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 [xué fó]
1. 学习佛法。谓出家做和尚。
3. 指信仰或研究佛教。
学佛 引证解释
⒈ 学习佛法。谓出家做和尚。
引唐 方干 《贻亮上人》诗:“人间学佛知多少,浄尽心花只有师。”
唐 黄滔 《送僧》诗:“纔年七岁便从师,犹説辞家学佛迟。”
五代 徐夤 《山寺寓居》诗:“披緇学佛应无分,鹤氅谈空亦不妨。”
宋 李觏 《回明上人诗卷》诗:“学佛有餘力,吟诗过一生。”
⒉ 指信仰或研究佛教。
引唐 郑愚 《潭州大沩山同庆寺·大圆禅师碑铭序》:“知余学佛,求为讚説。”
《新五代史·杂传·马胤孙》:“胤孙 既学 韩愈 为文,故多斥浮屠之説,及罢归,乃反学佛,撰《法喜集》、《佛国记》行於世。”
学佛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业白释义:谓学佛,做善事。 白,白业,佛教谓善业。
- 2.
修禅释义:学佛坐禪。
- 3.
傀儡场释义:场,也写作“塲”。 演傀儡戏的场所。亦喻指官场。元 姚燧《醉高歌·感怀》曲:“荣枯枕上三更,傀儡场头四并。人生幻化如泡影,那箇临危自省。”明 陈玉阳《义犬》第一折:“浪道是名千载,不如这酒一盃。翰林院抝断南狐笔,傀儡塲搬演何朝戏,哄的人盖棺犹自波波地。休道是今人沉醉后人醒,这是非今古还同晦。”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七:“蒋虎臣 晚年学佛,自京畿督学归,入 庐山 行脚至 峩眉山 伏虎菴,留一偈云:‘……功名傀儡场中物,妻子骷髏队里人。’”
- 4.
学佛释义:⒈学习佛法。谓出家做和尚。唐 方干《贻亮上人》诗:“人间学佛知多少,浄尽心花只有师。”唐 黄滔《送僧》诗:“纔年七岁便从师,犹説辞家学佛迟。”五代 徐夤《山寺寓居》诗:“披緇学佛应无分,鹤氅谈空亦不妨。”宋 李觏《回明上人诗卷》诗:“学佛有餘力,吟诗过一生。”⒉指信仰或研究佛教。唐 郑愚《潭州大沩山同庆寺·大圆禅师碑铭序》:“知余学佛,求为讚説。”《新五代史·杂传·马胤孙》:“胤孙 既学 韩愈 为文,故多斥浮屠之説,及罢归,乃反学佛,撰《法喜集》、《佛国记》行於世。”
- 5.
学教成迷释义:三论宗形容修学佛所说之教法而产生谬解之情形。
- 6.
学禅释义:犹学佛。
- 7.
学空释义:学佛。空,指佛门。
- 8.
学道释义:⒈学习道艺,即学习儒家学说,如仁义礼乐之类。《论语·阳货》:“君子学道则爱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无财者谓之贫,学道不能行者谓之病。若 宪,贫也,非病也。”宋 唐庚《大观四年作诗寄任因命舍弟同赋》:“学道一生凡几化,不因到此始知非。”明 唐顺之《万思节以集中无名作诗见贻》之一:“学道频年慕屡空,支离犹堕语言中。”⒉学习道行。指学仙或学佛。《汉书·张良传》:“廼学道,欲轻举。”颜师古 注:“道谓仙道。”宋 苏轼《将至广州用过韵寄迈迨二子》:“皇天遣出家,临老乃学道。”《西湖佳话·葛岭仙迹》:“从 左
- 9.
得果释义:⒈佛教语。谓学佛而得到证悟。果,正果。⒉收获果实。
- 10.
心要释义:佛教语。指心性上精要的法义。《坛经·宣诏品》:“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唐 白居易《八渐偈》序:“初,居易 常求心要於师,师赐我八言焉:曰观,曰觉,曰定,曰慧,曰明,曰通,曰济,曰捨。”宋 秦观《寄陈季常》诗:“暮年更折节,学佛得心要。”
- 11.
慈恩寺释义:唐 代寺院名。 旧寺在 陕西 长安 东南 曲江 北,宋 时已毁,仅存 雁塔(大雁塔)。今寺为近代新建,在 陕西省 西安市 南郊。唐 贞观 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治(高宗)为太子时,就 隋 无漏寺 旧址为母 文德皇后 追福所建,故名 慈恩寺。唐 玄奘 自 印度 学佛归国,曾住此从事佛经翻译工作达八年之久,并倡议在寺旁建 雁塔,用以收藏从 印度 带回的经像。寺在全盛时有十馀院,室一千八百九十七,僧三百人。自 神龙 始,进士登科,皇帝均赐宴 曲江 上,题名 雁塔。雁塔 今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参阅 宋
- 12.
日出处天子释义:隋 唐 时 日本 国王的自称。《隋书·东夷传·倭国》:“大业 三年,其王 多利思比孤 遣使朝贡。使者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参见“日没处天子”。
- 13.
日没处天子释义:隋 唐 时 日本 对 中国 皇帝的称呼。《隋书·东夷传·倭国》:“大业 三年,其王 多利思比孤 遣使朝贡。使者曰:‘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云云。”
- 14.
暇满难得释义:意指具备能修学佛法的八有暇、十圆满等条件,极为难得。
- 15.
歆艳释义:⒈歆羡,羡慕。⒉同“歆艷”。《新唐书·李晟传》:“每虏使至,必召息曩于坐,衣大锦袍,金带,夸异之,虏皆指目歆艳。”宋苏轼《代李琮论京东盗贼状》:“使此辈歆艳其利,以为进身之资。”明宋濂《孚中禅师信公塔铭》:“是当揭之崇碑,明示方来,使学佛者有所歆艳而起信焉。”
- 16.
甘露法雨释义:佛教称如来的教法如降甘露雨水。 佛法教化众生,就像虚空里有大云,由云降下雨来,普润众生的心,这就是“法雨”。甘露是天人(天龙八部中的天)的一种药,也就是不死之药。吃了这种甘露,可以永久长命,永久不死。这譬喻佛教徒修学佛法,能够得大涅盘的安乐,永久也不会再有生、老、病、死,所以叫做“甘露”。
- 17.
耽禅释义:耽味禅悦。亦谓潜心学佛。
- 18.
聚沙释义:亦作“聚砂”。 《法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原比喻积小善为大行。后亦指年幼慕道,学佛论道。唐 于志宁《<大唐西域记>序》:“奇开之岁,霞轩月举;聚沙之年,兰薰桂馥。”唐 李俨《<法苑珠林>序》:“幼嶷聚砂,落饰綵衣之岁;慈殷接蚁,资成具受之坛。”五代 齐己《寄怀江西僧达禅翁》诗:“长忆旧山日,与君共聚沙。”
- 19.
脩行释义:⒈谓修养德行。 《韩非子·五蠹》:“仲尼,天下圣人也,脩行明道以游海内。”《淮南子·诠言训》:“君子脩行而使善无名。”三国 魏 阮籍《大人先生传》:“束身脩行,日慎一日。”清 褚人穫《坚瓠八集·谢迭山诗》:“张叔仁 诗云:‘打硬脩行三十年,如今证验作儒仙。’”⒉出家学佛或学道。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十:“会有故人过 洛,赠以绵五十两、绢百端。凝式 悉留之,脩行尼舍,俾造袜以施 崇德、普明 两寺饭僧。”宋 鲁应龙《闲窗括异志》:“有 魏四十 道者,有妻有子。中年忽悟真空,捨俗出家脩行,斋戒甚至。”
- 20.
过午不食释义:佛教戒律。每日一餐,过了中午就不再吃食。清 俞正燮《癸巳存稿·午食》:“古以不能夕食为病,宋 人言长年诀:夜卧不覆首,晚饭少数口。避瘴者诀:稍饮卯前酒,莫喫申后饭,似非常行之道。学佛者则过午不食,谓是佛所制……佛以日午食者,乞他食故。”亦作“过中不食”。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五章:“日中一食,日中者,日午也。即后世之所谓过中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