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归 [tuì guī]
1. 辞官归田;引退。
3. 退回;返归。
退归 引证解释
⒈ 辞官归田;引退。
引唐 韩愈 《赠太傅董公行状》:“在宰相位凡五年,所奏於上前者,皆二帝三王之道……退归,未尝言所言於上者於人。”
《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大约宦途的味儿不过如此,不如退归林下,遍走江湖,结识几个肝胆英雄。”
《荡寇志》第一三〇回:“召忻 因此请於 希真,归田就隐, 希真 留其平定 梁山,再行退归。”
⒉ 退回;返归。
引《东周列国志》第五回:“再三谢辞,退归本国。”
《绿野仙踪》第七四回:“他多要几两银子,暂且退归,过一二年与再来,何如?”
退归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却归释义:亦作“却归”。 退归。多谓辞官回家。
- 2.
宸算释义:帝王的谋略。唐 李德裕《异域归忠传序》:“制置大略,尽出宸算。”《旧唐书·田弘正传》:“若稍假天年,得奉宸算,兼弱攻昧,批亢擣虚,竭鹰犬之资,展获禽之用,导扬和气,洗涤伪风,然后退归田园,以避贤路。”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一:“愿陛下选将帅中威武有谋、敦庞多福、克荷功名者,授宸算,付鋭兵,俾往征之。”
- 3.
待除释义:谓官吏等候调任新职。 《汉书·王莽传中》:“诸 刘 为诸侯者,以户多少就五等之差;其为吏者皆罢,待除於家。”颜师古 注:“罢黜其职,各使退归,而言在家待迁除。”宋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其下州县之吏,一月所得,多者钱八九千,少者四五千,以守选、待除、守缺通之,盖六七年而后得三年之禄,计一月所得,乃实不能及三四千而已。”宋 胡继宗《书言故事·仕进》:“称呼待差曰待除。”
- 4.
罢朝释义:⒈帝王退朝或臣子朝罢退归。 ⒉指皇帝停止临朝。
- 5.
过制释义:⒈制订礼乐不按规定。《礼记·乐记》:“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郑玄 注:“过,犹误也。”⒉超过法度。《书·毕命》“骄淫矜侉,将由恶终”孔 传:“言 殷 众士骄恣过制,矜其所能,以自侉大。”《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既退归国,犹有恨心,内则思虑霿乱,外则土功过制,故牛旤作。”⒊超过礼制的规定。《三国志·魏志·甄皇后传》“举家称善,即从后言”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魏略》:“后年十四,丧中兄 儼,悲哀过制。”《左传·襄公十年》“子駟 抑 尉止 曰:‘尔车,非礼也’”晋 杜预 注:“言
- 6.
返辔收帆释义:比喻退归。
- 7.
退修释义:⒈谓退归修德。《文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文王 有退修之军,孟津 有再驾之役。”李善 注引《左传·僖公十九年》:“子鱼 言於 宋公 曰:‘文王 闻 崇(崇侯虎)德乱而伐之,军三旬而不降,退而修德復伐之,因垒而降。’”⒉道教语。指退隐修炼。《荡寇志》第一三二回:“小姐有志退修,定当早证妙果。”
- 8.
退归释义:⒈辞官归田;引退。唐 韩愈《赠太傅董公行状》:“在宰相位凡五年,所奏於上前者,皆二帝三王之道……退归,未尝言所言於上者於人。”《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大约宦途的味儿不过如此,不如退归林下,遍走江湖,结识几个肝胆英雄。”《荡寇志》第一三○回:“召忻 因此请於 希真,归田就隐,希真 留其平定 梁山,再行退归。”⒉退回;返归。《东周列国志》第五回:“再三谢辞,退归本国。”《绿野仙踪》第七四回:“他多要几两银子,暂且退归,过一二年与再来,何如?”
- 9.
退思释义:⒈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林父 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 ”后因以指退归思过,事后反省。《后汉书·朱暉传》:“进无蹇蹇之志,却无退思之念。”宋 王十朋《州宅十二咏·退思轩》:“退思何及矣,未退早须思。”⒉后人亦常用以自名其居。如 宋 鲁宗道 退思岩,清 史允澄 退思轩。⒊指归隐的心思。清 周亮工《庚子重九前四日板屋欲雨》诗之十二:“迟迟生退思,每每同众庶。”
- 10.
退斋释义:退归斋戒。
- 11.
退藏释义:⒈退归躲藏;隐匿。⒉谓辞官引退,藏身不用。
- 12.
退迹释义:⒈见“退迹”。 ⒉亦作“退跡”。谓改变行迹。晋 王嘉《拾遗记·周灵王》:“老聃 在 周 之末,居反景日室之山,与世人絶跡……及 聃 退跡为柱下史,求天下服道之术,四海名士,莫不争至。”⒊退归;退居。唐 柳宗元《谥议贞元十五年正月日故银青光禄大夫柳公从孙宗元谨上》:“奉上尽陪辅之志,退迹有推让之高。”宋 刘攽《为冯参政久旱待罪又表》:“臣等虽復退迹于编氓,固亦蒙恩于鸿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