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观 [liǎng guān]
1. 宫门前两边的望楼。
2. 特指春秋鲁阙,孔子诛少正卯之处。
4. 借指行刑正法之所。
两观 引证解释
⒈ 宫门前两边的望楼。
引《左传·定公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
《汉书·董仲舒传》:“及至 周 室,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玉戚,八佾陈於庭,而颂声兴。”
晋 崔豹 《古今注·都邑》:“闕,观也。古每门树两观於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
唐 储光羲 《贻刘高士别》诗:“壮哉丽百常,美矣崇两观。”
⒉ 特指 春秋 鲁 阙, 孔子 诛 少正卯 之处。
引《孔子家语·始诛》:“於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 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
《旧唐书·李义府传》:“仲尼 为 鲁 司寇七日,诛 少正卯 於两观之下; 义方 任御史旬有六日,不能去姦邪於双闕之前,实以为愧。”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六:“两观餘坡陀,万世示顽獷。”
⒊ 借指行刑正法之所。
引宋 李纲 《上渊圣皇帝实封言事奏状》:“罪实比於四凶,诛宜行於两观。”
两观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丑慢释义:诋毁轻慢。晋 袁宏《后汉纪·和帝纪下》:“今君在位,八年于兹。‘康哉’之歌,既无闻焉,而於两观之下,有丑慢之者,伤 南山 之体,亏穆穆之风,将何以宣示四方,仪刑百寮!”
- 2.
两观之诛释义:语本 汉 刘向《上灾异封事》:“自古明圣,未有无诛而治者也,故 舜 有四放之罚,而 孔子 有两观之诛,然后圣化可得而行也。 ”后遂以“两观之诛”喻指为了国家安定而对乱臣贼子所施行的必要的杀戮。
- 3.
两观释义:⒈宫门前两边的望楼。 《左传·定公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汉书·董仲舒传》:“及至 周 室,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玉戚,八佾陈於庭,而颂声兴。”晋 崔豹《古今注·都邑》:“闕,观也。古每门树两观於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唐 储光羲《贻刘高士别》诗:“壮哉丽百常,美矣崇两观。”⒉特指 春秋 鲁 阙,孔子 诛 少正卯 之处。《孔子家语·始诛》:“於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 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旧唐书·李义府传》:“仲尼 为 鲁 司寇七日,诛 少正卯 於两观之
- 4.
六典释义:⒈谓古代六方面的治国之法。《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詰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文选·张衡<东京赋>》:“建象魏之两观,旌六典之旧章。”薛综 注:“言所以立两观者,欲表明六典旧章之法。”唐 褚亮《祭方丘乐章·肃和》:“九宫肃列,六典相仪。”⒉隋 宫廷中的女官
- 5.
农月释义:农事繁忙的月份。《后汉书·循吏传·秦彭》:“兴起稻田数千顷,每於农月,亲度顷亩,分别肥塉,差为三品,各立文簿,藏之乡县。”《三国志·吴志·华覈传》:“臣省月令,季夏之月,不可以兴土功……六月戊己,土行正王,既不可犯,加又农月,时不可失。”《旧唐书·韦凑传》:“明年春,起 金仙、玉真 两观,用工巨亿。凑 进諫曰:‘陛下去夏,以妨农停两观作,今正农月,翻欲兴功。’”明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三:“又命天下:乡置一鼓,遇农月,晨鸣鼓,众皆会,及时力服田。”
- 6.
大门官释义:唐 代指御史大夫。 《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六年》:“德裕 惊喜泣下,曰:‘此大门官,小子何足以当之!’”胡三省 注:“唐 制:大朝会,御史大夫帅其属正百官之班序,迟明列於两观,故以为大门官。”
- 7.
延及释义:扩展到;延伸到。 《书·吕刑》:“蚩尤 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韩诗外传》卷一:“有声之声,不过百里;无声之声,延及四海。”《春秋·定公二年》“雉门及两观灾”唐 孔颖达 疏:“灾起 雉门,而延及两观。”
- 8.
押班释义:百官朝会时领班,管理百官朝会位次。唐 制,以监察御史二人任其事。宋 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新唐书·百官志三》:“朝会,则率其属正百官之班序,迟明列於两观,监察御史二人押班,侍御史顓举不如法者。”唐 李洞《题刘相公光德里新构茅亭》诗:“野色迷亭晓,龙墀待押班。”《宋史·吕端传》:“﹝ 端 ﹞虑与 寇準 同列,先居相位,恐 準 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 从之。”《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李白 奏道:‘臣前入试春闈,被 杨太师 批落,高太尉 赶逐,今日见二人押班,
- 9.
知省释义:知所省察或省悟。 《汉书·五行志上》:“定公 二年五月,两观灾…… 定公 不知省。”宋 韩维《奉同原甫槐阴行》诗:“昏然百事不知省,空復春叶,零秋华。”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一·朱公遣婢帖》:“好言教导,不甚知省。”
- 10.
祭门释义:⒈庙门。 《穀梁传·桓公三年》:“礼,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门,诸母兄弟不出闕门。”范宁 注:“祭门,庙门也。闕门,两观也,在祭门之外。”⒉祀门神。《水浒传》第四十回:“我指望拿来祭门,却寻那厮不见。”
- 11.
袴襦释义:⒈《后汉书·廉范传》:“迁 蜀郡 太守……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 ’”后遂以“袴襦”指地方官吏的善政。唐 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初,僕射 太原公,以 子房 之帷幄布 泉 城,以 叔度 之袴襦纊 泉 民,而谓 竺 乾 之道与 尼聃 鼎。”宋 苏轼《庆源宣义王丈求红带》诗:“今年蚕市数州禁,中有遗民怀袴襦。”清 赵翼《偕孙渊如汪春田两观察游牛首山》诗:“岂有袴襦留 叔度,空传尸祝到 庚桑。”⒉衣裤。宋 陆游《贫甚戏作绝句》:“数种袴襦秋未赎,羡他邻巷捣衣
- 12.
西辟释义:西侧。《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郑伯 享王于闕西辟,乐备。”孔颖达 疏:“辟是旁侧之语也。服虔 云:‘西辟,西偏也。’当谓两观之内道之西也。”
- 13.
阙门释义:⒈两观之间。亦指高楼大门。《穀梁传·桓公三年》:“礼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门,诸母兄弟不出闕门。”汉 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有车轔轔,中止闕门。”清 陈梦雷《西洋贡狮子赋》:“观其雄峙闕门,凛伏彤鑾,乌鳶慴窜,狐兔摧残。”⒉复姓。汉 有 阙门庆忌。见《汉书·儒林传·申公》。
- 14.
高显释义:⒈宏大显敞。《后汉书·文苑传·杜笃》:“宫室寝庙,山陵相望,高显弘丽,可思可荣。”宋 司马光《秀州真如院法堂记》:“真如 故有堂,庳狭不足以庥学者,清辨 与同术 惠宗 治而新之,今高显矣。”⒉宏大辉煌的建筑。《汉书·五行志上》:“定公 二年‘五月,雉门及两观灾’……先是,季氏 逐 昭公,昭公 死于外。定公 即位,既不能诛 季氏,又用其邪説,淫於女乐,而退 孔子。天戒若曰,去高显而奢僭者。”⒊高耸,突出。《左传·昭公十八年》“宋、衞、陈、郑 皆火。梓慎 登 大庭氏 之库以望之”晋 杜预 注:“大庭氏,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