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五刑 五刑的意思
xíng

五刑

简体五刑
繁体
拼音wǔ xíng
注音ㄨˇ ㄒㄧㄥ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wǔ,(1)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组词】: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五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山)。五脏(指心、肝、脾、肺、肾)。(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xíng,(1) 对犯罪的处罚。【组词】:刑罚。刑法。刑律。刑事。执刑。服刑。(2) 特指对犯人的体罚。【组词】:刑讯。受刑。刑具。

基本含义

指古代中国的刑法中,对犯人实施的五种刑罚:鞭打、杖刑、徒刑、流刑和死刑。

五刑的意思

五刑 [wǔ xíng]

1. 我国古代的五种刑罚,通常指墨、劓、宫、大辟,也指笞、杖、徒、流、死。

[the five chief forms of punishment in ancient China;]

五刑 引证解释

⒈ 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1) 秦 以前为:墨、劓、剕(刖)、宫、大辟(杀)。参阅《隋书·刑法志》。

《书·舜典》:“五刑有服。”
孔 传:“五刑:墨、劓、剕、宫、大辟。”
《周礼·秋官·司刑》:“掌五刑之灋,以丽万民之罪,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杀罪五百。”
(2) 秦 汉 时为:黥、劓、斩左右趾、枭首、菹其骨肉。 《史记·秦始皇本纪》:“斯 卒囚,就五刑。”
《汉书·刑法志》:“汉 兴之初……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
(3) 隋 唐 以后为:死、流、徒、杖、笞。 《旧唐书·刑法志》:“有笞、杖、徒、流、死,为五刑。”
《清史稿·刑法志二》:“《明律》渊源 唐 代,以笞、杖、徒、流、死为五刑。”

⒉ 野刑、军刑、乡刑、官刑、国刑等五种治理百姓的法律。

《周礼·秋官·大司冠》:“以五刑纠万民,一曰野刑,上功纠力;二曰军刑,上命纠守;三曰乡刑,上德纠孝;四曰官刑,上能纠职;五曰国刑,上愿纠暴。”
贾公彦 疏:“此五刑与寻常正五刑墨、劓之等别。刑亦法也,此五法者或一刑之中而含五,或此五刑全不入五刑者。”

⒊ 指甲兵、斧钺、刀锯、钻凿、鞭扑。

《国语·鲁语上》:“五刑三次,是无隐也。”
韦昭 注:“五刑,甲兵、斧鉞、刀锯、钻凿、鞭扑也。”


国语词典

五刑 [wǔ xíng]

⒈ 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1)​ 秦以前为墨、劓、剕、宫、大辟。汉·孔安国·传:「五刑,墨、劓、剕、宫、大辟。」(2)​ 秦汉时为黥、劓、斩左右趾、枭首、菹其骨肉。(3)​ 隋唐以后为死、流、徒、杖、笞。(4)​ 现行刑法分为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罚金五项。

《书经·舜典》:「汝作士,五刑有服。」
《汉书·卷二三·刑法志》:「令曰:『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
《旧唐书·卷五〇·刑法志》:「有笞、杖、徒、流、死为五刑。」


五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覆释义:七处伏兵;七处埋伏。《左传·宣公十二年》:“士季 使 巩朔 韩穿 帅七覆于 敖 前,故上军不败。”杜预 注:“覆,为伏兵七处。”清 唐孙华《赠同年赵蒙泉》诗:“张罗为掩禽,毁巢将取鷇。桎梏陈五刑,网络施七覆。”
    • 2.
      三千释义:⒈《书·吕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后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罚。《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夫三千之属,虽未可悉復,若斯数者,时之所患,宜先施用。”《晋书·谢尚传》:“夫无后之罪,三千所不过。”《南史·孔琳之传》:“若三千行於叔世,必有踊贵之尤,此五帝不相循法,肉刑不可悉復者也。”⒉泛言数目之多。三国 魏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唐 李白《秋浦歌》之十五:“白髮三千丈,缘愁似箇长。”⒊指三千大千世界。南朝 宋
    • 3.
      三就释义:⒈三成,三套。《仪礼·既夕礼》:“荐马,缨三就,入门,北面,交轡。”郑玄 注:“缨,今马鞅也;就,成也。诸侯之臣饰以三色而三成。”《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繅皆三采三就。”⒉犹三匝,三重。《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夫子之门人盖三就焉。”俞樾《群经平议·大戴礼记一》:“三就者,三帀也……夫子之门人三就,言其多也。”⒊谓古时服死刑者,依照身份不同,分别三处就刑。《书·舜典》:“五刑有服,五服三就。”孔 传:“行刑当就三处:大罪於原野,大夫於朝,士於市。”孔颖达 疏:“行刑当就三
    • 4.
      三次释义:⒈三回。如:去了三次。⒉指朝、野、市三处。《国语·鲁语上》:“五刑三次。”韦昭 注:“次,处也。三次,谓朝、野、市也。”
    • 5.
      上服释义:(1)古五刑中之施于面部的刑罚。 (2)指服上刑。(3)礼服,上等服装。
    • 6.
      九刑释义:⒈周 代刑书名。《左传·文公十八年》:“有常无赦,在《九刑》不忘。”《左传·昭公六年》:“ 周 有乱政而作《九刑》。” 杜预 注:“ 周 之衰,亦为刑书,谓之《九刑》。”⒉古代的九种刑罚。《汉书·刑法志》:“ 周 有乱政而作九刑。” 颜师古 注引 韦昭 曰:“谓正刑五,及流、赎、鞭、扑也。”五正刑,即墨、劓、剕、宫、大辟。按,《周礼·秋官·司刑》“掌五刑之灋” 贾公彦 疏:“九刑者, 郑 注《尧典》云:正刑五,加之流、宥、鞭朴、赎刑。”与此略异。
    • 7.
      五品释义:⒈五常。指旧时的五种伦常道德。《书·舜典》:“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孔 传:“五品谓五常。”孔颖达 疏:“品谓品秩,一家之内尊卑之差,即父母兄弟子是也。教之义、慈、友、恭、孝,此事可常行,乃为五常耳。”晋 陆云《吴故丞相陆公诔》:“五品时训,民神攸鑠。”明 归有光《明君恭己而成功》:“当 尧 之时,天下之故多矣,洪水方割矣,民未粒食而阻飢矣,五品不逊矣,五刑未明矣。”⒉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汉书·王莽传中》:“帅民承上,宣美风俗,五品乃训。”颜师古 注:“五品即五常,谓仁、义、礼、智
    • 8.
      五杀释义:⒈指墨、劓、剕、宫、大辟五刑。 ⒉犹五行。
    • 9.
      五极释义:犹五刑。极,诛。
    • 10.
      五流释义:谓对犯五刑之罪者从宽处理,施以流放之罚。
    • 11.
      五罚释义:对罪不当五刑者处以相应的五种赎金,称为五罚。凡不足墨刑者罚百锾;依次鼻,二百锾;剕,五百锾;宫,六百锾;大辟,千锾。
    • 12.
      五虐释义:指大辟、割鼻、断耳、宫、黥等五种酷刑。滥用五刑以残民故谓“五虐”。
    • 13.
      五辟释义:⒈五刑。⒉五君。⒊五次征召。
    • 14.
      六疾释义:六种疾病:寒疾、热疾、末(四肢)疾、腹疾、惑疾、心疾。 《左传·昭公元年》:“淫生六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后用以泛指各种疾病。三国 魏 李康《运命论》:“六疾待其前,五刑随其后。”《旧唐书·懿宗纪》:“六疾斯侵,万机多旷,医和 无验,以至弥留。”清 唐孙华《题张汉昭小像》诗:“闻君妙方术,六疾应手瘳。”
    • 15.
      刑不上大夫释义:我国古代大夫以上的贵族享受的特权之一,是宗法等级制在法律上的反映。大夫以上的贵族犯罪,“不执缚係引,不使人颈盩,不捽抑”,处死刑不“於市”,而“於朝”。《礼记·曲礼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颖达 疏:“刑不上大夫者,制五刑三千之科条,不设大夫犯罪之目也。所以然者,大夫必用有德,若逆设其刑,则是君不知贤也。”《汉书·司马迁传》:“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厉也。”《晋书·刑法志》:“古典刑不上大夫,今士人有犯者,谓宜如旧,不在刑例,则进退为允。”《明史·刑法志》:“古者刑不上大夫,以励廉耻也
    • 16.
      刑舂释义:古代对妇女犯罪施用的五刑之一。
    • 17.
      剕刑释义:古代五刑之一,断足。
    • 18.
      小罪释义:不入于五刑的罪。 亦泛指小的罪行。
    • 19.
      弼教释义:辅助教化。多指以刑辅教。语出《书·大禹谟》:“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孔 传:“弼、辅,期、当也。叹其能以刑辅教,当於治体。”唐 一行《起义堂颂》:“天辅 皋繇,明刑弼教。”明 方孝孺《白鹿洞规赞》:“维天降衷,维圣立极,维贤弼教,维民从式。”《清史稿·刑法志一》:“且夫国之有刑,所以弼教。一国之民有不遵礼教者,以刑齐之。”
    • 20.
      斗变释义:亦作“鬭变”。私斗。《孔子家语·五刑》:“鬭变者,生於相陵。”《汉书·尹翁归传》:“奴客持刀兵入市鬭变,吏不能禁。”颜师古 注:“变,乱也。”黄侃《读<汉书>、<后汉书>札记》:“汉 时称私鬭曰鬭变,或曰变鬭。”

五刑(wuxi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五刑是什么意思 五刑读音 怎么读 五刑,拼音是wǔ xíng,五刑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五刑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