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兑运 兑运的意思
duìyùn

兑运

简体兑运
繁体兌運
拼音duì yùn
注音ㄉㄨㄟˋ ㄩㄣ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duì ruì yuè,(1) 交换。【例句】:兑换(用一种货币换另一种货币)。兑现。汇兑(两地通过信件或电报交换款项)。(2) 掺和;混合。【组词】:兑点热水。(3) 八卦之一,代表沼泽。(4) 直。【例句】:“松柏斯兑”。(1) 同“锐”,尖锐。(1) 同“悦”,喜悦。

yùn,(1) 循序移动。【组词】:运行。运动。运转(zhuàn )。(2) 搬送。【组词】:运输。运载。运营(交通工具的运行和营业)。运力。运销。空运。海运。(3) 使用。【组词】:运用。运算。运笔。运筹(制定策略)。(4) 人的遭遇,亦特指迷信的人所说的遭遇。【组词】:运气。命运。幸运。国运。(5) 南北距离。【组词】:广运百里。(6) 姓。

基本含义

指运气好,得到好的结果或好的机会。

兑运的意思

兑运 [duì yùn]

1. 明代漕运方式之一。由官军代运漕粮,百姓付予相应的路费和耗米。

兑运 引证解释

⒈ 明 代漕运方式之一。由官军代运漕粮,百姓付予相应的路费和耗米。

《明史·食货志三》:“江南 民运粮诸仓,往返几一年,误农业。令民运至 淮安 瓜洲,兑与卫所,官军运载至北,给与路费耗米,则军民两便。是为兑运。”


国语词典

兑运 [duì yùn]

⒈ 民与军相互兑换运输。

《明史·卷七九·食货志》:「江南民运粮诸仓,往返几一年,误农业。令民运至淮安、瓜洲,兑与卫所。官军运载至北,给与路费耗米,则军民两便。是为兑运。」


兑运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支运释义:明 代漕运方式之一。明成祖 永乐 十三年(1415年),征调南粮,改海运为河运。在 淮安、徐州、临清 等地设仓收囤,由官军分成 淮安 到 徐州、徐州 到 德州、德州 到 通州(今 北京市 通县)等段,节节接运,名为支运。每年四次,运粮三百余万石。宣德 六年(1431年)改行兑运。一说,支运包括支粮和运粮两个方面,指从前一粮仓支出税粮,运往后一粮仓。运军从各仓支出的粮,不必即当年该仓的进仓粮;当年各仓的进仓粮,不必即供当年运军支出运输。《明史·食货志三》:“自 成祖 迁 燕,道里辽远,法凡三变。初支运,次兑
    • 2.
      改兑释义:改变的兑运法。明 宣德 年间所行兑运法规定:江南 粮户运粮到 瓜洲、淮安、河南 粮户到 小滩,山东 粮户到 济宁 等仓交兑。施行后官军既多勒索,粮户仍须自运。成化 七年 应天 巡抚 滕昭 命令运军到 江南 水次兑运;十年,原交 淮、徐、临、德 四仓支运漕粮,也改在水次交兑,称为“改兑”。又称长运。
    • 3.
      羡余银释义:凡各帮漕船兑运漕粮,照例支给运丁羡余银。
    • 4.
      贴兑释义:明 宣德 六年,因 江 南农民运粮到北方各仓,往返需时几近一年,有误生产,改令农民送粮至 淮安、瓜州,交付卫所官军北运。农民向官军补贴路费和耗米,称贴兑。明 归有光《遗王都御史书》:“当时民以为不堪,故改定於 淮安、瓜州 水次,增加船脚耗米,对船贴兑,与军领运,此所谓兑运也。”参阅《明史·食货志三》。
    • 5.
      运军释义:指漕运军队。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转运兑运长运》:“将民运粮储於 瓜州、淮安,补给脚价,兑与运军,自是转运变为兑运。”《清会典事例·户部·漕运》:“僉选运军:顺治 九年覆准,旧例用黄快船以运货物,设运船以輓漕粮,邇年运军苦於运粮,每多窜入黄快丁,该管官严行清句。”《清史稿·食货志一》:“諭各省勘实屯地,檄屯户税契执业,改屯餉为丁粮,归州县徵解。除屯丁、运军名目,裁卫官。”
    • 6.
      领兑释义:⒈谓掌管兑运事宜。 ⒉犹领取。

兑运(duiyu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兑运是什么意思 兑运读音 怎么读 兑运,拼音是duì yùn,兑运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兑运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