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诉 [zì sù]
1. 自己诉说。
英[ tell oneself; recount oneself; ]
2. 自己提起诉讼。
例原告自诉。
英[ sue in person; ]
3. 被害人自己的起诉(区别于“公诉”)
英[ private prosecution; ]
自诉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自愬”。
⒉ 自己诉说。
引《后汉书·独行传·王忳》:“妾不得白日自诉,每夜陈寃,客輒眠不见应,不胜感恚,故杀之。”
《新五代史·唐庄宗纪上》:“克用 上表自诉,其辞慢侮,天子为之引咎,优詔答之。”
《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 赵普 ﹞密奏:‘臣开国旧臣,为权幸所沮。’因备言 昭宪 顾命及先朝自愬之事。”
《清史稿·广略贝勒褚英传》:“褚英 意不自得,焚表告天自诉,乃坐咀呪,幽禁。”
⒊ 法律名词。法律规定的自诉案件的被害人或监护人,为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直接向法院提起的刑事诉讼。
国语词典
自诉 [zì sù]
⒈ 刑事被害人或有告诉权之人,对于直接侵害个人法益之罪,得自向法院起诉。相对于公诉而言。
自诉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公诉释义:人民检察院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 对侦查终结的案件,检察院认为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而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与“自诉”相对。
- 2.
具伏释义:完全认罪。《新五代史·李从温传》:“﹝ 从温 ﹞尝诬亲吏 薛仁嗣 为盗,悉籍没其家貲数千万。仁嗣 等诣闕自诉,事下有司,从温 具伏。”《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 田钦祚 ﹞与都部署 郭进 不协,敌至,闭壁自守,去又不追,蓄军资以规利,为部下所讼,詔鞫之,钦祚 具伏。”
- 3.
冤痛释义:⒈谓蒙受冤屈而悲愤沉痛。 汉 王充《论衡·感虚》:“何其冤痛相似而感动不同也。”晋 干宝《搜神记》卷三:“孤魂冤痛,自诉於天耳。”⒉指为他人感到冤屈悲痛。《三国志·魏志·杨俊传》:“黄初 三年,车驾至 宛,以市不丰乐,发怒收 俊。尚书僕射 司马宣王、常侍 王象、荀纬 请 俊,叩头流血,帝不许。俊 曰:‘臣知罪矣。’遂自杀。众冤痛之。”宋 何薳《春渚纪闻·叔夜有道之士》:“余观 嵇中散 被譖就刑,冤痛甚矣。”
- 4.
审判者释义:审理案件并加以判决。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萧山县人来度,官滇中。尝睡去,于冥中列坐审判世间事,亦有千古未结之案。”瞿秋白《赤都心史》十九:“这位女教师不得不受审判,争辩的结果,反得知审判官中每人至少也得七份口粮呢。”引申为检验评价。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一章五:“在事实的靠得住与否这一点上,观众最容易审判一个作家了。”法理解释审判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对来源于人民检察院的公诉案件或者自诉人自诉的案件进行审理并判决的一项活动。
- 5.
尽自释义:老是;总是:她心里乐滋滋的尽自笑。要想办法克服困难,别尽自诉苦。
- 6.
当事人释义:⒈指参加诉讼的一方,如民事诉讼中的原告、被告,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⒉跟事情有直接关系的人,如订立合同的双方。
- 7.
私诉释义:自诉。
- 8.
自愬释义:见“自诉”。
- 9.
自诉释义: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为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自诉案件包括:(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如虐待罪;(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3)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案件。与“公诉”相对。
- 10.
被告人释义:因涉嫌犯罪被人民检察院或自诉人起诉到人民法院,接受审判的人。与犯罪嫌疑人的区别在于刑事诉讼阶段不同而称谓不同:在案件审理之前涉嫌犯罪的人称犯罪嫌疑人;在法院审理阶段称被告人。
- 11.
诉状释义:民事案件原告人和刑事案件公诉人、自诉人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书面材料。
- 12.
起诉释义: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法律行为。 在中国,代表国家控诉的人民检察院、民事案件中的原告和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均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13.
遣行释义:⒈犹言派遣发兵。 《后汉书·和帝纪》:“烧当羌 寇 陇西,杀长吏,遣行征西将军 刘尚、越骑校尉 赵世 等讨破之。”⒉谓妻子被丈夫休弃离去。明 沉德符《野获编·果报·得子失子》:“其嬖妾 苏氏 追悼往事,自诉宗党,述往年宠姬 崔氏,既孕遣行,今不知尚在否。”
- 14.
雪理释义:洗雪审理。宋 朱弁《曲洧旧闻》卷五:“数年以来,锻鍊刑狱,至二万二千餘事,而诉理所纔八百餘事。则知贫弱不能自诉及流移死亡而无人为雪理者,皆在八百事之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