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则 [cháo zé]
1. 朝廷的典章法度。
朝则 引证解释
⒈ 朝廷的典章法度。
引南朝 梁 徐勉 《报伏挺书》:“吾智乏佐时,才慙济世,禀承朝则,不敢荒寧。”
隋 江总 《为太保萧公谢仪同表》:“薄代专征,早游边外;执玉奉酎,文亏朝则。”
朝则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主首释义:⒈头领。 《宣和遗事》后集:“留下千户五人,内一主首名 啜鸡兀 。” 元 刘致 《小桃红·武昌歌妓》曲:“温柔乡里甲头,无何乡里主首,便权一日也风流。”⒉主持寺观的僧道。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又召诸佛寺主首諭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於是诸寺工作鼎兴。”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六:“﹝佛寺﹞ 隋 曰道场, 唐 曰寺,本朝则大曰寺,次曰院。在法寺有寺主,郡有僧首,总称主首。”
- 2.
借绯释义:唐 宋 时规定官员的服色,四、五品服緋,未至五品者特许服绯,称为“借緋”。绯,大红色。《通典·礼二十三》:“开元 八年二月,敕都督、刺史品卑者借緋及鱼袋。”亦称“借牙緋”。牙,即象笏。宋 制五品以上用象笏,借绯时并借象笏,故云。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王嘉叟 自 洪 倅召为光禄丞,李德远 亦召为太常丞。一日相遇於 景灵 幕次,李 谓 王 曰:‘见公告词云:其鐫月廩,仍褫身章。’谓通判借牙緋,入朝则服緑,又俸薄也。”参见“借紫”。
- 3.
大聘释义:⒈诸侯每隔三年使卿向天子行聘问之礼,谓之“大聘”。 《礼记·王制》:“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郑玄 注:“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则君自行。”⒉旧时订婚聘礼。《廿载繁华梦》第三一回:“那日便择过了日子,送到 周 家那里,随后又过了大聘。”
- 4.
小聘释义:谓诸侯每年派大夫聘问于天子。《礼记·王制》:“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郑玄 注:“比年,每岁也。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则君自行。”
- 5.
廉升释义:⒈亦作“廉升”。旧指官员经考察而提升。廉,通“覝”。《金史·选举志二》:“凡增课陞至六品者,任回復降。既廉陞而再任覆察不同者,任回亦降。”《金史·选举志二》:“凡外任循资官谓之常调,选为朝官谓之随朝,随朝则每考陞职事一等,若以廉察而陞者为廉陞,授东北沿边州郡而陞者为边陞。”《金史·选举志二》:“明昌 五年,制仕二十六年之上者,如该廉升则注县令。”⒉见“廉陞”。
- 6.
正衙释义:唐 宋 时正式朝会听政的处所。唐 白居易《紫毫笔》诗:“臣有奸邪正衙奏,君有动言直笔书。”《旧唐书·地理志一》:“明堂 之西有 武成殿,即正衙听政之所也。”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八:“丹凤 之内曰 含光殿,每至大朝会,则御之。次曰 宣政殿,谓之正衙,朔望大册拜,则御之。次曰 紫宸殿,谓之上閤,亦曰内衙,奇日视朝则御之。”《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丁巳,初令百官正衙常朝外,五日一赴内殿起居。”《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二年》:“今之 文德殿,即 唐 之 宣政殿 也,在 周 为中朝,在 汉 为前朝,在
- 7.
班簿释义:在朝职官名册。 《新唐书·郑綮传》:“昭宗 意其有所藴未尽,因有司上班簿,遂署其侧曰:‘可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资治通鉴·唐昭宗乾宁元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班簿,著在朝者姓名。”《宋史·职官志三》:“﹝吏部侍郎﹞视朝则执文武班簿对立,以待顾问。”宋 曾巩《本朝政要策·考课》:“雍熙 间,上尝閲班簿,欲择用人,而患不能徧知羣下之材,始詔 德驤 以羣臣功过之迹,引与俱对。”
- 8.
贺朔释义:⒈唐 宋 以元日、五月朔日、冬至行大朝会之礼,以元日、五月朔日之朝会称贺朔。 《新五代史·唐明宗纪》:“五月己巳,朝羣臣,贺朔。”徐无党 注:“五月贺朔,出於道家之説,自 唐 以来用之。”明 朝则文武官员逢每月初一向皇帝行礼致贺称贺朔。《东周列国志》第二回:“次早,幽王 果然出朝,羣臣贺朔。”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一章:“因为今天是十月朔日,他(杨嗣昌)先率领全体文武向北行四拜贺朔礼,然后才命文武官员就坐。”⒉特指拜年。明 张四维《双烈记·勉承》:“今当新正元旦,当去府中贺朔。”
- 9.
鹤谶释义:白色预兆物。对旧王朝主凶,而对新王朝则主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