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柄 [guó bǐng]
1. 国家大权。
例大臣太贵,所谓贵者,无法而擅行,操柄而便私者也。——《韩非子·人主》
英[the political power of a nation;]
国柄 引证解释
⒈ 国家权柄。
引《管子·立政》:“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
三国 魏 曹操 《薤露》诗:“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二三:“袁世凯 窃去国柄,把 中国 重新投入黑暗的深渊。”
国语词典
国柄 [guó bǐng]
⒈ 一国的政治大权。
引《后汉书·卷三六·陈元传》:「专操国柄,以偷天下。」
国柄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亮阴释义:帝王居丧。《书·说命上》:“王宅忧,亮阴三祀。”孔 传:“阴,默也,居忧信默,三年不言。”孔颖达 疏:“王居父忧,信任冢宰,默而不言,已三年矣。”唐 韩愈《永贞行》:“君不见太皇亮阴未出令,小人乘时偷国柄。”《清史稿·礼志八》:“世宗 践阼,居亮阴,未举。”
- 2.
倚附释义:⒈凭借。《书·君陈》“无倚法以削”唐 孔颖达 疏:“无得倚附法制,以行刻削百姓。”⒉攀附;勾结。《南史·循吏传序》:“守宰多倚附权门,互长贪虐,裒刻聚敛,侵扰黎甿。”《宋书·二凶传》:“而贼 劭 乘藉冢嫡,夙蒙宠树,正位东朝,礼絶君后,凶慢之情,发於齠齓,猜忍之心,成於几立。贼 濬 险躁无行,自幼而长,交相倚附,共逞姦回。”《明史·崔景荣传》:“当是时,魏忠贤 盗国柄,羣小更相倚附。”⒊依傍。宋 叶适《宝谟阁直学士赠光禄大夫刘公墓志铭》:“余既録公终始大节,而又知其自少年高识,特立无倚附。”
- 3.
刑隶释义:因犯罪被官府判作奴隶的人。亦特指阉人。《后汉书·刘陶传》:“陛下既不能增明烈考之轨,而忽 高祖 之勤,妄假利器,委授国柄,使羣丑刑隶,芟刈小民,彫敝诸 夏 ,虐流远近。”
- 4.
国权释义:⒈犹国柄。政府或国君的权力。《管子·山权数》:“筴丰则三权皆在君,此之谓国权。”《汉书·五行志中之下》:“襄公 时,天下诸侯之大夫皆执国权,君不能制。渐将日甚,善恶不明,诛罚不行。”颜师古 注:“谓 襄 十六年会於 溴梁,诸侯之大夫盟皆类此。”《宋书·恩倖传序》:“权幸之徒,慴惮宗戚,欲使幼主孤立,永窃国权。”⒉国家的主权。匡互生《五四运动纪实》:“这回运动所标出的公用语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5.
国秉释义:同“国柄”。秉,同“柄”。
- 6.
国钧释义:犹国柄。
- 7.
外缩释义:谓表面收敛。《宋史·黄龟年传》:“檜(秦檜)行诡而言譎,外缩而中邪,以巧诈取相位,姦回窃国柄,收召险佞,蟠结党与。”
- 8.
璧马释义:⒈璧玉和良马。语本《左传·襄公十九年》:“﹝ 襄公 ﹞贿 荀偃 束锦,加璧、乘马,先 吴 寿梦 之鼎。”杜预 注:“古之献物,必有以先,今以璧马为鼎之先。”《战国策·魏策三》:“客谓 齐王 曰:‘淳于髠 言不伐 魏 者,受 魏 之璧马也。’”萧蜕《徐园追祭宋遯初先生》诗:“巨憝窃国柄,羣材璧马钓。”⒉传说中指一匹神异的白马。
- 9.
贾国释义:谋取国柄。
- 10.
鸿钧释义:鸿钧有三种含义,一为:天或大自然;二为:比喻国柄、朝政;三一为: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