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官 [kǎo guān]
1. 旧时主持考试的官员。
英[official responsible for examination;]
考官 引证解释
⒈ 主持考试之官。
引唐 韩愈 《答侯继书》:“寻知足下不得留僕,又为考官所辱。”
《旧唐书·宪宗纪下》:“乃詔考官 韦顗 等三人祇考及第科目人,其餘吏部侍郎自定。”
国语词典
考官 [kǎo guān]
⒈ 举行考试时,负责出题、监考、面试、阅卷等事宜的官员。
引《新唐书·卷一七九·贾?传》:「刘蕡以贤良方正对策,指中人为祸乱根本,而?与马宿庞严为考官,畏避不敢闻,竟罹其祸。」
考官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丱角释义:⒈头发束成两角形。旧时多为儿童或少年人的发式。唐 孟郊《送淡公》诗之五:“如何丱角翁,至死不裹头。”唐 康骈《剧谈录·白傅乘舟》:“丱角僕烹鱼煮茗。”明 都穆《都公谭纂》卷下:“﹝ 金廷辉 ﹞为 江西 考官,夜閲卷,倦甚,忽坐睡,梦有丱角书生揖于前。”清 赵翼《哭伟儿》诗:“两孙丱角尚儿嬉,他未知悲我更悲。”茅盾《虹》三:“她又回忆到他们俩丱角时代同在家塾中读书的琐事。”⒉指童年或少年时期。唐 方干《孙氏林亭》诗:“丱角相知成白首,而今欢笑莫咨嗟。”宋 王安石《王平甫墓志》:“自丱角未尝从人受学,操笔为戏
- 2.
主文释义:⒈指史官。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轩辕 之世,史有 仓頡。主文之职,其来久矣。”⒉主持考试。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通榜》:“贞元 十八年,权德舆 主文。”⒊用以称主考官。唐 黄滔《翰林薛舍人启》:“滔 伏以十一日纔除主文。”宋 吴自牧《梦粱录·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如卷子考中,发过别房覆考,如称众意,方呈主文。”⒋掌管文书;撰拟文稿。《红楼梦》第十五回:“﹝ 旺儿 ﹞急忙进城,找着主文的相公,假託 贾璉 所嘱,修书一封,连夜往 长安 县来。”《醒世姻缘传》第十七回:“凭那些六房书办胡乱
- 3.
主试释义:⒈主持考试。 ⒉指主考官。
- 4.
京闱释义:谓科举时代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明 归有光《戴素庵先生七十寿序》:“戴素庵 先生与吾父……皆以明经工於进士之业,数试京闈不得第。”清 叶名沣《桥西杂记·顺天乡试同考官》:“顺治 二年,定例乡试房考,京闈用中行。”
- 5.
候选释义:清 制,京官自郎中以下,地方官自道员以下,凡初由考试或捐纳入仕,以及原官因故开缺依例起复,皆须赴吏部报到,听候依法选用,称为候选。清 李渔《比目鱼·荣发》:“且喜乡、会两塲,俱已报捷,只是未曾补官,还在京师候选。”清 叶名澧《桥西杂记·顺天乡试同考官》:“顺治 二年,定例乡试房考,京闈用中行及候选进士。”《文明小史》第五一回:“他家里很有几文,不到二十岁,就报捐了个候选道。”
- 6.
入帘释义:⒈科举考试时阅卷官进入试院履职谓之“入帘”。其在考试期间不得外出。《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鲜于同 为八月初七日看了 蒯公 入帘,自谓遇合十有八九。”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一·考官争席》:“﹝ 李东阳 ﹞为太常少卿时,典 弘治 癸丑会试,时 耿文恪 岳 以礼部尚书知贡举,初入帘大宴,与争席,有违言。”⒉指担任科举阅卷官。清 李渔《怜香伴·帘阻》:“如今会场伊邇,若论资俸,下官也该入帘。”《儒林外史》第六回:“因 汤父母 前次入帘,都取中了些‘陈猫古老鼠’的文章,不入时目,所以这次不曾来聘。”清 恽
- 7.
分房释义:⒈唐 皇族及大官的世系以房划分。用始祖的官名、爵名或封号称其房,长次之间并有大房、小房,第二房,第三房等分别。《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下》:“自 玄宗 以后,诸王不出閤,不分房,子孙闕而不见。”⒉清 代科举考试,南闱和北闱的同考官都分为十八房,分住东西经房,负有分房阅卷之责,故称。清 黄宗羲《广师说》:“流俗有句读之师,有举业之师,有主考之师,有分房之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我日来得了个闈差,怕是分房。”⒊分配房屋。如:老李 负责我们单位的分房工作。
- 8.
刊文释义:科举时代刊印的八股文章,如《三场闱墨》之类,总称为刊文。后指《会考升学指导》一类书籍。鲁迅《花边文学·考场三丑》:“今年的考官之流,颇在讲些中学生的考卷的笑柄。其实这病源就在于瞎写。那些题目,是只要能够钞刊文,就都及格的。”
- 9.
别头场释义:唐 宋 科举制度,为避免应试者与考官有亲故等关系的嫌疑而另设的考场。
- 10.
别头试释义:唐 宋 科举制度中,因应试者与考官有亲故关系或其他原因,为避嫌疑而另设的考试。《新唐书·选举志上》:“初,礼部侍郎亲故移试考功,谓之别头……﹝ 元和 ﹞十三年,权知礼部侍郎 庾承宣 奏復考功别头试。”《宋史·选举志一》:“士有亲戚仕本州,或为发解官,及侍亲远宦,距本州二千里,令转运司类试,以十率之,取三人。於是诸路始有别头试。”清 叶名沣《桥西杂记·回避》:“赵氏翼《陔餘丛考》引《通考》:唐 开元 二十四年,设别头试,为后世科场回避亲族之始。”亦省称“别头”、“别试”。。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别头及第》:
- 11.
十不释义:《宋史·选举志一》:“是年,诸州所荐士数益多,乃约 周 显德 之制,定诸州贡举条法及殿罚之式:进士‘文理紕繆’者殿五举,诸科初场十‘不’殿五举,第二、第三场十‘不’殿三举,第一至第三场九‘不’并殿一举。 ”此谓考官于经义不通的试卷上批一“不”字,积批语之数,而有“十不”、“九不”的说法。
- 12.
十八房释义:明 会试、清 会试及乡试,十八名同考官分房批阅五经试卷,故称“十八房”。清 顾炎武《日知录·十八房》:“今制会试用考试官二员总裁,同考试官十八员,分閲五经,谓之十八房。”《文献通考·选举》:“顺天 乡试,仍照旧例,其外省乡试……大省十八房。”清 赵翼《陔馀丛考·十八房》:“本朝会试及京闈乡试,所用同考官凡十八员,谓之十八房。按,分经本始于 宋理宗 绍定 二年,但不载房数。今之十八房,盖沿前 明 制也……《易》、《诗》各五房,《书》四房,《春秋》、《礼记》各二房,共十八房,相沿已久。”参阅《清史稿·选举志三
- 13.
卖题释义:旧指主考官受贿后泄露试题。
- 14.
同考释义:指同考官。
- 15.
坐师释义:明 清 举人、进士对主考官、总裁官的称呼。
- 16.
封弥释义:科举时代,为防止考试舞弊,将试卷中的姓名、籍贯等用纸糊封,编号并加钤印,称为“封弥”。 此法始于 唐 武后 时,至 宋 景德 祥符 间已成定制,沿用到 清 末科举废除之时。《宋史·选举志一》:“景德 四年,命有司详定考校进士程式……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毕,復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宋 苏轼《议学校贡举状》:“今议者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章;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举 唐室 故事,兼採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罢经生朴学,不用
- 17.
师门释义:⒈师傅的家门半年不入师门。⒉科举时代考取进士的人称考官为师门,后来泛指老师同出师门。
- 18.
帘官释义: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时的考官,分内帘官与外帘官。在外提调、监试等谓之外帘官;在内主考、同考谓之内帘官。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咸丰 八年,关节案发,首辅弃市,少宰戍边,内外帘官及京兆闈新中举子,军流降革至数十人之多,可谓科场大狱矣。”《儒林外史》第六回:“今科几位帘官,都是少年进士,专取有才气的文章。”参阅《明史·选举志二》。
- 19.
座主释义:唐 宋 时进士称主试官为座主。至 明 清,举人、进士亦称其本科主考官或总裁官为座主。或称师座。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进士﹞互相推敬谓之先辈。俱捷谓之同年。有司谓之座主。”《旧唐书·令狐峘传》:“衢州 刺史 田敦,峘 知举时进士门生也。初 峘 当贡部,放牓日贬逐,与 敦 不相面。敦 闻 峘 来,喜曰:‘始见座主。’迎謁之礼甚厚。”宋 梅尧臣《较艺赠永叔和禹玉》诗:“今看座主与门生,事事相同举世荣。”《明史·霍韬传》:“举进士出 毛澄 门下,素执弟子礼,议礼不合,遂不復称为座主。”清 侯方域《太常公家
- 20.
座师释义:明、清 两代举人、进士对主考官的尊称。
考官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丱角释义:⒈头发束成两角形。旧时多为儿童或少年人的发式。唐 孟郊《送淡公》诗之五:“如何丱角翁,至死不裹头。”唐 康骈《剧谈录·白傅乘舟》:“丱角僕烹鱼煮茗。”明 都穆《都公谭纂》卷下:“﹝ 金廷辉 ﹞为 江西 考官,夜閲卷,倦甚,忽坐睡,梦有丱角书生揖于前。”清 赵翼《哭伟儿》诗:“两孙丱角尚儿嬉,他未知悲我更悲。”茅盾《虹》三:“她又回忆到他们俩丱角时代同在家塾中读书的琐事。”⒉指童年或少年时期。唐 方干《孙氏林亭》诗:“丱角相知成白首,而今欢笑莫咨嗟。”宋 王安石《王平甫墓志》:“自丱角未尝从人受学,操笔为戏
- 2.
主文释义:⒈指史官。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轩辕 之世,史有 仓頡。主文之职,其来久矣。”⒉主持考试。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通榜》:“贞元 十八年,权德舆 主文。”⒊用以称主考官。唐 黄滔《翰林薛舍人启》:“滔 伏以十一日纔除主文。”宋 吴自牧《梦粱录·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如卷子考中,发过别房覆考,如称众意,方呈主文。”⒋掌管文书;撰拟文稿。《红楼梦》第十五回:“﹝ 旺儿 ﹞急忙进城,找着主文的相公,假託 贾璉 所嘱,修书一封,连夜往 长安 县来。”《醒世姻缘传》第十七回:“凭那些六房书办胡乱
- 3.
主试释义:⒈主持考试。 ⒉指主考官。
- 4.
京闱释义:谓科举时代在京城举行的考试。 明 归有光《戴素庵先生七十寿序》:“戴素庵 先生与吾父……皆以明经工於进士之业,数试京闈不得第。”清 叶名沣《桥西杂记·顺天乡试同考官》:“顺治 二年,定例乡试房考,京闈用中行。”
- 5.
候选释义:清 制,京官自郎中以下,地方官自道员以下,凡初由考试或捐纳入仕,以及原官因故开缺依例起复,皆须赴吏部报到,听候依法选用,称为候选。清 李渔《比目鱼·荣发》:“且喜乡、会两塲,俱已报捷,只是未曾补官,还在京师候选。”清 叶名澧《桥西杂记·顺天乡试同考官》:“顺治 二年,定例乡试房考,京闈用中行及候选进士。”《文明小史》第五一回:“他家里很有几文,不到二十岁,就报捐了个候选道。”
- 6.
入帘释义:⒈科举考试时阅卷官进入试院履职谓之“入帘”。其在考试期间不得外出。《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鲜于同 为八月初七日看了 蒯公 入帘,自谓遇合十有八九。”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一·考官争席》:“﹝ 李东阳 ﹞为太常少卿时,典 弘治 癸丑会试,时 耿文恪 岳 以礼部尚书知贡举,初入帘大宴,与争席,有违言。”⒉指担任科举阅卷官。清 李渔《怜香伴·帘阻》:“如今会场伊邇,若论资俸,下官也该入帘。”《儒林外史》第六回:“因 汤父母 前次入帘,都取中了些‘陈猫古老鼠’的文章,不入时目,所以这次不曾来聘。”清 恽
- 7.
分房释义:⒈唐 皇族及大官的世系以房划分。用始祖的官名、爵名或封号称其房,长次之间并有大房、小房,第二房,第三房等分别。《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下》:“自 玄宗 以后,诸王不出閤,不分房,子孙闕而不见。”⒉清 代科举考试,南闱和北闱的同考官都分为十八房,分住东西经房,负有分房阅卷之责,故称。清 黄宗羲《广师说》:“流俗有句读之师,有举业之师,有主考之师,有分房之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我日来得了个闈差,怕是分房。”⒊分配房屋。如:老李 负责我们单位的分房工作。
- 8.
刊文释义:科举时代刊印的八股文章,如《三场闱墨》之类,总称为刊文。后指《会考升学指导》一类书籍。鲁迅《花边文学·考场三丑》:“今年的考官之流,颇在讲些中学生的考卷的笑柄。其实这病源就在于瞎写。那些题目,是只要能够钞刊文,就都及格的。”
- 9.
别头场释义:唐 宋 科举制度,为避免应试者与考官有亲故等关系的嫌疑而另设的考场。
- 10.
别头试释义:唐 宋 科举制度中,因应试者与考官有亲故关系或其他原因,为避嫌疑而另设的考试。《新唐书·选举志上》:“初,礼部侍郎亲故移试考功,谓之别头……﹝ 元和 ﹞十三年,权知礼部侍郎 庾承宣 奏復考功别头试。”《宋史·选举志一》:“士有亲戚仕本州,或为发解官,及侍亲远宦,距本州二千里,令转运司类试,以十率之,取三人。於是诸路始有别头试。”清 叶名沣《桥西杂记·回避》:“赵氏翼《陔餘丛考》引《通考》:唐 开元 二十四年,设别头试,为后世科场回避亲族之始。”亦省称“别头”、“别试”。。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别头及第》:
- 11.
十不释义:《宋史·选举志一》:“是年,诸州所荐士数益多,乃约 周 显德 之制,定诸州贡举条法及殿罚之式:进士‘文理紕繆’者殿五举,诸科初场十‘不’殿五举,第二、第三场十‘不’殿三举,第一至第三场九‘不’并殿一举。 ”此谓考官于经义不通的试卷上批一“不”字,积批语之数,而有“十不”、“九不”的说法。
- 12.
十八房释义:明 会试、清 会试及乡试,十八名同考官分房批阅五经试卷,故称“十八房”。清 顾炎武《日知录·十八房》:“今制会试用考试官二员总裁,同考试官十八员,分閲五经,谓之十八房。”《文献通考·选举》:“顺天 乡试,仍照旧例,其外省乡试……大省十八房。”清 赵翼《陔馀丛考·十八房》:“本朝会试及京闈乡试,所用同考官凡十八员,谓之十八房。按,分经本始于 宋理宗 绍定 二年,但不载房数。今之十八房,盖沿前 明 制也……《易》、《诗》各五房,《书》四房,《春秋》、《礼记》各二房,共十八房,相沿已久。”参阅《清史稿·选举志三
- 13.
卖题释义:旧指主考官受贿后泄露试题。
- 14.
同考释义:指同考官。
- 15.
坐师释义:明 清 举人、进士对主考官、总裁官的称呼。
- 16.
封弥释义:科举时代,为防止考试舞弊,将试卷中的姓名、籍贯等用纸糊封,编号并加钤印,称为“封弥”。 此法始于 唐 武后 时,至 宋 景德 祥符 间已成定制,沿用到 清 末科举废除之时。《宋史·选举志一》:“景德 四年,命有司详定考校进士程式……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毕,復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宋 苏轼《议学校贡举状》:“今议者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章;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举 唐室 故事,兼採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罢经生朴学,不用
- 17.
师门释义:⒈师傅的家门半年不入师门。⒉科举时代考取进士的人称考官为师门,后来泛指老师同出师门。
- 18.
帘官释义: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时的考官,分内帘官与外帘官。在外提调、监试等谓之外帘官;在内主考、同考谓之内帘官。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咸丰 八年,关节案发,首辅弃市,少宰戍边,内外帘官及京兆闈新中举子,军流降革至数十人之多,可谓科场大狱矣。”《儒林外史》第六回:“今科几位帘官,都是少年进士,专取有才气的文章。”参阅《明史·选举志二》。
- 19.
座主释义:唐 宋 时进士称主试官为座主。至 明 清,举人、进士亦称其本科主考官或总裁官为座主。或称师座。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进士﹞互相推敬谓之先辈。俱捷谓之同年。有司谓之座主。”《旧唐书·令狐峘传》:“衢州 刺史 田敦,峘 知举时进士门生也。初 峘 当贡部,放牓日贬逐,与 敦 不相面。敦 闻 峘 来,喜曰:‘始见座主。’迎謁之礼甚厚。”宋 梅尧臣《较艺赠永叔和禹玉》诗:“今看座主与门生,事事相同举世荣。”《明史·霍韬传》:“举进士出 毛澄 门下,素执弟子礼,议礼不合,遂不復称为座主。”清 侯方域《太常公家
- 20.
座师释义:明、清 两代举人、进士对主考官的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