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凿 [bù záo]
1. 谓谷未精舂。
不凿 引证解释
⒈ 谓谷未精舂。
引《左传·桓公二年》:“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杜预 注:“黍稷曰粢,不精凿。”
不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凿释义:谓谷未精舂。 《左传·桓公二年》:“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杜预 注:“黍稷曰粢,不精凿。”
- 2.
复穴释义:⒈土窟。语本《诗·大雅·緜》:“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淮南子·氾论训》:“古者民泽处復穴。”⒉谓穴居。亦指穴居的土窟。平地曰复,高地曰穴。《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其祀中霤”汉 郑玄 注:“中霤,犹中室也。土主中央,而神在室,古者复穴,是以名室为霤云。”孔颖达 疏:“复穴者,谓窟居也。古者窟居,随地而造,若平地则不凿,但累土为之,谓之为复,言於地上重复为之也;若高地则凿为坎,谓之为穴。其形皆如陶灶。”《公羊传·哀公六年》“而至于中霤”徐彦 疏引 南朝 宋 庾蔚之 曰:“复穴皆开其上取明,故雨
- 3.
大羹释义:不和五味的肉汁。《礼记·乐记》:“大饗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郑玄 注:“大羹,肉湆,不调以盐菜。”《左传·桓公二年》:“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唐 郑薰《赠巩畴》诗:“淡薄贵无味,羊斟 惭大羹。”明 李东阳《土室》诗:“大羹及元酒,此味久已识。”
- 4.
布巾释义:⒈古代丧礼中用以覆盖死者及祭器之巾。《仪礼·士丧礼》:“布巾环幅不凿。”胡培翚 正义:“布巾为饭而设,以覆尸面,用布为之。”《仪礼·士丧礼》:“两籩无縢,布巾,其实栗,不择。”郑玄 注:“布巾,籩巾也。籩豆具而有巾。”⒉古代服丧期间所戴的布头巾。《宋书·礼志四》:“魏 时会丧及使者弔祭,用博士 杜希 议,皆去冠,加以布巾。”《宋史·礼志二八》:“三年之内,禁中常服布巾、布衫、布背子。”⒊布被单。晋 葛洪《神仙传·董奉》:“奉 使病人坐一房中,以五重布巾盖之,使勿动。”
- 5.
旌招释义:以旌招之。谓征召贤士。语本《孟子·万章下》:“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晋 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爰应旌招,抚翼宰庭。”南朝 陈 周弘让《与徐陵荐方圆书》:“圆 若蒙此旌招,未必不凿坯而遯於廊庙之用。”
- 6.
粢食释义:古代祭祀时用的以黍、稷所作的饭食。《左传·桓公二年》:“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孔颖达 疏:“粢食不凿,谓以黍、稷为饭,不使细也。”《淮南子·主术训》:“太羹不和,粢食不毇。”高诱 注:“毇,细也。”
- 7.
精凿释义:⒈舂去谷物的皮壳。 亦指舂过的净米。《左传·桓公二年》“粢食不凿”晋 杜预 注:“黍稷曰粢,不精凿。”明 宋濂《故陈母林夫人墓志铭》:“凡主馈非精凿弗敢进,烝尝宾燕,悉中条序,必洁必丰。”明 沉德符《野获编·工部·刘晋川司空》:“沉 兄素豪侈,不能啖此粗糲,但我无从觅精凿,奈何奈何。”章炳麟《菌说》:“犹之既舂之米,谓之精凿;未舂之米,谓之粗糲。”⒉精细确凿。明 胡应麟《诗薮·古体中》:“刘勰 之评,议论精凿。”清 俞正燮《癸巳类稿·易安居士事辑》:“易安 与共校勘,作《金石録》,考证精凿,多足正史书之失
- 8.
铁网释义:铁丝编成的网。 古代渔人用以搜取珊瑚。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愷 惘然自失”刘孝标 注引 三国 吴 万震《南州异物志》:“珊瑚生 大秦国,有洲在 涨海 中,距其国七八百里,名 珊瑚树洲。底有盘石,水深二十餘丈,珊瑚生於石上。初生白,软弱似菌。国人乘大船,载铁网,先没在水下,一年便生网目中,其色尚黄,枝柯交错,高三四尺,大者围尺餘。三年色赤,便以铁钞发其根,繫铁网於船,绞车举网。还,裁凿恣意所作。若过时不凿,便枯索虫蛊。”唐 李商隐《碧城》诗之三:“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宋 梅尧臣《送韩子文寺
- 9.
陶灶释义:⒈古代烧制陶器的土窑。汉 王充《论衡·无形》:“五行之物,可变改者,唯土也。埏以为马,变以为人,是谓未入陶灶更火者也。”《宋书·徐羡之传》:“羡之 回还 西州,乘内人问讯车出郭,步走至 新林,入陶灶中自剄死,时年六十三。”《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其祀中霤”唐 孔颖达 疏:“古者窟居,随地而造。若平地则不凿,但累土为之,谓之为复。若高地则凿为坎,谓之为穴,其形皆如陶灶。”⒉用黏土垒成的土灶。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二节:“在掘地为灶的同时,又制造了配套使用的陶灶,由于可以自由搬动,炊事就更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