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伯 [wǔ bó]
1. 同“五百”。I指东汉·邓彪等五人,因字号中皆带“伯”字,故称。五个霸主。
五伯 引证解释
⒈ 五个霸主。(1)指 夏 昆吾,殷 大彭、豕韦、周 齐桓公、晋文公。
引《庄子·大宗师》:“彭祖 得之,上及 有虞,下及五伯。”
成玄英 疏:“五伯者, 昆吾 为 夏 伯, 大彭、豕韦 为 殷 伯, 齐桓、晋文 为 周 伯,合为五伯。”
(2)指 春秋 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缪公。《吕氏春秋·当务》:“备説非六王五伯。”
高诱 注:“五伯, 齐桓、晋文、宋襄、楚庄、秦繆 也。”
明 沉采 《千金记·定谋》:“五伯当年势迭兴,读书牛角戴锄行。”
(3)指 春秋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 阖闾、越王 句践。《荀子·王霸》:“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故 齐桓、晋文、楚庄、吴 闔閭、越 句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彊殆中国。”
(4)指 春秋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 夫差。《汉书·诸侯王表》:“故盛则 周、邵 相其治,致刑错;衰则五伯扶其弱,与其守。”
颜师古 注:“伯读曰霸。此五霸谓 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吴 夫差 也。”
⒉ 同“五百”。
引《新唐书·苏世长传》:“初在 陕,邑里犯法不能禁,乃引咎自挞于廛,五伯疾其诡,鞭之流血, 世长 不胜痛,呼而走,人笑其不情。”
宋 岳柯 《桯史·蠲毒图》:“﹝ 王涇 ﹞减死黥流,杖脊朝天门,中使涖焉,方覬其速毙, 涇 货五伯下其手,卒得活。”
⒊ 指 东汉 邓彪 等五人,因字号中皆带“伯”字,故称。
引《后汉书·邓彪传》“邓彪 字 智伯 ……后仕郡,辟公府” 唐 李贤 注引《东观记》:“彪 与同郡 宗武伯、翟敬伯、陈绥伯、张弟伯,同志好,齐名, 南阳 号曰‘五伯’。”
国语词典
五伯 [wǔ bó]
⒈ 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也作「五霸」、「伍伯」。
引《战国策·秦策一》:「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
五伯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丧纪释义:⒈丧事。《周礼·天官·大府》:“山泽之赋,以待丧纪。”《礼记·文王世子》:“丧纪以服之轻重为序,不夺人亲也。”郑玄 注:“纪,犹事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夏,齐孝公 卒。有 齐 怨,不废丧纪,礼也。”宋 叶适《财计上》:“货之滞於民用者,以其贾买之,其赊者祭祀丧纪皆有数,而以国服为之息。”清 陈梦雷《抒哀赋》:“丧纪其一周兮,徒囚首而怀故乡。”⒉丧失历纪。《汉书·律历志上》:“三代 既没,五伯之末史官丧纪,畴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记,有《黄帝》、《顓頊》、《夏》、《殷》、《周》及《鲁历》。”
- 2.
争国释义:争夺君位。《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诸侯唯 宋 事其君,今又争国,释君而臣是助,无乃不可乎?”《荀子·仲尼》:“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章诗同 注:“指与其兄 公子纠 争立为国君,而使 鲁 人杀 公子纠 事。”
- 3.
五伯释义:五个霸主。 (1)指 夏 昆吾,殷 大彭、豕韦、周 齐桓公、晋文公。《庄子·大宗师》:“彭祖 得之,上及 有虞,下及五伯。”成玄英 疏:“五伯者,昆吾 为 夏 伯,大彭、豕韦 为 殷 伯,齐桓、晋文 为 周 伯,合为五伯。”(2)指 春秋 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缪公。《吕氏春秋·当务》:“备説非六王五伯。”高诱 注:“五伯,齐桓、晋文、宋襄、楚庄、秦繆 也。”明 沉采《千金记·定谋》:“五伯当年势迭兴,读书牛角戴锄行。”(3)指 春秋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 阖闾、越王 句践。《荀子·王
- 4.
六历释义:⒈见“六历”。⒉亦作“六歷”。上古时的六种历法。《汉书·律历志上》:“三代 既没,五伯之末史官丧纪,畴人子弟分散,或在夷狄,故其所记,有《黄帝》、《顓頊》、《夏》、《殷》、《周》及《鲁历》……﹝ 汉 兴﹞以 北平侯 张苍 言,用《顓頊历》,比於六历,疏阔中最为微近。”南朝 梁 陆倕《新漏刻铭》:“察四气之盈虚,课六歷之疏密。”⒊谓《大衍历》、《宣明历》、《纪元历》、《统天历》、《大明历》、《授时历》。《元史·历志一》:“自 春秋 献公 以来,凡二千一百六十餘年,用《大衍》、《宣明》、《纪元》、《统天》、
- 5.
剜挑释义:抠挖。 《元典章·户部六·昏钞》:“前年有接补剜挑造伪者,往往将二字一字移於五伯三伯文钞纸上,作二贯一贯钞使。”
- 6.
崩薨释义:古代称帝王、诸侯之死。《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汉 班固《白虎通·崩薨》:“崩薨纪於国何?以为有尊卑之礼。”汉 应劭《风俗通·正失·封泰山禅梁父》:“传曰:‘五帝 圣焉死,三王 仁焉死,五伯 智焉死。’其陨落崩薨之日,不能咸至百年。”
- 7.
心红释义:⒈纯红的朱砂。《元典章·户部七·拟支年销钱数》:“成造信牌,彩画图本,淹藏菜蔬,印色心红,并诸名项杂支。”⒉指红色印泥。明 沉榜《宛署杂记·各衙门》:“兵科:每年取心红,折价一两五分。”《六部成语·户部》“心红银”注:“心红,印肉也。”⒊谓内心喜悦。黄飞卿《五伯娘和新儿媳》:“今年的甘蔗黑绿绿的,抢着往上长,亩产三万斤看来是拿稳了,也难怪社员们看了心红。”⒋谓内心赤诚。李季《梅园青松》诗:“横眉冷眼不怕鬼,心红胆壮看咱们谁怕谁。”
- 8.
恣行释义:任意而行;横行。 《管子·七臣七主》:“芒主:目伸五色,耳常五声,四邻不计,司声不听,则臣下恣行,而国权大倾。”《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政由五伯,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篡子滋起矣。”《新唐书·宦者传上·鱼朝恩》:“万年 吏 贾明观 倚 朝恩 捕搏恣行,积财鉅万,人无敢发其姦。”《清史稿·理亲王允礽传》:“允礽 与所属恣行乖戾,无所不至。”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诸侯们于是放手的讨伐,恣行残酷的复仇。”
- 9.
横发释义:⒈奔放自如。明 李东阳《跋王守溪所藏古墨林卷》:“杨铁崖 不以书名,而矫杰横发,称其为人。”明 无名氏《云间杂志》卷下:“我朝草书以 张东海 为最,盖其操纵闔闢无不如意,且姿态横发,不袭前人畦畛。”⒉充分显露。明 张居正《游衡岳后记》:“遐想徘徊,不知逸气之横发也。”⒊犹言突然发生。《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序》:“然十餘年间,猛敌横发乎不虞,适戍彊於五伯。”
- 10.
盟诅释义:⒈结盟立誓。《周礼·春官·诅祝》:“作盟诅之载辞,以叙国之信用,以质邦国之剂信。”郑玄 注:“盟诅主於要誓。”孙诒让 正义:“盟诅亦有誓,但以用牲为异。”《穀梁传·隐公八年》:“誥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五伯。”《汉书·赵充国传》:“元康 三年,先零 遂与诸 羌 种豪二百餘人解仇交质盟诅。”《新唐书·柳浑传》:“五帝无誥誓,三王无盟诅,盖盟诅之兴皆在季末。”⒉对神立誓诅咒。《周礼·秋官·司盟》:“有狱讼者,则使之盟诅。凡盟诅,各以其地域之众庶,共其牲而致焉。”《周礼·秋官·司盟》“盟万民之犯命
- 11.
笑闹释义:⒈哄笑吵闹。沈从文《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那表哥当真就爬上台去重重的打了县太爷一个嘴巴,使得台上台下都笑闹不已,演说也无法继续。”⒉取笑逗乐。黄飞卿《五伯娘和新儿媳》:“大明早就来了,也是在角落里静静地干,为的是避免青年们的笑闹。”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一:“他们三三五五地走着,抽烟,谈讲和笑闹。”
- 12.
篡子释义:指以子取代其父的篡夺者。《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是后或力政,彊乘弱,兴师不请天子。然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篡子滋起矣。”
- 13.
豕韦氏释义:古部落名。 彭 姓。为 商汤 所灭。故地在今 河南省 滑县。《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在 商 为 豕韦氏。”杜预 注:“豕韦,国名,东郡 白马县 东南有 韦城。”《国语·晋语八》:“自 虞 以上为 陶唐氏,在 夏 为 御龙氏,在 商 为 豕韦氏,在 周 为 唐杜氏。”韦昭 注:“商 谓 武丁 之后为 豕韦氏。”汉 应劭《风俗通·皇霸·五伯》:“及 殷 之衰也,大彭氏 豕韦氏 復续其绪,所谓王道废而霸业兴者也。”清 陈梦雷《解介士传》:“性躁而多言,且自负其先世,以为在 豕韦氏 之上。”
- 14.
辠人释义:罪人。《史记·吴王濞列传》:“吴王 濞 倍德反义,诱受天下亡命辠人,乱天下币,称病不朝二十餘年。”《汉书·游侠传序》:“五伯,三王之辠人也;而六国,五伯之辠人也。”清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三:“师心媚俗,诚千古之辠人。”
- 15.
适戍释义:⒈谓谪罚戍边。《史记·陈涉世家》:“二世 元年七月,发閭左适戍 渔阳。”⒉指因罪谪罚戍边的人。《淮南子·人间训》:“发适戍以备 越,而不知难之从中发也。”《史记·匈奴列传》:“因 河 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 河,徙适戍以充之。”《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序》:“适戍彊於五伯,閭阎偪於戎狄。”颜师古 注:“适读曰謫。适戍,谓 陈胜、吴广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