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格 [cí gé]
1. 修辞方式之一。亦称“修辞格”
英[figures of speech;]
辞格 引证解释
⒈ 诗文的格调或风格。
引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好知己恶及第》:“﹝ 郑隐 ﹞少为律赋,辞格固寻常。”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卷一:“近见 曾子固 编《李太白集》后,谓颇获遗亡。而有《赠怀素草书歌》,并《笑矣乎》数首,皆 贯休、齐己 辞格。”
⒉ 修辞学术语。指积极修辞的各种修辞格式。
引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第五篇二:“辞格以前颇有种种的分类。”
黄民裕 《<辞格汇编>前言》:“汉语在长期的使用和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些‘讲究美妙,讲究技巧’的比较固定的修辞格式,这就是修辞学中‘积极修辞’的各种修辞格,简称辞格。”
辞格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借代释义:修辞格的一种。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如ᾀ红领巾积极参加植树劳动”中的“红领巾”就是借代。
- 2.
双关释义:修辞格的一种。 利用语言上的多义和同音关系,使一句话关涉到两个意思。即表面说的是一种意义,实际指的是另一种意义。有谐音双关和意义双关两种。
- 3.
反喻释义:修辞学上辞格之一。 用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即说反话。常用于嘲弄讽刺。
- 4.
反语释义:修辞格的一种。用同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可以用正面的话表达反面的本意,也可以用反面的话表达正面 的本意。如“动不动就打人,多勇敢啊!”
- 5.
反问释义:⒈反过来对提问 的人发问。⒉也叫反诘。修辞格的一种。用否定的句式通过反问来表示肯定的意思,或用肯定的句式通 过反问来表示否定的意思,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问句之中。如“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
- 6.
对偶释义:修辞格的一种。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思。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 孺子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 7.
层递释义:⒈层层递进。严复《原强》:“夫 中国 今日之民,其力、智、德三者,苟通而言之,则经数千年之层递积累,本之乎山川风土之攸殊,导之乎刑政教俗之屡变,陶钧炉锤而成此最后之一境。”⒉逐级递送。《清史稿·刑法志三》:“凡诉讼在外由州县层递至於督抚,在内归总於三法司。”⒊修辞格的一种。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来表达层层递进的意思。
- 8.
排比释义:修辞格的一种。连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短语、分句或句子,来加强语势或深化语意。如“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
- 9.
析字释义:⒈辨析字义。⒉修辞学上辞格的一种。即根据字的形、音、义,进行化形、谐音、衍义等的修辞手法。主要方式有离合、增损、借形、借音、切脚、双反、代换、牵附等。如唐李白《永王东巡歌》“海动山倾古月摧”,就是运用离合式将“胡”字析为“古”“月”二字。参阅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积极修辞三·析字》。
- 10.
比喻释义:⒈修辞格的一种。 即用跟甲事物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比喻一般包括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三个部分。如“儿童(本体)像(比喻词)春天的花朵(喻体)。”⒉比方:我们用鱼和水的关系来比喻解放军和人民的关系。
- 11.
比拟释义:⒈修辞格的一种。 即把甲事物拟作乙事物。分拟人、拟物两种。如“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就是拟人,“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就是拟物。⒉比较:无可比拟。
- 12.
续麻释义:“顶真续麻”的简称。古时酒令、诗、词、曲中的一种修辞格式。前句末字即作为后句首字,递接而下。
- 13.
讳饰格释义:修辞格的一种。 说话时遇到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其它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修辞手法叫做讳饰。
- 14.
设问释义:修辞格的一种。作者自己提问,自己作答,以便突出主要论点,申述所要申述的问题。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 15.
谐音释义:指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人们常利用谐音来构成修辞格,增强表达效果。
- 16.
转品释义:⒈升迁官位品秩。 ⒉也叫转类。修辞学辞格之一。指写文章时有意将某一词类的词临时转作另一词类的词来用。如汉刘向《说苑·贵德》:“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其中的后一个“风”、“雨”就是将名词临时用作动词。
- 17.
转喻释义:转喻历来被看作一种修辞格。随着认知语义学的崛起,人们对转喻的“修辞说”提出质疑,认为该类语言使用涉及(话语意思)推理中的常规运算,与日常话语理解并无本质不同。
- 18.
辞格释义:修辞格的简称。
- 19.
递进释义:⒈一个比一个推进 一步。⒉也叫层递。修辞格之一。将文辞按从浅到深、从低到高、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意思层层推进。如: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 20.
通感释义:也叫移觉。修辞格的一种。用描写一类感觉的语句来描写另一类感觉,沟通两类感觉,造成表达上的新奇感和生动性。如“婉转动人的乐曲散发着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