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乐 [dà lè]
1. 古代指典雅庄重的音乐。用于帝王祭祀、朝贺、燕享等典礼。
大乐 引证解释
⒈ 古代指典雅庄重的音乐。用于帝王祭祀、朝贺、燕享等典礼。
引《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汉 徐干 《中论·治学》:“大乐之成非取乎一音。”
唐 皮日休 《忧赋》:“大乐既没,淫声是起。”
⒉ 极大的快乐。
引《二程语录》卷二:“孟子 言万物皆备於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
⒊ 指共同的快乐。
引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绪言:“徧观世法,捨大同之道而欲救生人之苦,求其大乐,殆无由也。”
⒋ 官名。 秦 汉 奉常(太常)属官有大乐令。 东汉 永平三年改大乐为大予乐,凡国祭祀掌其奏乐及大饗之乐舞。历代因之。 宋 有大乐令, 元 有大乐署, 明 置神乐观,亦属太常。参阅《通典·职官七》、《续通典·职官七》。
大乐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和韶乐释义:明 清 两代大乐,用于祭祀和大朝会、大宴饗。
- 2.
义管笙释义:宋 代大乐所用的一种乐器。
- 3.
乐情释义:⒈谓音乐的情味。《隋书·乐志上》:“教之以风赋,弘之以孝友,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与天地同和,礼意风猷,乐情膏润。”⒉犹消遣。《水浒传》第三三回:“花荣 手下有几个梯己人,一日换一箇,拨些碎银子在他身边,每日教相陪 宋江 去 清风镇 街上观看市井喧哗,村落宫观寺院,闲走乐情。”
- 4.
僭赏释义:谓无功受赏或赏过其功。 唐 韩愈《争臣论》:“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鯾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諫如流之美。”《旧唐书·郭子仪传》:“况久经兵乱,僭赏者多,一人之身,兼官数四,朱紫同色,清浊不分。”《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二年》:“执中 再入相,未及二年,变祖宗大乐,堕朝廷典故,缘葬事除宰相,除翰林学士,除观察使,其餘僭赏,不可悉纪。”
- 5.
内乐府释义:唐 代的音乐机构有属于政府太常寺的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主要属于宫廷的教坊和梨园。后两者统称“内乐府”。
- 6.
出学释义:⒈犹卒业。《礼记·王制》:“凡入学以齿。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于大乐正,大乐正以告于王。”郑玄 注:“出学,谓九年大成学止也。”⒉谓离开学校,或停学,退学。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正俗二》:“某以壬辰年应岁贡出学,至壬子年謁选到京,中间歷二十年,未尝一日乘轿。”《天雨花》第二五回:“十三岁上来出学,便在闺房理绣针。”《清史稿·选举志二》:“二十分以下为最下等,应出学。”
- 7.
和鸣释义:⒈互相应和而鸣。 《诗·周颂·有瞽》:“喤喤厥声,肃雝和鸣。”唐 元稹《雉媒》诗:“和鸣忽相召,鼓翅遥相瞩。”明 孙仁孺《东郭记·为衣服》:“鶼鶼,叹和鸣未久,分飞荏苒。”鲁迅《野草·失掉的好地狱》:“鬼魂们的叫唤无不低微,然有秩序,与火焰的怒吼,油的沸腾,钢叉的震颤相和鸣,造成醉心的大乐。”⒉《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初,懿氏 卜妻 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鏘鏘”。’”杨伯峻 注:“此二语盖言其夫妻必能和好。”后以“和鸣”比喻夫妻和睦。唐 白居易《得景定婚讫未成而女家改嫁不还财景诉
- 8.
夏启释义:⒈亦称“夏后启”。 亦称“夏后开”。姒 姓,禹 之子·相传 禹 命 伯益 继位为王,禹 死后,伯益 推让,退隐 箕山,启 遂继王位,在位九年。《墨子·耕柱》:“昔者 夏后开 使 蜚廉 折金於山川。”孙诒让 间诂:“苏 云:‘开 即 启 也,汉 人避﹝ 景帝 ﹞讳而改之。’”《史记·夏本纪》“夏后帝 启 崩”裴駰 集解引 晋 徐广 曰:“皇甫謐 曰:夏启 元年甲辰,十年癸丑崩。”⒉后人神化 夏启 为仙。《山海经·海外西经》:“大乐之野,夏后启 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 大
- 9.
夏啓释义:⒈姒 姓,禹 之子·相传 禹 命 伯益 继位为王,禹 死后,伯益 推让,退隐 箕山,启 遂继王位,在位九年。《墨子·耕柱》:“昔者 夏后开 使 蜚廉 折金於山川。”孙诒让 间诂:“苏 云:‘开 即 启 也,汉 人避﹝ 景帝 ﹞讳而改之。’”《史记·夏本纪》“夏后帝 启 崩”裴駰 集解引 晋 徐广 曰:“皇甫謐 曰:夏启 元年甲辰,十年癸丑崩。”⒉后人神化 夏启 为仙。《山海经·海外西经》:“大乐之野,夏后启 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 大运山 北。”
- 10.
大乐释义:⒈古代指典雅庄重的音乐。用于帝王祭祀、朝贺、燕享等典礼。《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汉 徐干《中论·治学》:“大乐之成非取乎一音。”唐 皮日休《忧赋》:“大乐既没,淫声是起。”⒉极大的快乐。《二程语录》卷二:“孟子 言万物皆备於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⒊指共同的快乐。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绪言:“徧观世法,捨大同之道而欲救生人之苦,求其大乐,殆无由也。”⒋官名。秦 汉 奉常(太常)属官有大乐令。东汉 永平三年改大乐为大予乐,凡国祭祀掌其奏乐及大饗之乐舞。历代因之。宋 有大乐令
- 11.
大乐山水释义:一种生活方式,价值观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众乐乐不如大乐乐。
- 12.
大予释义:乐名。《后汉书·明帝纪》:“﹝ 永平 三年﹞秋八月戊辰,改大乐为大予乐。”《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大予》协乐,上庠肆教。”刘良 注:“《大予》,乐名。”《宋书·臧质传》:“自恣丑薄,罔知涯涘,干謁陈闻,曾无纪极,请乐穷《大予》之英,求器尽官府之选。”
- 13.
大司乐释义:《周礼》官名。又称大乐正。为乐官之长,以乐舞教国子。
- 14.
太一释义:⒈亦作“太乙”。 即道家所称的“道”,古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庄子·天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成玄英 疏:“太者广大之名,一以不二为称。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围,括囊万有,通而为一,故谓之太一也。”《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彊为之(名),谓之太一。”唐 吴筠《听尹炼师弹琴》诗:“至乐本太一,幽琴和乾坤。”⒉古代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孔子家语·礼运》:“夫礼必本於太一。”王肃 注:“太一者,元气也。”南朝 宋 朱昭之《难夷夏论》:“道法则采饵芝英,餐霞服丹,呼
- 15.
幺弦孤韵释义:指小曲的音韵,与具备各种乐曲乐器的大乐相对。
- 16.
把酒持螯释义:手持蟹螯饮酒。 古人视为人生一大乐事。
- 17.
无状释义:⒈没有形状。《老子》:“绳绳不可名,復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王弼 注:“欲言无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吕氏春秋·大乐》:“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於知之矣。”⒉没有功绩。《史记·夏本纪》:“﹝ 舜 ﹞行视 鯀 之治水无状,乃殛 鯀 於 羽山 以死。”唐 元稹《裴誗充河南节度判官制》:“尔等佐 釗,斯任不细,苟或无状,其思有尤。可依前件。”宋 叶适《始议一》:“然宰辅无状,踵失策,继旧盟,卒亦黽勉割四要郡畀之。”⒊谓行为失检,
- 18.
木佛释义:木雕的佛像。 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杂识》:“丹霞 御寒,则烧木佛;德山 説法,则撤塑像。”金 元好问《癸巳五月三日北渡》诗之二:“随营木佛贱於柴,大乐编鐘满市排。”
- 19.
炉鞴释义:⒈亦作“炉韛”。火炉鼓风的皮囊。亦借指熔炉。宋 苏轼《和犹子迟赠孙志举》:“轩裳大炉韛,陶冶一世人。”元 吴莱《张氏大乐玄机赋论后题》:“乐工冶卒且深猒其炉鞴鼓铸之劳。”清 谭嗣同《仁学》十:“冲盪又非能自主,有大化之炉鞴鼓之。”清 赵翼《石女歌》:“化工炉鞴谁能识,一样胚胎摶活脱。”⒉鑪鞴:火炉鼓风的皮囊。亦借指熔炉。唐 施肩吾《早春游曲江》诗:“羲和 若拟动鑪鞴,先铸 曲江 千树红。”宋 叶适《送胡衍道》诗:“众金鑪鞴合,一匠杗桷分。”清 冯桂芬《忆樊居制艺序》:“气以举之,神以行之,鑪鞴以鍊之,笙鏞
- 20.
琅邪释义:⒈亦作“琅琊”。亦作“瑯琊”。山名。在今 山东省 诸城县 东南海滨。《孟子·梁惠王下》:“吾欲观於 转附 朝儛,遵海而南,放於 琅邪。”《史记·秦始皇本纪》:“南登 琅邪,大乐之,留三月。”⒉山名。在今 安徽省 滁州市 西南。西晋 伐 吴,琅邪王 司马伷 曾率兵驻此,因名。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环 滁 皆山也,其西南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 也。”清 黄景仁《晓过滁州》诗:“最高知 瑯琊,翠色披满襟。”⒊指 秦始皇 时于 琅玡山 上所建之 琅邪台。《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东陼鉅
大乐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和韶乐释义:明 清 两代大乐,用于祭祀和大朝会、大宴饗。
- 2.
义管笙释义:宋 代大乐所用的一种乐器。
- 3.
乐情释义:⒈谓音乐的情味。《隋书·乐志上》:“教之以风赋,弘之以孝友,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与天地同和,礼意风猷,乐情膏润。”⒉犹消遣。《水浒传》第三三回:“花荣 手下有几个梯己人,一日换一箇,拨些碎银子在他身边,每日教相陪 宋江 去 清风镇 街上观看市井喧哗,村落宫观寺院,闲走乐情。”
- 4.
僭赏释义:谓无功受赏或赏过其功。 唐 韩愈《争臣论》:“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鯾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諫如流之美。”《旧唐书·郭子仪传》:“况久经兵乱,僭赏者多,一人之身,兼官数四,朱紫同色,清浊不分。”《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二年》:“执中 再入相,未及二年,变祖宗大乐,堕朝廷典故,缘葬事除宰相,除翰林学士,除观察使,其餘僭赏,不可悉纪。”
- 5.
内乐府释义:唐 代的音乐机构有属于政府太常寺的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主要属于宫廷的教坊和梨园。后两者统称“内乐府”。
- 6.
出学释义:⒈犹卒业。《礼记·王制》:“凡入学以齿。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于大乐正,大乐正以告于王。”郑玄 注:“出学,谓九年大成学止也。”⒉谓离开学校,或停学,退学。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正俗二》:“某以壬辰年应岁贡出学,至壬子年謁选到京,中间歷二十年,未尝一日乘轿。”《天雨花》第二五回:“十三岁上来出学,便在闺房理绣针。”《清史稿·选举志二》:“二十分以下为最下等,应出学。”
- 7.
和鸣释义:⒈互相应和而鸣。 《诗·周颂·有瞽》:“喤喤厥声,肃雝和鸣。”唐 元稹《雉媒》诗:“和鸣忽相召,鼓翅遥相瞩。”明 孙仁孺《东郭记·为衣服》:“鶼鶼,叹和鸣未久,分飞荏苒。”鲁迅《野草·失掉的好地狱》:“鬼魂们的叫唤无不低微,然有秩序,与火焰的怒吼,油的沸腾,钢叉的震颤相和鸣,造成醉心的大乐。”⒉《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初,懿氏 卜妻 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鏘鏘”。’”杨伯峻 注:“此二语盖言其夫妻必能和好。”后以“和鸣”比喻夫妻和睦。唐 白居易《得景定婚讫未成而女家改嫁不还财景诉
- 8.
夏启释义:⒈亦称“夏后启”。 亦称“夏后开”。姒 姓,禹 之子·相传 禹 命 伯益 继位为王,禹 死后,伯益 推让,退隐 箕山,启 遂继王位,在位九年。《墨子·耕柱》:“昔者 夏后开 使 蜚廉 折金於山川。”孙诒让 间诂:“苏 云:‘开 即 启 也,汉 人避﹝ 景帝 ﹞讳而改之。’”《史记·夏本纪》“夏后帝 启 崩”裴駰 集解引 晋 徐广 曰:“皇甫謐 曰:夏启 元年甲辰,十年癸丑崩。”⒉后人神化 夏启 为仙。《山海经·海外西经》:“大乐之野,夏后启 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 大
- 9.
夏啓释义:⒈姒 姓,禹 之子·相传 禹 命 伯益 继位为王,禹 死后,伯益 推让,退隐 箕山,启 遂继王位,在位九年。《墨子·耕柱》:“昔者 夏后开 使 蜚廉 折金於山川。”孙诒让 间诂:“苏 云:‘开 即 启 也,汉 人避﹝ 景帝 ﹞讳而改之。’”《史记·夏本纪》“夏后帝 启 崩”裴駰 集解引 晋 徐广 曰:“皇甫謐 曰:夏启 元年甲辰,十年癸丑崩。”⒉后人神化 夏启 为仙。《山海经·海外西经》:“大乐之野,夏后启 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 大运山 北。”
- 10.
大乐释义:⒈古代指典雅庄重的音乐。用于帝王祭祀、朝贺、燕享等典礼。《礼记·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汉 徐干《中论·治学》:“大乐之成非取乎一音。”唐 皮日休《忧赋》:“大乐既没,淫声是起。”⒉极大的快乐。《二程语录》卷二:“孟子 言万物皆备於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⒊指共同的快乐。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绪言:“徧观世法,捨大同之道而欲救生人之苦,求其大乐,殆无由也。”⒋官名。秦 汉 奉常(太常)属官有大乐令。东汉 永平三年改大乐为大予乐,凡国祭祀掌其奏乐及大饗之乐舞。历代因之。宋 有大乐令
- 11.
大乐山水释义:一种生活方式,价值观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众乐乐不如大乐乐。
- 12.
大予释义:乐名。《后汉书·明帝纪》:“﹝ 永平 三年﹞秋八月戊辰,改大乐为大予乐。”《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大予》协乐,上庠肆教。”刘良 注:“《大予》,乐名。”《宋书·臧质传》:“自恣丑薄,罔知涯涘,干謁陈闻,曾无纪极,请乐穷《大予》之英,求器尽官府之选。”
- 13.
大司乐释义:《周礼》官名。又称大乐正。为乐官之长,以乐舞教国子。
- 14.
太一释义:⒈亦作“太乙”。 即道家所称的“道”,古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庄子·天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成玄英 疏:“太者广大之名,一以不二为称。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围,括囊万有,通而为一,故谓之太一也。”《吕氏春秋·大乐》:“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彊为之(名),谓之太一。”唐 吴筠《听尹炼师弹琴》诗:“至乐本太一,幽琴和乾坤。”⒉古代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孔子家语·礼运》:“夫礼必本於太一。”王肃 注:“太一者,元气也。”南朝 宋 朱昭之《难夷夏论》:“道法则采饵芝英,餐霞服丹,呼
- 15.
幺弦孤韵释义:指小曲的音韵,与具备各种乐曲乐器的大乐相对。
- 16.
把酒持螯释义:手持蟹螯饮酒。 古人视为人生一大乐事。
- 17.
无状释义:⒈没有形状。《老子》:“绳绳不可名,復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王弼 注:“欲言无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吕氏春秋·大乐》:“有知不见之见,不闻之闻,无状之状者,则几於知之矣。”⒉没有功绩。《史记·夏本纪》:“﹝ 舜 ﹞行视 鯀 之治水无状,乃殛 鯀 於 羽山 以死。”唐 元稹《裴誗充河南节度判官制》:“尔等佐 釗,斯任不细,苟或无状,其思有尤。可依前件。”宋 叶适《始议一》:“然宰辅无状,踵失策,继旧盟,卒亦黽勉割四要郡畀之。”⒊谓行为失检,
- 18.
木佛释义:木雕的佛像。 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杂识》:“丹霞 御寒,则烧木佛;德山 説法,则撤塑像。”金 元好问《癸巳五月三日北渡》诗之二:“随营木佛贱於柴,大乐编鐘满市排。”
- 19.
炉鞴释义:⒈亦作“炉韛”。火炉鼓风的皮囊。亦借指熔炉。宋 苏轼《和犹子迟赠孙志举》:“轩裳大炉韛,陶冶一世人。”元 吴莱《张氏大乐玄机赋论后题》:“乐工冶卒且深猒其炉鞴鼓铸之劳。”清 谭嗣同《仁学》十:“冲盪又非能自主,有大化之炉鞴鼓之。”清 赵翼《石女歌》:“化工炉鞴谁能识,一样胚胎摶活脱。”⒉鑪鞴:火炉鼓风的皮囊。亦借指熔炉。唐 施肩吾《早春游曲江》诗:“羲和 若拟动鑪鞴,先铸 曲江 千树红。”宋 叶适《送胡衍道》诗:“众金鑪鞴合,一匠杗桷分。”清 冯桂芬《忆樊居制艺序》:“气以举之,神以行之,鑪鞴以鍊之,笙鏞
- 20.
琅邪释义:⒈亦作“琅琊”。亦作“瑯琊”。山名。在今 山东省 诸城县 东南海滨。《孟子·梁惠王下》:“吾欲观於 转附 朝儛,遵海而南,放於 琅邪。”《史记·秦始皇本纪》:“南登 琅邪,大乐之,留三月。”⒉山名。在今 安徽省 滁州市 西南。西晋 伐 吴,琅邪王 司马伷 曾率兵驻此,因名。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环 滁 皆山也,其西南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邪 也。”清 黄景仁《晓过滁州》诗:“最高知 瑯琊,翠色披满襟。”⒊指 秦始皇 时于 琅玡山 上所建之 琅邪台。《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东陼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