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手 [chā shǒu]
1. 一种礼节。两手交叉齐胸,俯首到手,犹如后世之作揖。又作“抄手”
例叉手施礼。
英[ cup one hand in the other before the chest; ]
2. 合十。
英[ put the palms together; ]
国语词典
叉手 [chā shǒu]
⒈ 拱手。十指交错放在胸前,为一种表示恭敬的姿势。
引《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岂有知其无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从族乎?」
《水浒传·第二回》:「高俅叉手跪覆道:『小的叫做高俅。胡踢得几脚。』」
叉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步八叉释义:相传曹植七步成诗,温庭筠凡八叉手而赋成八韵,后因以“七步八叉”形容才思敏捷。
- 2.
叉手髻释义:妇女发髻名。 髻形如叉手状,故称。
- 3.
叉手笛释义:古乐器名。 又称叉手管。因演奏者执笛状如拱手,故名。
- 4.
叉手管释义:即叉手笛。
- 5.
咤叉释义:叉手。
- 6.
声诺释义:⒈亦作“声喏”。出声应答。⒉古人谒见官长或会见宾客时叉手行礼,同时扬声致敬之谓。
- 7.
小衙内释义:指贵家公子。《刘知远诸宫调·君臣弟兄子母夫妇团圆》:“其时小衙内,叉手还告启:难忘夫人,十二三年好好看承,亲生来也不恁地感恩义。”《水浒传》第五一回:“只见屏风后转出一个小衙内来,年方四岁,生得端严美貌,乃是知府亲子,知府爱惜如金似玉。”
- 8.
展拜释义:谓拜谒,行跪拜之礼。唐 牛肃《纪闻·吴保安》:“幸共乡里,籍甚风猷,虽旷不展拜,而心常慕仰。”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旦朝会》:“夏国 使副,皆金冠,短小样製;服緋窄袍、金蹀躞,吊敦,皆叉手展拜。”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于去恶》:“先是 陶翁 昼卧,梦舆盖止于其门,一美少年自车中出,登堂展拜。”
- 9.
手八叉释义:唐 温庭筠 才思敏捷,每入试,叉手构思,凡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 见 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后因以“手八叉”形容文思敏捷。
- 10.
打躬释义:同“打恭”。明 沉德符《野获编·兵部·叉手横仗》:“若抚按之待其下,惟由科目者尚得打躬,讲揖让之礼。”《儒林外史》第一回:“皇上亲自送出城外,携着手走了十几步,危老先生 再三打躬辞了,方纔上轿回去。”《再生缘》第二二回:“皇华 打躬应连声,施礼恭称谢大人。”
- 11.
涖事释义:视事,处理公务。晋 葛洪《抱朴子·省烦》:“夫约则易从,俭则用少。易从则不烦,用少则费薄。不烦则涖事者无过矣,费薄则调求者无苛矣。”《新五代史·崔棁传》:“棁 少专於文学,不能涖事,维翰 乃命 棁 知贡举,棁 果不能举职。”明 沉德符《野获编·兵部·叉手横杖》:“古大帅涖事,文武官为之属吏者,不过庭趋声喏,今皆蒲伏叩头,无敢言及喏矣。”
- 12.
温八叉释义:唐 诗人 温庭筠 的别号。 旧题 宋 尤袤《全唐诗话·温庭筠》:“庭筠 才思艳丽,工於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 温八叉。”《红楼梦》第四九回:“怎么是‘杜工部 之沉郁,韦苏州 之淡雅’,又怎么是‘温八叉 之綺靡,李义山 之隐僻’。”亦称“温八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