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染 [suǒ rǎn]
1. 受沾染;受影响。
所染 引证解释
⒈ 受沾染;受影响。
引《墨子·所染》:“舜 染於 许由、伯阳,禹 染於 皋陶、伯益,汤 染於 伊尹、仲虺,武王 染於 周公、太公 :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
孙诒让 间诂:“高诱 云:‘所从染得其人,故曰当。’”
唐 张乔 《寄清越上人》诗:“大道本来无所染,白云那得有心期。”
所染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尘不染释义:⒈佛教指色、声、香、味、触、法六者为尘。 修道者达到真性清净,不被六尘所染污为“一尘不染”。后指完全不受坏思想、坏风气的影响。⒉形容环境非常清洁。
- 2.
丝染释义:《墨子·所染》:“子墨子 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后因以“染丝”或“丝染”比喻客观影响对人的作用。
- 3.
伯阳释义:⒈古贤人。 相传为 舜 七友之一。《墨子·所染》:“舜 染於 许由、伯阳。”孙诒让 间诂:“此 伯阳 自是 舜 时贤人。”《吕氏春秋·本味》:“故 黄帝 立四面,尧、舜 得 伯阳、续耳 然后成,凡贤人之德有以知之也。”高诱 注:“伯阳、续耳 皆贤人,尧 用之以成功也。”陈奇猷 校释:“伯阳、续耳 係 舜 七友中之二友。”参阅 宋 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舜七友》。⒉老子 的字。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文选·应璩<与满公琰书>》:“西有 伯阳 之馆,北有旷野之望。”李善 注:“伯阳,即 老子 也。”宋
- 4.
如兰之馨释义:表明意思就是像兰花一样的芳香。引申义就是想兰花一样高洁清幽,遗世独立,不为世尘所染。
- 5.
守身为大释义:君子独善其身,不为身外之事所染。
- 6.
悲染丝释义:《墨子·所染》:“子墨子 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后以“悲染丝”为易受习俗影响以及由此而发感叹的典故。 三国 魏 阮籍《咏怀》之二三:“杨朱 泣岐路,墨子 悲染丝。”亦作“悲素丝”、“悲丝染”。唐 李白《古风》之五九:“惻惻泣路岐,哀哀悲素丝。”清 丘逢甲《孟徵以粤秀山无咎室诗见示次韵》之二:“百年人事悲丝染,四海风尘把剑看。”亦省作“悲丝”。唐 罗隐《谗书·屏赋》:“阮 何情而泣路,墨 何事而悲丝。”清 无名氏《万金记·顽梗》:“天末徒号鴟,可怜泣路悲丝,忠肝
- 7.
染涉释义:参与,涉足。《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四年》:“是时,代 乡旧族,多与 泰 等连谋,唯 于烈 无所染涉,帝由是益重之。”
- 8.
染逮释义:牵连,连累。《后汉书·皇甫规传》:“及党事大起,天下名贤多见染逮。”《资治通鉴·汉桓帝延熹九年》:“时党人狱所染逮者,皆天下名贤。”胡三省 注:“染,谓狱辞所污染也。逮,谓连及也。”
- 9.
胭脂井释义:亦作“臙脂井”。即 南朝 陈 景阳宫 的 景阳井,故址在今 南京市。隋 兵南下,后主 与妃 张丽华、孔贵嫔 并投此井,卒为 隋 人牵出,故又名 辱井。井有石栏,呈红色,好事者附会为胭脂所染,呼为 胭脂井。宋 周必大《二老堂杂志·记金陵登览》:“辱井 者,三人俱投之井也,在寺之南。甚小而水可汲,意其地良是,而井则可疑。世传二妃将坠,泪渍石栏,故石脉类臙脂,俗又呼 臙脂井。”元 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词:“《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 坏寒螿泣。”清 赵翼《莫愁湖》诗:“始怜百尺 胭脂井,不及双栖玳瑁梁。”
- 10.
苍黄释义:⒈黄而发青;灰暗的黄色:病人面色苍黄。时近深秋,竹林变得苍黄了。⒉苍指青色,黄指黄色,素丝染色,可以染成青的,也可以染成黄的(语本《墨子·所染》)。比喻事物的变化。⒊同“仓皇”。
- 11.
茹藘释义:⒈即茜草。其根可作绛红色染料。⒉指茹藘所染之绛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