曩时 [nǎng shí]
1. 往时;以前。
曩时 引证解释
⒈ 往时;以前。
引汉 贾谊 《过秦论上》:“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七:“诸帅府復得与家俱行,无復曩时之患矣。”
章炳麟 《文学说例》:“至於 禹 域,进化虽紆,然其官府治具,社会人事,繁错万端,本非曩时之 日本 比也。”
国语词典
曩时 [nǎng shí]
⒈ 以前。唐·骆宾王〈在狱咏蝉诗·序〉:「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也作「曩昔」、「曩日」。
引《文选·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曩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刍牧释义:⒈割草放牧。《左传·昭公六年》:“禁芻牧採樵,不入田。”《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一》:“帝令 史建瑭 以轻骑尝寇,获芻牧者二百人,问其兵数,精兵七万。”梁启超《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乘舆播荡,神京陆沉,天坛为芻牧之场,曹署充屯营之帐,中国 数千年来,外侮之辱未有甚于此时者也。”⒉放牧的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卜式 试于芻牧,弘羊 擢于贾竖,衞青 奋於奴僕,日磾 出於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矣。”唐 陆龟蒙《村夜二篇》诗之二:“祗効芻牧言,敢防轻薄駡。”⒊家畜。指马牛羊
- 2.
匡合释义:《论语·宪问》:“桓公 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 之力也…… 管仲 相 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后以“匡合”谓纠合力量,匡定天下。汉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齐桓 设庭燎之礼,故有匡合之功。”晋 陆机《五等诸侯论》:“岂世乏曩时之臣,士无匡合之志歟?”《北齐书·文宣帝纪》:“逮光统前绪,持衡匡合,华戎混一,风海调夷。”《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司马消难、王谦,常人之下者,非有匡合之才。”
- 3.
媮薄释义:浇薄,浮薄。《汉书·刑法志》:“媮薄之政,自是滋矣。”唐 陈子昂《为义兴公陈请终丧第二表》:“臣闻时方媮薄,劝人以孝;时方趋竞,劝人有礼。”宋 司马光《论以公使酒食遗人刑名状》:“臣恐忠厚之俗益衰,媮薄之风遂长,百司庶尹无所措其手足。”章炳麟《五朝学》:“济 江 而东,民有甘节,清劭中伦,无曩时中原媮薄之德。”
- 4.
寄恨释义:寄托愁怨憾恨的情意。 唐 刘禹锡《伤愚溪》诗引:“柳子 殁三年,有僧游 零陵,告余曰:‘愚溪 无復曩时矣!’一闻僧言,悲不能自胜,遂以所闻为七言以寄恨。”唐 李商隐《夜思》诗:“寄恨一尺素,含情双玉璫。”宋 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下:“上既悼念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 5.
屏伏释义:⒈隐退,避匿。宋 陆九渊《荆国王文公祠堂记》:“忠朴屏伏,憸狡得志。”明 高启《送倪雅序》:“余旅食江上,别君者累年,屏伏摧沮,曩时之意尽矣。”⒉伏地。清 侯方域《赠季弟序》:“见公卿皆屏伏惕息,不敢仰首视。”
- 6.
武事释义: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事情。 《左传·庄公四年》:“故临武事,将发大命,而荡王心焉。”《后汉书·臧宫传》:“福不再来,时或易失,岂宜固守文德而堕武事乎?”《宋书·百官志上》:“大司马,一人,掌武事。”《初刻拍案惊奇》卷四:“世间有做将帅只剥军餉,不勤武事,败坏封疆的。”《清史稿·世祖纪二》:“今八旗人民,怠於武事,遂至军旅隳敝,不及曩时。”
- 7.
歼亡释义:犹灭亡。 《宋书·孔季恭等传论》:“及 孙恩 寇乱,歼亡事极,自此以至 大明 之季,年踰六纪,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
- 8.
深谋远虑释义:计划得周密,考虑得久远。汉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 谋:策划,计划。
- 9.
繁错释义:繁多错杂。宋 陆游《入蜀记》卷四:“﹝ 夔州 ﹞市邑雄富,列肆繁错。”章炳麟《文学说例》:“至于 禹域,进化虽紆,然其官府治具,社会人事,繁错万端,本非曩时之 日本 比也。”
- 10.
营殖释义:⒈种植。 《魏书·源怀传》:“景明 以来,北蕃连年灾旱,高原陆野,不任营殖,唯有水田少可菑亩。”⒉谓经商求利。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俗侈》:“且曩时人家尚多营殖之计,如每岁赴京贩酒米,贩纱缎,贩杂货者,必得厚息而归。”明 陈子龙《申节愍公传》:“方先皇帝时,惩贪法严,而士大夫营殖不少衰。”
- 11.
豢縻释义:谓受豢养和笼络。明 张居正《答巡抚高凤翥》:“彼既年老志偷,而其众皆不欲行,又豢縻於我之服食已久,无復曩时之飇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