笔画圆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统一文字的政策,以小篆为正字。
- 10.
椎拓释义:同“椎搨”。清 龚自珍《辨仙行》:“大篆古文上帝珍,帝命勒之天上珉,椎拓万本赐解人。”鲁迅《书信集·致台静农》:“关于石刻事,王冶秋 兄亦已有信来,日内拟即汇三十元去,托其雇工椎拓。”
- 11.
石鼓文释义:春秋战国间秦国在十个鼓形石上的刻文。 唐初在陕西凤翔发现。石鼓上用籀(zhòu)文(即大篆)分刻十首四言诗,记述秦国君的游猎情况,故又名猎碣。是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刻石文字。
- 12.
篆书释义:大篆、小篆的统称。汉字字体之一。笔画多为匀圆的线条,结构比较整齐,是汉以前流行的字体。广义也包括甲骨文、金文。
- 13.
籀文释义:也叫籀书、大篆。 传说中的《史籀篇》所用的字体。笔画繁复,多重叠,春秋战国间通行于秦国。今所存石鼓文即为这种字体的代表。
- 14.
籀篆释义:古代的一种书体。即大篆。
- 15.
赤霄释义:⒈极高的天空。 《淮南子·人间训》:“背负青天,膺摩赤霄。”晋 葛洪《抱朴子·守塉》:“鵾鹏戾赤霄以高翔,鶺鴒傲蓬林以鼓翼。”明 张居正《慰刘生卧病苦吟》诗:“櫪驥不忘千里志,病鸿终有赤霄心。”⒉指帝王所居的京城。唐 杜甫《送覃二判官》诗:“蹉跎病 江 汉,不復謁 承明 ……肺肝若稍愈,亦上赤霄行。”⒊传说中的古剑名。南朝 梁 陶弘景《刀剑录》:“前汉 刘季 在位十二年,以 始皇 三十四年于南山得铁剑长三尺。铭曰‘赤霄’,大篆书。及贵,帝服之,此即斩蛇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