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戏 [yú hū]
1. 亦作“于熙”。
3. 犹于乎。感叹词。
于戏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於熙”。 犹於乎。感叹词。
引《礼记·大学》:“《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史记·三王世家》:“皇帝使御史大夫 汤 庙立子 閎 为 齐王。曰:‘於戏,小子 閎,受兹青社!’”
司马贞 索隐:“於戏,音呜呼。戏,或音羲。”
汉 蔡邕 《文范先生陈仲弓铭》:“於熙文考,天授弘造,渊玄其深,巍峩其高!”
唐 吴少微 《哭富嘉谟》诗:“吾友适不死,於戏社稷臣。”
清 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感赋》诗:“於戏盛德事,慨想 轩 与 羲。”
于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八府巡按释义:巡按之名,起于明代,非固定职官,临时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担任,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八府巡按”常见于戏曲、小说,民间多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
- 2.
唐明皇释义:即 唐玄宗。因谥号为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称。多用于戏曲小说。
- 3.
善谑释义:语本《诗·卫风·淇奥》:“善戏謔兮,不为虐兮。 ”后因以“善謔”谓善于戏言,亦指笑谈的资料。
- 4.
埃尘释义:⒈尘土。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瞰临城中,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鉦鼓之声闻数百里。”唐 孟郊《罗氏花下奉招陈侍御》诗:“眼见枝上春,落地成埃尘。”宋 欧阳修《同年秘书丞陈动之挽词》之一:“富贵声名岂足论,死生荣辱等埃尘。”⒉喻尘世。汉 张衡《归田赋》:“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唐 白居易《奉和晋公侍中蒙除留守行及洛师感悦发中斐然成咏》:“鸞凤翱翔在寥廓,貂蝉萧洒出埃尘。”宋 范成大《西江有单鹄行》:“方知翅翎俊,可以凌埃尘。”⒊地面上。多见于戏曲。《再生缘》第五八回:“送出仪门登了轿,忙忙的,拦
- 5.
娇娃释义:⒈美丽的少女(多用于戏曲中)。⒉指娇生惯养的孩子:这帮大城市来的娇娃都经受了艰苦的考验。
- 6.
字正腔圆释义:(说或唱)字音准确,腔调圆润(多用于戏曲或曲艺):他的念白、唱腔都字正腔圆,表演得声情并茂。
- 7.
小锣释义:也叫手锣、喜锣。击奏体鸣乐器。铜制,圆盘形,有边,中心处有锣脐。广泛应用于戏曲、舞蹈和民间器乐之中。
- 8.
开言释义:开口说话(多用于戏曲中)。
- 9.
拜台释义:⒈庙里或坟前供放祭品的台。⒉旧时谓演员于戏演完时由二人戴纱帽、穿红袍向台前台后作揖致礼。
- 10.
棒槌释义:⒈捶打用的木棒(多用来洗衣服)。 ⒉指外行(多用于戏剧界)。
- 11.
水钹释义:铜制的打击乐器。形似铙钹而叶片较薄,中央突出部分较小,发音松散。常用于戏曲、曲艺及民间吹打乐中。又叫水钗、荷叶。
- 12.
深坡释义:流行于 潮州 的一种大锣,边缘较阔,悬于木架,用槌敲击,发音低沉。常用于戏曲音乐及民间锣鼓乐中。
- 13.
程砚秋释义:(1904-1958)京剧演员。原名承麟,曾名艳秋,号玉霜,生于北京。满族。六岁学艺,演青衣。曾拜梅兰芳为师,又受教于王瑶卿,形成低回婉转的唱腔和形神兼备的表演风格,世称“程派”。代表剧目有《窦娥冤》、《荒山泪》、《锁麟囊》等。中年后致力于戏曲理论研究。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有《程砚秋文集》、《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
- 14.
耳边厢释义:耳旁。多见于戏曲。
- 15.
腿事释义:犹鸟事。詈词。多见于戏剧小说。
- 16.
赤老释义:⒈宋时对军人的鄙称。⒉亦作“赤佬”。方言。詈词。意为“鬼”、“无赖”等。有时也用于戏谑。
- 17.
起驾释义:皇帝起程,现多用于戏谑称别人动身。
- 18.
邋遢调释义:邋遢调由书调衍变而成,用入声韵居多,多用于戏剧。
- 19.
预告释义:⒈事先通告。这场大雪预告了来年小麦的丰收。⒉事先的通告(多用于戏剧演出、图书出版等):新书预告。电视节目预告。
- 20.
题叙释义:⒈谓按等级或勋劳奏请给予晋升或其他奖励。⒉相当于戏剧中的“序幕”,用于长篇小说的开端,交代故事背景。如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题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