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三代 三代的意思
sāndài

三代

简体三代
繁体
拼音sān dài
注音ㄙㄢ ㄉㄞ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ān,(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组词】: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组词】: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dài,(1) 替。【组词】:代替。代办。代销。代序。代表。(2) 历史上划分的时期。【组词】:时代。世代。古代。近代。现代。当(dāng )代。年代。(3) 世系的辈分。【组词】:下一代。(4) 姓。

基本含义

指祖父、父亲和子孙三代人。

三代的意思

三代 [sān dài]

1. 指祖至孙三辈,也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

祖孙三代。
三代同堂。

[ three generations; ]

2. 指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个朝代。

[ the three ancient Chinese dynasties——Hsia, Shang and Chou; ]

三代 引证解释

⒈ 指 夏、商、周。

《论语·卫灵公》:“斯民也, 三代 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邢昺 疏:“三代,夏、殷、周 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斯文之兴,盛於 三代。夏 商 二箴,餘句颇存。”
唐 韩愈 《丰陵行》:“臣闻神道尚清浄, 三代 旧制存诸书。”

⒉ 泛指三个朝代。此指 汉、唐、宋。

南朝 宋 鲍照 《芜城赋》:“出入三代,五百餘载,竟瓜剖而豆分。”
此指 汉、魏、晋。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汉 史、 唐 诗、 宋 文、 元 曲,此世人口头语也。 《汉书》、《史记》,千古不磨,尚矣! 唐 则诗人济济, 宋 有文士蹌蹌,宜其鼎足文坛,为三代后之三代也。”

⒊ 指自祖至孙。

《汉书·李广传赞》:“然三代之将,道家所忌,自 广 至 陵,遂亡其宗,哀哉!”
唐 卢纶 《送彭开府往云中觐使君兄》诗:“一门三代贵,非是主恩偏。”

⒋ 指曾祖、祖父、父。

《宋史·选举志一》:“缀行期集,列叙名氏,乡贯、三代之类书之,谓之小録。”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二:“吊灯的晃眼的光亮照着墙壁上翠蓝的花纸……照着‘三代宗亲’的紫檀神龛。”


国语词典

三代 [sān dài]

⒈ 夏、商、周三朝。

《礼记·表记》:「昔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
明·陈继儒《李公子传》:「已命更席,则陶觞瓦鼎,无非三代物,最近者亦秦汉铜器。」

⒉ 称祖至孙三辈。

唐·王维〈李陵咏〉:「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

如:「三代同堂」。

⒊ 曾祖、祖父、父的总称。


三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世释义:⒈三代,常指祖孙三代。⒉在美洲,尤指在美国出生并受教育的第二代日本移民的子女。
    • 2.
      三世同堂释义:三代都健在,都健健康康的在一起。
    • 3.
      三世同爨释义:谓三代人在一起吃饭,和睦共处。
    • 4.
      三世同财释义:谓三代人和睦共居,不分家产。
    • 5.
      三代同堂释义:家里有三辈人同时在世,孙子辈,爸妈辈,爷爷奶奶辈三代人。
    • 6.
      三代还宗释义:也就是一个男的入赘到女方,就要改姓女方的姓,然后到第三代出生的孩子又要改为爷爷原来的姓。
    • 7.
      三代释义:⒈指夏、商、周三个朝代。⒉曾祖、祖父、父亲为三代。也可指由祖至孙:一家三代人。
    • 8.
      三冠释义:夏、商、周 三代之冠。 指 夏 之母追,殷 之章甫,周 之委貌。
    • 9.
      三后释义:三个君主或诸侯。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1)指 禹、汤、文王。《楚辞·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王逸 注:“后,君也,谓 禹汤 文王 也。”(2)指 太王、王季、文王。《诗·大雅·下武》:“三后在天,王配於京。”毛 传:“三后,大王 王季 文王 也。”(3)指 虞、夏、商 三代的君主。《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於今为庶。”杜预 注:“三后,虞、夏、商。”(4)指 禹、契、后稷。《淮南子·人间训》:“古者沟防不修,水为民害,禹 凿龙门,辟 伊闕,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百姓不亲,五品
    • 10.
      三季人释义: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春秋时鲁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 11.
      三季释义:⒈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⒉指春秋鲁昭公时的季孙氏、仲孙氏、叔孙氏。
    • 12.
      三彝释义:夏、商、周 三代行灌祭时所用的三种酒器。
    • 13.
      三正释义:⒈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合称三正。⒉指夏、殷、周三代。⒊指中心朱色、次白、次苍的三色射靶。
    • 14.
      三法释义:⒈古代三刺、三宥、三赦之法的合称。《周礼·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断民中。”宋 苏轼《三法求民情赋》:“用三法而下究,求舆情而上通。”⒉指三代之筮法。《左传·僖公四年》“卜之不吉筮之吉”唐 孔颖达 疏:“崔灵恩 以为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筮凶则止不卜者,筮必以三代之法。若三法皆凶,则止不卜;若两法是凶,一法为吉,名为筮逆,犹是疑限,故更卜以决之。”
    • 15.
      三王释义:指 夏、商、周 三代之君。 (1)夏禹、商汤、周武王。《穀梁传·隐公八年》:“盟诅不及三王。”范宁 注:“三王,谓 夏、殷、周 也。夏后 有 钧臺 之享,商汤 有 景亳 之命,周武 有 盟津 之会。”(2)夏禹、商汤、周文王。《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赵岐 注:“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 是也。”(3)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尸子》卷下:“汤 復於 汤丘,文王 幽於 羑里,武王 羈於王门;越王 栖於 会稽,秦穆公 败於 崤塞,齐桓公 遇贼,晋文公 出走,故三王资於辱,而五霸得於困也。”@
    • 16.
      三统释义:⒈指夏、商、周三代的正朔。⒉指三统历。
    • 17.
      三脊茅释义:江 淮 间产的一种茅草。茎有三稜。亦名菁茅。古代以为祥瑞,多用于祭祀。《南史·江夏王刘义恭传》:“大明 元年,有三脊茅生 石头 西岸,又劝封禪,上甚悦。”宋 刘敞《三脊茅记》:“古之祭祀无不用茅者,而至於封禪则必三脊茅以为神藉。三脊茅出於 江 淮 之间,盖非其地不生。而 江 淮 之间则皆 楚 越 国也,有王者则后服,无王者则先叛,自 三代 之君莫不患之。故封禪者,必三脊茅,其意以为能服 楚 越,使以其职来贡。”
    • 18.
      三舞释义:古代朝廷盟会、祭祀之三乐舞。(1)周 之《万舞》、《夷舞》、《翟舞》。《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籥不僭”汉 郑玄 笺:“雅,万舞也。万也,南也,籥也。三舞不僭,言进退之旅也。”孔颖达 疏:“又以为雅乐之《万舞》,以为南乐之《夷舞》,以为羽籥之《翟舞》,此三者皆不僭差。”(2)汉 以后之《武始》、《咸熙》、《章斌》。《晋书·乐志上》:“景初 元年,尚书奏:考览三代礼乐遗曲,据功象德,奏作《武始》、《咸熙》、《章斌》三舞,皆执羽籥。”《宋书·乐志一》:“臣等思惟,三舞宜有总名,可名《大钧》之乐。钧,平也
    • 19.
      三辟释义:⒈谓 夏、商、周 三代之刑法。 《左传·昭公六年》:“夏 有乱政,而作《禹刑》;商 有乱政,而作《汤刑》;周 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⒉泛称刑法。南朝 齐 谢朓《三日侍宴曲水应诏》诗:“九畴式叙,三辟载清。”⒊三王。晋 陆云《九愍·修身》:“仰 勋、华 之耿暉,咏三辟之遐音。”⒋指被征聘的隐士。南朝 梁 沉约《谢齐竟陵王教撰高士传启》:“巢 由 与 伊 旦 并流,三辟与四门共轨。”⒌多次征召。唐 秦系《山中枉皇甫温大夫见招书》诗:“三辟草堂仍被褐,数行书札忽临门。”
    • 20.
      三辈释义:⒈三代。 ⒉指三个辈份。

三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世释义:⒈三代,常指祖孙三代。⒉在美洲,尤指在美国出生并受教育的第二代日本移民的子女。
    • 2.
      三世同堂释义:三代都健在,都健健康康的在一起。
    • 3.
      三世同爨释义:谓三代人在一起吃饭,和睦共处。
    • 4.
      三世同财释义:谓三代人和睦共居,不分家产。
    • 5.
      三代同堂释义:家里有三辈人同时在世,孙子辈,爸妈辈,爷爷奶奶辈三代人。
    • 6.
      三代还宗释义:也就是一个男的入赘到女方,就要改姓女方的姓,然后到第三代出生的孩子又要改为爷爷原来的姓。
    • 7.
      三代释义:⒈指夏、商、周三个朝代。⒉曾祖、祖父、父亲为三代。也可指由祖至孙:一家三代人。
    • 8.
      三冠释义:夏、商、周 三代之冠。 指 夏 之母追,殷 之章甫,周 之委貌。
    • 9.
      三后释义:三个君主或诸侯。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1)指 禹、汤、文王。《楚辞·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王逸 注:“后,君也,谓 禹汤 文王 也。”(2)指 太王、王季、文王。《诗·大雅·下武》:“三后在天,王配於京。”毛 传:“三后,大王 王季 文王 也。”(3)指 虞、夏、商 三代的君主。《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於今为庶。”杜预 注:“三后,虞、夏、商。”(4)指 禹、契、后稷。《淮南子·人间训》:“古者沟防不修,水为民害,禹 凿龙门,辟 伊闕,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百姓不亲,五品
    • 10.
      三季人释义: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春秋时鲁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 11.
      三季释义:⒈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⒉指春秋鲁昭公时的季孙氏、仲孙氏、叔孙氏。
    • 12.
      三彝释义:夏、商、周 三代行灌祭时所用的三种酒器。
    • 13.
      三正释义:⒈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合称三正。⒉指夏、殷、周三代。⒊指中心朱色、次白、次苍的三色射靶。
    • 14.
      三法释义:⒈古代三刺、三宥、三赦之法的合称。《周礼·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断民中。”宋 苏轼《三法求民情赋》:“用三法而下究,求舆情而上通。”⒉指三代之筮法。《左传·僖公四年》“卜之不吉筮之吉”唐 孔颖达 疏:“崔灵恩 以为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筮凶则止不卜者,筮必以三代之法。若三法皆凶,则止不卜;若两法是凶,一法为吉,名为筮逆,犹是疑限,故更卜以决之。”
    • 15.
      三王释义:指 夏、商、周 三代之君。 (1)夏禹、商汤、周武王。《穀梁传·隐公八年》:“盟诅不及三王。”范宁 注:“三王,谓 夏、殷、周 也。夏后 有 钧臺 之享,商汤 有 景亳 之命,周武 有 盟津 之会。”(2)夏禹、商汤、周文王。《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赵岐 注:“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 是也。”(3)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尸子》卷下:“汤 復於 汤丘,文王 幽於 羑里,武王 羈於王门;越王 栖於 会稽,秦穆公 败於 崤塞,齐桓公 遇贼,晋文公 出走,故三王资於辱,而五霸得於困也。”@
    • 16.
      三统释义:⒈指夏、商、周三代的正朔。⒉指三统历。
    • 17.
      三脊茅释义:江 淮 间产的一种茅草。茎有三稜。亦名菁茅。古代以为祥瑞,多用于祭祀。《南史·江夏王刘义恭传》:“大明 元年,有三脊茅生 石头 西岸,又劝封禪,上甚悦。”宋 刘敞《三脊茅记》:“古之祭祀无不用茅者,而至於封禪则必三脊茅以为神藉。三脊茅出於 江 淮 之间,盖非其地不生。而 江 淮 之间则皆 楚 越 国也,有王者则后服,无王者则先叛,自 三代 之君莫不患之。故封禪者,必三脊茅,其意以为能服 楚 越,使以其职来贡。”
    • 18.
      三舞释义:古代朝廷盟会、祭祀之三乐舞。(1)周 之《万舞》、《夷舞》、《翟舞》。《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以籥不僭”汉 郑玄 笺:“雅,万舞也。万也,南也,籥也。三舞不僭,言进退之旅也。”孔颖达 疏:“又以为雅乐之《万舞》,以为南乐之《夷舞》,以为羽籥之《翟舞》,此三者皆不僭差。”(2)汉 以后之《武始》、《咸熙》、《章斌》。《晋书·乐志上》:“景初 元年,尚书奏:考览三代礼乐遗曲,据功象德,奏作《武始》、《咸熙》、《章斌》三舞,皆执羽籥。”《宋书·乐志一》:“臣等思惟,三舞宜有总名,可名《大钧》之乐。钧,平也
    • 19.
      三辟释义:⒈谓 夏、商、周 三代之刑法。 《左传·昭公六年》:“夏 有乱政,而作《禹刑》;商 有乱政,而作《汤刑》;周 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⒉泛称刑法。南朝 齐 谢朓《三日侍宴曲水应诏》诗:“九畴式叙,三辟载清。”⒊三王。晋 陆云《九愍·修身》:“仰 勋、华 之耿暉,咏三辟之遐音。”⒋指被征聘的隐士。南朝 梁 沉约《谢齐竟陵王教撰高士传启》:“巢 由 与 伊 旦 并流,三辟与四门共轨。”⒌多次征召。唐 秦系《山中枉皇甫温大夫见招书》诗:“三辟草堂仍被褐,数行书札忽临门。”
    • 20.
      三辈释义:⒈三代。 ⒉指三个辈份。

三代造句

1.张老先生发誓,为了光宗耀祖,非狠狠地管教这第三代不可。

2.这位教授家学渊源,三代着书立说,为世人赞颂。

3.三代单传的老王大摆宴席,庆贺他的弄璋之喜。

4.这家大公司,已经有三代人苦心经营至今了。

5.一家人老少三代,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6.这祖孙三代人相依为命,苦日子总算熬出了头。

7.这位教授家学渊源,三代著书立说,为世人赞颂。

8.五代以内的直系亲属,三代以内的旁系亲属,都不可以有关系哦,这样就乱了!!!绝对不可以有下次!!!。

9.严是爱,松是害,抓好安全利三代,一人把关,一处平安,众人把关,稳如泰山。

10.一家三代人团聚在一起,欢欢喜喜过春节。

三代(sanda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三代是什么意思 三代读音 怎么读 三代,拼音是sān dài,三代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三代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