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弁 [jué biàn]
1. 古代礼冠的一种,次冕一等。爵,通“雀”。
3. 葍的别名。
爵弁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礼冠的一种,次冕一等。爵,通“雀”。
引《仪礼·士冠礼》:“爵弁服:纁裳、纯衣、緇带、韎韐。”
郑玄 注:“爵弁者,冕之次,其色赤而微黑,如爵头然。或谓之緅。其布三十升。”
⒉ 葍的别名。;一名“爵弁”,一名“蔓”,根正白。’”
引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葍》:“《诗》曰:‘言采其葍。’ 毛 云:‘恶菜也。’《义疏》曰:‘ 河 东 关 内谓之葍; 幽 兗 谓之“燕葍”
国语词典
爵弁 [jué biàn]
⒈ 一种古代的礼冠。次冕一等,形制如冕而无旒。
引《仪礼·士冠礼》:「爵弁服:?裳、纯衣、缁带、韎韐。」
汉·郑玄·注:「爵弁者,冕之次,其色赤而微黑,如爵头然。」
《礼记·檀弓上》:「天子之哭诸侯也,爵弁绖纯衣。」
爵弁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加释义:⒈古代男子行加冠礼,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称为三加。《礼记·冠义》:“故冠於阼,以著代也。醮於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郑玄 注:“冠者,初加緇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每加益尊,所以益成也。”《梁书·处士传·阮孝绪》:“十五,冠而见其父,彦之 诫曰:‘三加弥尊,人伦之始。宜思自勗,以庇尔躬。’”宋 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二:“於是天子御 文德殿,百僚在位,命官行三加礼毕,当命字,仪典甚盛。”清 侯方域《豫省试策二》:“然则,不必三加,而未始不冠;不必六礼,而未始不婚。”⒉指三次加兵。《左传·定
- 2.
冠醮释义:古代行冠礼的一种仪节。 行冠礼时,首加冠,再加皮弁,再加爵弁。每一加而向宾位酌一次酒,谓之“冠醮”;每三加而总向宾位敬一次醴(甜酒),谓之“冠醴”。
- 3.
招复释义:招魂复魄。 古代丧礼仪式之一。语本《仪礼·士丧礼》:“復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向之,扱领于带,升自前东荣,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復。’三。降衣于前。”郑玄 注:“復者,有司招魂復魄也。”《后汉书·赵咨传》:“重以墙翣之饰,表以旌铭之仪,招復含敛之礼。”李贤 注:“招復,谓招魂復魄也。”
- 4.
正服释义:⒈古代礼仪所规定的正式服装。 包括朝服、祭服、丧服。《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褻服”何晏 集解引 三国 魏 王肃 曰:“褻服,私居服,非公会之服,皆不正。褻尚不衣,正服无所施。”清 夏炘《学礼管释·释裼袭》:“《周礼》朝祭正服皆曰服,如冕服、爵弁服、皮弁服、冠弁服。”清 夏炘《学礼管释·释丧服义例》:“盖义服亦正服也,岂有臣为君之义斩而非正服者乎!”⒉服正服。清 夏炘《学礼管释·释三年之丧》:“此以《礼记》诸篇证《仪礼》,而知三年之丧,正服二十五月,加禫二十七月也。”郭沫若《高渐离》第三幕:“秦始皇帝 冕
- 5.
素衣释义:⒈白色丝绢中衣。 《诗·唐风·扬之水》:“素衣朱襮,从子于 沃。”陈奂 传疏:“素衣,谓中衣也…… 孔 疏云:‘中衣,谓冕及爵弁之中衣,以素为之。’”《论语·乡党》:“﹝君子﹞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何晏 集解:“孔 曰:‘服皆中外之色相称也。’”⒉白色丧服。《礼记·曲礼下》:“大夫、士去国,踰竟,为坛位,乡国而哭,素衣、素裳、素冠。”郑玄 注:“言以丧礼自处也。”孔颖达 疏:“素衣、素裳、素冠者,今既离君,故其衣、裳、冠皆素,为凶饰也。”唐 刘禹锡《哭王仆射相公》诗:“羣吏謁新府,旧宾沾素衣。”
- 6.
缁布冠释义:古代士与庶人常用的一种冠。 古人行冠礼,初加缁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
- 7.
设笄释义:谓用簪子束发。 古代成年之礼。《仪礼·士冠礼》:“宾揖之,即筵坐櫛,设笄,宾盥正,纚如初。”贾公彦 疏:“凡诸设笄有二种,一是紒内安髮之笄;一是皮弁爵弁及六冕固冠之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