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节 [lìng jié]
1. 佳节,如元旦、春节等。也指最佳时节。
例八月中秋,正是赏月令节。
英[ happy festival time; festival; ]
2. 高风亮节。
英[ noble moral principle; ]
令节 引证解释
⒈ 美好的节操。
引三国 魏 曹植 《武帝诔》:“既以约终,令节不衰。”
⒉ 犹佳节。
引《艺文类聚》卷四引 晋 傅充 妻 辛氏 《元正》诗:“元正啟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觴,小大同悦熙。”
清 方苞 《台拱冈墓碣》:“每当弟与兄忌日生辰,及春秋伏腊令节,吾母先期意色惨沮,背人掩涕,过旬犹不能平。”
李大钊 《“五一”MayDay运动史》四:“欧洲 旧俗,五月一日本来是一个令节。是日,士女都出游野外,摘取鲜花,欢欣鼓舞。”
国语词典
令节 [lìng jié]
⒈ 美德。
引三国魏·曹植〈武帝诔〉:「既以约终,令节不衰。」
⒉ 佳节。
引《儒林外史·第一一回》:「今日也并无外客;因是令节,约贤姪到来,家宴三杯。」
令节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令节释义:唐 德宗 以农历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与三月三日上巳、九月九日重阳合称三令节。《旧唐书·德宗纪下》:“﹝ 贞元 五年正月﹞乙卯,詔:‘四序嘉辰,歷代增置,汉 崇上巳,晋 纪重阳……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代正月晦日,备三令节数,内外官司休假一日。’”旧题 宋 尤袤《全唐诗话·德宗》:“贞元 四年九月,赐宴 曲江亭。帝为诗序曰:‘朕在位仅将十载,实赖忠贤左右,克致小康,是以择三令节,锡兹宴赏。’”
- 2.
人时释义:指有关耕获的时令节气。亦指历法。
- 3.
休辰释义:喜庆的日子。 宋 曾巩《进奉元丰元年同天节银状》:“矧属休辰,寔开令节。”清 顾炎武《恭谒孝陵》诗:“卜年乘王气,定鼎属休辰。”
- 4.
优童释义:⒈犹娈童。美好的童子。明 陈懋仁《泉南杂志》卷下:“优童媚趣者,不吝高价,豪奢家攘而有之,蝉鬢傅粉,日以为常。”⒉卖艺的童子,指年幼的优伶。清 昭槤《啸亭杂录·质王好音律》:“时有优童 王月峯,髫龄颖俊。王 每佳时令节,於 潄润斋 红牙檀板,使 月峯 侑酒而歌。”清 吴下阿蒙《断袖篇·郑樱桃》:“郑樱桃 者,襄国 优童也,艷而善淫。”
- 5.
余律释义:剩馀的时令节气。指岁末。
- 6.
千秋节释义:⒈旧时皇帝的诞辰。始自 唐玄宗。《唐会要·节日》:“开元 十七年八月五日,左丞相 源乾曜 右丞相 张説 等,上表请以是日为千秋节……至 天宝 二年八月一日刑部尚书兼京兆尹 萧炤 及百寮,请改千秋节为天长节。”按,玄宗 生于八月初五。唐 杜牧《华清宫三十韵》:“歌吹千秋节,楼臺八月凉。”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二:“明皇 始置千秋节,自是列帝或置或不置。”⒉皇后、贵妃或太子的生日。《清史稿·礼志七》:“雍正 六年,始令皇后千秋节王公百官咸蟒袍补服,后準此行。摄六宫事皇贵妃千秋节,仪同皇后。”参见“千秋令节”
- 7.
同社释义:⒈犹同乡,同里。 古以二十五家为一社。唐 韩愈《南溪始泛》诗之二:“愿为同社人,鸡豚燕春秋。”⒉志趣相同者结社,互称同社。亦谓同在一社。宋 朱熹 有《己未九日诸友载酒见过次韵为谢并呈同社诸名胜》诗。清 李渔《慎鸾交·订游》:“明日乃花朝令节,小弟与同社诸友,各出分资,就在 虎丘寺 中,做一箇胜会。”⒊犹同学。明 清 时,乡社皆立社学,同社学习者,称“同社”。清 曹寅《戏送钱穆孙》诗之二:“石桥执经予最少,十年同社夜臺多。”参阅《续文献通考·学校》。
- 8.
启銮释义:起驾。旧指皇帝登舆出行。銮,銮舆。《清史稿·礼志四》:“帝临御园中,遇列圣诞辰,忌辰,令节,朔、望,并拈香行礼,謁陵,省方启鑾,回蹕,皆躬诣祇告焉。”
- 9.
啓銮释义:起驾。 旧指皇帝登舆出行。銮,銮舆。《清史稿·礼志四》:“帝临御园中,遇列圣诞辰,忌辰,令节,朔、望,并拈香行礼,謁陵,省方启鑾,回蹕,皆躬诣祇告焉。”
- 10.
巡检释义:⒈巡视。《魏书·张彝传》:“每东西驰使有所巡检,彝 恒充其选。”唐 白居易《钱唐湖石记》:“其石函、南筧、并诸小筧闥,非浇田时,并须封闭筑塞,数令巡检。”亦指巡视检查。张周《步履艰难的中国》第五章:“在这次扫黄中,北京 出动2000人次,巡检了168次书摊。”⒉官署名巡检司,官名巡检使,省称巡检。始于 五代 后唐 庄宗。宋 时于京师府界东西两路,各置都同巡检二人,京城四门巡检各一人。又于沿边、沿江、沿海置巡检司。掌训练甲兵,巡逻州邑,职权颇重,后受所在县令节制。明 清 时,凡镇市、关隘要害处俱设巡检司,归
- 11.
应候释义:⒈顺应时令节候。⒉应接侍候。
- 12.
白打释义:⒈古代蹴踘戏的一种形式。唐 王建《宫词》之八一:“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明 高明《琵琶记·牛氏规奴》:“白打从来逞艺,官场自小驰名。”明 王志坚《表异录·言动》:“白打,蹴踘戏也。两人对踢为白打,三人角踢为官场。”清 周亮工《寒食诗话楼感怀》诗之三:“令节空传旧綵毬,词人踪跡此高楼……幕府健儿犹白打,上河士女几千秋。”⒉徒手相搏之戏。即拳术。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兵器》:“白打即手搏之戏……俗谓之打拳。苏州 人曰打手,能拉人骨至死。”明 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武艺十八般,而白打居一焉。”
- 13.
皂地释义:亦作“皁地”。 黑色的质地。《隋书·音乐志上》:“大鼓、长鸣工人,皁地苣文。”《宋史·舆服志五》:“雍熙 四年,令节度使给皂地金线盘云凤鹿胎旋襴,侍卫步军都虞候以上给皂地金线盘花鸳鸯。”
- 14.
盝子释义:古代小型妆具。常多重套装,顶盖与盝体相连,呈方形,盖顶四周下斜。多用作藏香器或盛放玺印、珠宝。唐 李德裕《奏银妆具状》:“去年二月中,奉宣令进盝子,计用银九千四百餘两。”《旧唐书·李德裕传》:“昭愍皇帝 童年纘历,颇事奢靡,即位之年七月,詔 浙西 造银盝子妆具二十事进内。”宋 吴自牧《梦粱录·五月》:“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内司意思局以红纱彩金盝子,以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驭虎像于中,四周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
- 15.
礼筵释义:清 制于令节设宴招待宗亲、群臣百官及藩属的筵席称礼筵。
- 16.
节序词释义:以时令节日、民俗风景为表现对象的一类诗词作,如描写节日胜景,描写风俗文化的诗词。
- 17.
虚声释义:⒈虚名;虚誉。《韩非子·六反》:“布衣循私利而誉之,世主听虚声而礼之,礼之所在,利必加焉。”《后汉书·黄琼传》:“自顷徵聘之士,胡元安、薛孟尝、朱仲昭、顾季鸿 等,其功业皆无所採,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宋 陈师道《别黄徐州》诗:“一日虚声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清 李渔《风筝误·遣试》:“若不是他引我进去相见呵,万一谬採虚声聘定了,把鸞凰效,兀的不是神仙魑魅同偕老。”⒉假话;空话。唐 皇甫湜《制策一道》:“臣伏见赦令节文,周备纤悉,空文虚声,溢於视听,而实功惠未有分寸及於苍生。”唐 罗隐《塞外》诗
- 18.
采艾释义:⒈民间习俗。端午节割取艾条悬户避邪。南朝 梁 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鬭百草之戯,採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唐 李商隐《为安平公进贺端午马状》:“伏以浴兰令节,採艾嘉辰,百辟合祝於 尧 年,万方宜修於 禹 贡。”宋 陈元靓《事林广记前集·节序·端午》:“今在处有採艾採药之説。”⒉采摘艾草。古有采艾疗疾禳毒之俗。《诗·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毛 传:“艾所以疗疾。”南朝 梁 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荆 楚 人并蹋百草,又有鬭百草之戏