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 [zhōng zhèng]
1. 正直。
英[fair;]
中正 引证解释
⒈ 得当;不偏不倚。
引《书·吕刑》:“明启刑书,胥占,咸庶中正。”
蔡沉 集传:“咸庶中正者,皆庶几其无过忒也。”
宋 叶适 《答少詹书》:“轻鄙中正平易之论,而多为惊世骇俗絶高之语。”
清 姚鼐 《夏县知县新城鲁君墓志铭》:“君古文虽本 梅崖,而自傅以己之所得,持论尤中正。”
⒉ 正直;忠直。
引《管子·五辅》:“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諂諛。”
《东观汉记·申屠刚传》:“性刚直中正,志节抗厉,常慕 史鰌 汲黯 之为人。”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公琰 殖根,不忘中正。”
⒊ 指正直之士。
引《荀子·劝学》:“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⒋ 犹纯正。
引汉 扬雄 《法言·吾子》:“交五声十二律也,或雅或郑,何也?曰:‘中正则雅,多哇则郑。’”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二:“碧山 以和平中正之音,却值 宋 室败亡之后,故其为词也哀以思。”
茅盾 《搬的喜剧》:“声音是和平而中正。”
⒌ 指正道。
引《易·离》:“柔丽乎中正。”
高亨 注:“象人有柔和之德,附丽于正道。”
《楚辞·离骚》:“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王逸 注:“中心晓明得此中正之道。”
晋 傅玄 《傅子·检商贾》:“夫 神农 正其纲,先之以无欲,而咸安其道, 周 综其目,壹之以中正,而民不越。”
⒍ 官名。 秦 末 陈胜 自立为 楚王 时置,掌纠察群臣的过失。
引《史记·陈涉世家》:“陈王 以 朱房 为中正, 胡武 为司过,主司羣臣。”
三国 魏 立中正以藻别人物, 晋 南北朝 仍之, 唐 废。 《晋书·刘毅传》:“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 魏氏 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宋 王谠 《唐语林·文学》:“近代有中正。中正,乡曲之表也。藻别人物,知其乡中贤愚出处。”
国语词典
中正 [zhōng zhèng]
⒈ 不偏不倚。
引《礼记·乐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
宋·叶适〈答少詹书〉:「轻鄙中正平易之论,而多为惊世骇俗绝高之语。」
反极端
⒉ 正直。
引《管子·五辅》:「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
《东观汉记·卷一五·申屠刚传》:「性刚直中正,志节抗厉,常慕史䲡汲黯之为人。」
⒊ 纯正。
引汉·扬雄《法言·吾子》:「或问交五声十二律也,或雅或郑,何也?曰:『中正则雅,多哇则郑。』」
⒋ 职官名。秦末陈胜自立为楚王时所置,主掌纠察群臣的过失。
引《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
⒌ 三国魏开始立中正以区别人物出身的贵贱。参见「九品中正」条。
引《晋书·卷四十五·刘毅传》:「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语林·卷二·文学》:「中正,乡曲之表也。藻别人物,知其乡中贤愚出处。」
中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极释义:不寻根究底,不到极点;不到顶点,不合中正的准则,不急无穷,无限的意思。
- 2.
丙舍释义:⒈后汉宫中正室两边的房屋,以甲乙丙为次,其第三等舍称丙舍。《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遂出贵人姊妹置丙舍。”王先谦 集解引 胡三省 曰:“丙舍,宫中之室,以甲乙丙丁为次也。”唐 温庭筠《走马楼三更曲》:“帘间清唱报寒点,丙舍无人遗烬香。”⒉泛指正室旁的别室,或简陋的房舍。清 袁枚《上尹制府乞病启》:“对此日琴堂之官烛,忆当年丙舍之书灯。”清 姚际唐《零丁洋》诗:“我家丙舍两三楹,性命苟全聊復寄。”⒊指在墓地的房屋。元 迺贤《秋夜有怀侄元童》诗:“墓田丙舍知何所?一夜令人白髮长。”清 黄周星《补张灵崔莹合
- 3.
中德释义:⒈中正的德行。⒉中等的德行。⒊犹言自以为是。德,通“得”。
- 4.
中教释义:⒈中正和平的教化。⒉中学教育的省称。⒊合乎教令。
- 5.
中正之官释义:中正之官指胆,比喻胆的主决断作用,且不偏不倚,公正、果敢。
- 6.
中正无私释义:中正:正直。正直而无私心。
- 7.
中正无邪释义:中正:正直。正直而没有邪念。
- 8.
中直释义:⒈正直。《易·同人》:“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孔颖达 疏:“以其用中正刚直之道。”⒉中央直属机关的省称。《中国青年报》(1983年10月18日):“中直团委召开座谈会。”
- 9.
中节释义:⒈谓守节秉义,中正不变。《易·蹇》:“《象》曰:大蹇,朋来,以中节也。”孔颖达 疏:“得位居中,不易其节,故致朋来,故云以中节也。”⒉中期。《汉书·晁错传》:“秦 始乱之时,吏之所先侵者,贫人贱民也;至其中节,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及其末涂,所侵者宗室大臣也。”⒊中等的节操。《孔子家语·辩政》:“孔子 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悌矣,友事十一人可以举善矣:中节也,中人附矣,犹未足也。’”唐 李华《三贤论》:“萧(萧颖士)若百鍊之钢,不可屈折,当废兴去就之际,一死一生之间,而后见其大节;视听过速
- 10.
中适释义:⒈中正适当。 汉 贾谊《新书·容经》:“言秉中适而据乎宜。”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用权於变,则失中适之宜。”《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冬不凄寒,夏无炎燀。钧调中适,可以永年。”李善 注引 高诱 曰:“适,中也。”⒉心中安适。唐 白居易《负冬日》诗:“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 11.
主静释义:宋 明 理学家的道德修养方法。渊源于古代儒家(《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并参杂佛、道的寂静无为思想。“主静”一语首由 周敦颐 在其《太极图说》中提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他用未有天地以前的“无极”原来是“静”的,来证明人的天性本来也是“静”的,由于后天染上了“欲”,故须通过“无欲”工夫,以求达到“静”的境界(“无欲故静”)。以后它一直是理学的主要思想。
- 12.
九品中正释义:魏、晋、南北朝 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魏文帝 曹丕 黄初 元年采纳吏部尚书 陈群 的建议,各州、郡设立中正官,将各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为九等(九品),供朝廷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沿至 晋、南北朝,选取专重门第,致“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成为世族豪门把持政权的工具。隋文帝 时废除此制,改行科举制。参阅《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宋书·恩倖传论》。
- 13.
九品中正制释义: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吏的制度。自曹魏开始,用各州郡有声望的人任“中正”官,负责在本地区品评人物,选拔官吏。把人物分为九等,称九品,然后按品级选官。据门第高低划分品级上下,按品级上下决定官阶大小,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世族地主操纵政权、发展权势的工具。至隋改行科举制,此制废。
- 14.
书獃子释义:同“书獃”。清 钱泳《履园丛话·笑柄·不准》:“为官者必用读书人,以其有体有用也。然断不可用书獃子,凡人一獃而万事隳矣。”清 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三:“﹝ 言侣白 ﹞归舟经 吴淞江,夜遇胠篋者,乃从容语之曰:‘财物儘尔取,有茄砚一枚,我自少习用,不忍舍也。’盗曰:‘真书獃子!’因笑而掷还之。”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唐冰溪先生》:“初得中正榜,引见后,以口嘘气,以手拂尘,上以为书獃子。”
- 15.
了眊释义:谓眼睛明净与浑浊。语出《孟子·离娄上》:“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唐 韩愈《荐士》诗:“孟軻 分邪正,眸子看瞭眊。”
- 16.
亨贞释义:谓亨通中正。
- 17.
任势释义:⒈谓利用各种有利的态势或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孙子·势篇》:“故善战者,求之於势,不责於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然文之任势,势有刚柔,不必壮言慷慨,乃称势也。”⒉谓任意使用手中的权势。《文选·潘岳<西征赋>》:“当 音 凤 恭 显 之任势也,乃熏灼四方,震耀都鄙。”李周翰 注:“王音、王凤、弘恭、石显 之徒,邪佞用势,熏灼震耀於天下。”《晋书·华恒传》:“初,恒 为州大中正,乡人 任让 轻薄无行,为 恒
- 18.
余夫释义:古代谓法定的受田人口之外的人。《孟子·滕文公上》:“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餘夫二十五亩。”赵岐 注:“餘夫者,一家一人受田,其餘老小尚有餘力者,受二十五亩,半於圭田,谓之餘夫也。”《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颂声作矣”汉 何休 注:“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多於五口,名曰餘夫。餘夫以率受田二十五亩。”《汉书·食货志上》:“农民户人已受田,其家众男为餘夫,亦以口受田如此。”
- 19.
俭正释义:俭约中正。
- 20.
倒错释义:颠倒错乱。《列子·周穆王》:“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无不倒错者焉。”《百喻经·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使前人迷乱失心,倒错法相,终年累岁空无所获。”《晋书·刘毅传》:“今之中正……上欺明主,下乱人伦,乃使优劣异地,首尾倒错。”唐 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发言则嗤鄙怪诞,叙事则参差倒错。”
中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极释义:不寻根究底,不到极点;不到顶点,不合中正的准则,不急无穷,无限的意思。
- 2.
丙舍释义:⒈后汉宫中正室两边的房屋,以甲乙丙为次,其第三等舍称丙舍。《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遂出贵人姊妹置丙舍。”王先谦 集解引 胡三省 曰:“丙舍,宫中之室,以甲乙丙丁为次也。”唐 温庭筠《走马楼三更曲》:“帘间清唱报寒点,丙舍无人遗烬香。”⒉泛指正室旁的别室,或简陋的房舍。清 袁枚《上尹制府乞病启》:“对此日琴堂之官烛,忆当年丙舍之书灯。”清 姚际唐《零丁洋》诗:“我家丙舍两三楹,性命苟全聊復寄。”⒊指在墓地的房屋。元 迺贤《秋夜有怀侄元童》诗:“墓田丙舍知何所?一夜令人白髮长。”清 黄周星《补张灵崔莹合
- 3.
中德释义:⒈中正的德行。⒉中等的德行。⒊犹言自以为是。德,通“得”。
- 4.
中教释义:⒈中正和平的教化。⒉中学教育的省称。⒊合乎教令。
- 5.
中正之官释义:中正之官指胆,比喻胆的主决断作用,且不偏不倚,公正、果敢。
- 6.
中正无私释义:中正:正直。正直而无私心。
- 7.
中正无邪释义:中正:正直。正直而没有邪念。
- 8.
中直释义:⒈正直。《易·同人》:“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孔颖达 疏:“以其用中正刚直之道。”⒉中央直属机关的省称。《中国青年报》(1983年10月18日):“中直团委召开座谈会。”
- 9.
中节释义:⒈谓守节秉义,中正不变。《易·蹇》:“《象》曰:大蹇,朋来,以中节也。”孔颖达 疏:“得位居中,不易其节,故致朋来,故云以中节也。”⒉中期。《汉书·晁错传》:“秦 始乱之时,吏之所先侵者,贫人贱民也;至其中节,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及其末涂,所侵者宗室大臣也。”⒊中等的节操。《孔子家语·辩政》:“孔子 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悌矣,友事十一人可以举善矣:中节也,中人附矣,犹未足也。’”唐 李华《三贤论》:“萧(萧颖士)若百鍊之钢,不可屈折,当废兴去就之际,一死一生之间,而后见其大节;视听过速
- 10.
中适释义:⒈中正适当。 汉 贾谊《新书·容经》:“言秉中适而据乎宜。”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用权於变,则失中适之宜。”《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冬不凄寒,夏无炎燀。钧调中适,可以永年。”李善 注引 高诱 曰:“适,中也。”⒉心中安适。唐 白居易《负冬日》诗:“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 11.
主静释义:宋 明 理学家的道德修养方法。渊源于古代儒家(《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并参杂佛、道的寂静无为思想。“主静”一语首由 周敦颐 在其《太极图说》中提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他用未有天地以前的“无极”原来是“静”的,来证明人的天性本来也是“静”的,由于后天染上了“欲”,故须通过“无欲”工夫,以求达到“静”的境界(“无欲故静”)。以后它一直是理学的主要思想。
- 12.
九品中正释义:魏、晋、南北朝 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魏文帝 曹丕 黄初 元年采纳吏部尚书 陈群 的建议,各州、郡设立中正官,将各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为九等(九品),供朝廷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沿至 晋、南北朝,选取专重门第,致“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成为世族豪门把持政权的工具。隋文帝 时废除此制,改行科举制。参阅《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宋书·恩倖传论》。
- 13.
九品中正制释义: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吏的制度。自曹魏开始,用各州郡有声望的人任“中正”官,负责在本地区品评人物,选拔官吏。把人物分为九等,称九品,然后按品级选官。据门第高低划分品级上下,按品级上下决定官阶大小,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世族地主操纵政权、发展权势的工具。至隋改行科举制,此制废。
- 14.
书獃子释义:同“书獃”。清 钱泳《履园丛话·笑柄·不准》:“为官者必用读书人,以其有体有用也。然断不可用书獃子,凡人一獃而万事隳矣。”清 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三:“﹝ 言侣白 ﹞归舟经 吴淞江,夜遇胠篋者,乃从容语之曰:‘财物儘尔取,有茄砚一枚,我自少习用,不忍舍也。’盗曰:‘真书獃子!’因笑而掷还之。”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唐冰溪先生》:“初得中正榜,引见后,以口嘘气,以手拂尘,上以为书獃子。”
- 15.
了眊释义:谓眼睛明净与浑浊。语出《孟子·离娄上》:“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唐 韩愈《荐士》诗:“孟軻 分邪正,眸子看瞭眊。”
- 16.
亨贞释义:谓亨通中正。
- 17.
任势释义:⒈谓利用各种有利的态势或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孙子·势篇》:“故善战者,求之於势,不责於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然文之任势,势有刚柔,不必壮言慷慨,乃称势也。”⒉谓任意使用手中的权势。《文选·潘岳<西征赋>》:“当 音 凤 恭 显 之任势也,乃熏灼四方,震耀都鄙。”李周翰 注:“王音、王凤、弘恭、石显 之徒,邪佞用势,熏灼震耀於天下。”《晋书·华恒传》:“初,恒 为州大中正,乡人 任让 轻薄无行,为 恒
- 18.
余夫释义:古代谓法定的受田人口之外的人。《孟子·滕文公上》:“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餘夫二十五亩。”赵岐 注:“餘夫者,一家一人受田,其餘老小尚有餘力者,受二十五亩,半於圭田,谓之餘夫也。”《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颂声作矣”汉 何休 注:“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多於五口,名曰餘夫。餘夫以率受田二十五亩。”《汉书·食货志上》:“农民户人已受田,其家众男为餘夫,亦以口受田如此。”
- 19.
俭正释义:俭约中正。
- 20.
倒错释义:颠倒错乱。《列子·周穆王》:“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无不倒错者焉。”《百喻经·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使前人迷乱失心,倒错法相,终年累岁空无所获。”《晋书·刘毅传》:“今之中正……上欺明主,下乱人伦,乃使优劣异地,首尾倒错。”唐 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发言则嗤鄙怪诞,叙事则参差倒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