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会 [sī huì]
1. 官名。《周礼》天官之属,主管财政经济,及对群官政绩的考察。北周仿《周礼》官制,其天官府亦置司会中大夫。参阅《周礼·天官·司会》、王仲荦《北周六典》卷二。后世用为度支或仓部的别称。
3. 掌管财务;担任度支职务。
司会 引证解释
⒈ 官名。 《周礼》天官之属,主管财政经济,及对群官政绩的考察。 北周 仿《周礼》官制,其天官府亦置司会中大夫。参阅《周礼·天官·司会》、 王仲荦 《北周六典》卷二。后世用为度支或仓部的别称。
引唐 皎然 《九日同卢使君幼平吴兴郊外送李司仓赴选》诗:“几日登司会,扬才盛五都。”
宋 司马光 《知人论》:“丰衣食,衍货财,通有无,紆滞积,此司会之职也。”
⒉ 掌管财务;担任度支职务。
引唐 白居易 《张平叔可户部侍郎判度支制》:“计能析秋毫,吏畏如夏日。司会逾月,纲条甚张。”
国语词典
司会 [sī huì]
⒈ 职官名。周礼天官之属,职掌考核邦国政务和各官员的治绩,以及财税经济等。
司会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法司释义:明 清 两代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为三法司,遇有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
- 2.
四国释义:⒈四方邻国。 亦泛指四方,天下。《诗·大雅·崧高》:“揉此万邦,闻於四国。”郑玄 笺:“四国,犹言四方也。”《左传·襄公三十年》:“子大叔 曰:‘若四国何?’子产 曰:‘非相违也,而相从也,四国何尤焉!’”宋 苏轼《石鼓歌》:“皆云皇帝巡四国,烹灭强暴救黔首。”⒉指四方诸侯国。《周礼·天官·司会》:“以周知四国之治,以詔王及冢宰废置。”贾公彦 疏:“四国,谓四方诸侯之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
- 3.
孔子释义:(前551—前479)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曾做过委吏(司会计)、乘田(管畜牧)等事。后开办私学,招收弟子,宣传儒家学说。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回鲁国后,据传曾删修鲁史官所记的《春秋》,整理《诗经》《尚书》等。在哲学上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自汉以后,他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孔子也被尊为圣人,影响深远。其主要思想言论记载于《论语》一书中。
- 4.
岁会释义:⒈一年收支的总计。 《周礼·天官·司会》:“以岁会攷岁成。”贾公彦 疏:“岁计曰会,以一岁之会计,考当岁成事之文书。”唐 白居易《奉天县令崔鄯可仓部员外郎判度支案制》:“凡官之属,有堆案盈机之文,有月计岁会之课。”《宋史·食货志下一》:“方今内外财用,月计岁会,所入不足给所出。”⒉一年一次的相会。唐 赵德麟《商调蝶恋花》词:“镜破人离何处问,路隔银河,岁会知犹近。”
- 5.
库司释义:寺院中司会计之事的僧人。
- 6.
拨什库释义:清 代官名。满语。汉语称领催。管理佐领内的文书、饷糈庶务。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一家完聚》:“浙 东乱时,诸暨 陈氏 女年甫十六,为 杭 镇拨什库所得,鬻於银工。”《六部成语注解·户部》“管庄拨什库”:“拨什库,满洲 语,汉 谓之领催,乃兵丁中之司会计者也。”
- 7.
日要释义:谓每天的统计。北周 庾信《周陇右总管长史赠太子少保豆卢公神道碑》:“其年,授司会。八法斯掌,九赋是均,事总岁成,功参日要。”
- 8.
滞积释义:⒈积压。亦指积压的财物。《左传·襄公九年》:“国无滞积,亦无困人。”《国语·鲁语上》:“不腆先君之币器,敢告滞积,以紓执事。”韦昭 注:“滞,久也……穀久积则将朽败,执事所忧也。”汉 潘勗《册魏公九锡文》:“粟帛滞积,大业惟兴。”宋 司马光《知人论》:“丰衣食,衍货财,通有无,紓滞积,此司会之职也。”⒉指郁积的思想感情。汉 蔡邕《瞽师赋》:“咏新诗之悲歌,舒滞积而宣鬱。”
- 9.
自然险释义:车辆附加自燃损失险,它是机动车车辆损失保险的一个附加险种,在保险期间内,保险车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本车电路、线路、油路、供油系统、货物自身发生问题、机动车运转摩擦起火引起火灾,造成保险车辆的损失,以及被保险人在发生该保险事故时,为减少保险车辆损失而必须要支出的合理施救费用,保险公司会相应的进行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