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ǔ,(1) 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组词】:虎口(➊喻危险境地;➋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虎穴(喻危险境地)。虎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虎狼(喻凶残的人)。虎头蛇尾。虎踞龙盘。龙腾虎跃。(2) 勇猛、威武。【组词】:虎将。虎势。虎劲。虎威。虎虎。虎气。(3) 古同“唬”,威吓。(4) 古同“琥”,琥珀。
pí,(1) 动植物体表的一层组织。【组词】:皮毛。(2) 兽皮或皮毛的制成品。【组词】:裘皮。(3) 包在外面的一层东西。【组词】:封皮。书皮。(4) 表面。【组词】:地皮。(5) 薄片状的东西。【组词】:豆腐皮。(6) 韧性大,不松脆。【例句】:花生放皮了。(7) 不老实,淘气。【组词】:顽皮。(8) 指橡胶。【组词】:胶皮。皮球。(9) 姓。
1. 老虎的皮。
2. 讲席的代称。语出《宋史·道学传一·张载》:“﹝张载﹞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
3. 比喻用以吓唬别人的一种假象。
4. 冠名。
6. 荔枝的一种。
⒈ 老虎的皮。
引《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胥臣 蒙马以虎皮,先犯 陈 蔡。”
《礼记·曲礼上》:“前有士师,则载虎皮。”
孔颖达 疏:“若见前有兵众,则举虎皮於竿首,使兵众见以为防也。”
唐 王绩 《游仙》诗之四:“照水然犀角,游山费虎皮。”
⒉ 讲席的代称。
引语出《宋史·道学传一·张载》:“﹝ 张载 ﹞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
宋 刘克庄 《沁园春·吴叔永尚书和余旧作再答》词:“撤我虎皮,让君牛耳,谁道两贤相厄哉!”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邹林游学》:“先生负山斗之望,抱天人之学,敢撤虎皮而就正有道,愿为假馆以矜式大方。”
⒊ 比喻用以吓唬别人的一种假象。
引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首先应该扫荡的,倒是拉大旗作为虎皮,包着自己,去吓呼别人。”
⒋ 冠名。
引唐 李白 《幽州胡马客歌》:“幽州 胡马客,緑眼虎皮冠。”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虎皮,胡冠也。”
⒌ 荔枝的一种。
引《说郛》卷七七引 宋 蔡襄 《荔枝谱》:“虎皮者,红色絶大,绕腹有青纹正类虎斑,尝於 福州 东山 大乘寺 见之。”
⒈ 老虎的皮。
引《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
1.那个刊物的根据底底谁不清楚,莫想拉大旗作虎皮来骗人。
2.虽然他人高马大,但其实是羊质虎皮,虚弱得不堪一击。
3.那个刊物的根根底底谁不清楚,莫想拉大旗作虎皮来骗人。
4.他看来气势汹汹,其实是羊质虎皮,你不用怕他!
5.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
6.有理可以讲理,拉大旗,作虎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7.这些人为了撑门面,经常拉大旗作虎皮。
8.这些罪犯表面上气势汹汹,实际上是羊质虎皮,内心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